碑与帖的异同
(2011-12-11 10:13:59)
标签:
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黄庭坚 |
分类: 读碑记 |
碑帖收藏在有些人看来,似乎是一回事。可实际上,不仅“碑”和“帖”有区别,而且即如人们常说的碑帖收藏,也并不是收藏碑帖本身,而是收藏其拓片或拓本。
“碑”原意指古人测量时间的日晷和系牲畜、引棺材的用具。《说文》对碑是这样解释的,“竖石也”。上古时期,人们在宫庙门前,必立竖石,称之为碑。其作用是“识日影、引阴阳也。”起初的碑,就是立着的一块长方形的石板。在石板的上方中间,还有一个圆孔,称为碑穿。立在墓穴旁边的碑,是用作拴系绳索的,以便把棺材放入墓穴里;立于豪门大宅前的碑,是用作拴马的,即拴马桩;立在庙宇祠堂前的碑,是用来拴祭祀牺牲用的。当时被称作碑的石板,上面没有镌刻任何文字。大约在西汉初年,才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碑,即刻有文字的石板。如今已演变为举凡在石上刻字皆曰碑。
“帖”原本是指文书卷轴上的签条。上古时期,由于没有纸,人们只好把字书写在帛上,而带字的帛就称为帖。为了长久的保存,人们便把帛书刻于石上,并把从刻石上拓印下来的拓本称为帖。大约在五代,才出现了把一些名家的墨迹刻在石上、木板上,再拓下来装裱成册的情况,是为法帖。而现代意义上的碑帖,则泛指供人临摹学习的书法作品。
帖又有单帖和丛帖之分。只刻单篇的帖,称为单帖。著名的单帖有,钟繇的《宣示表》、《还示表》、《贺捷表》,陆机的《平复帖》,皇象的《急就章》,王羲之的《黄庭经》、《兰亭序》、《乐毅论》,王献之的《中秋帖》、《洛神赋十三行》,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欧阳询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虞世南的《破邪论叙》,褚遂良的《阴符经》、《度人经》、《西升经》、《千字文》,颜真卿的《小麻姑仙坛记》、《争座位帖》、《祭侄文稿》,柳公权的《护命经》、《常清静经》,孙过庭的《书谱》,张旭的《千字文》、《肚痛帖》,怀素的《千字文》、《圣母帖》,钟绍京的《维摩经》,颜真卿的《前后赤壁赋》,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米沛的《多景楼诗帖》,赵子昂的《道德经》等。
把多人的书法或一人的数种书法刻在一起的,称之为丛帖。我国从古至今,见之于著录的丛帖约有300余种。集刻数人书法的丛帖,著名的有《淳化阁帖》,刻于宋淳化三年。还有《大观帖》、《澄清堂帖》、《博古堂帖》、《宝晋斋帖》、《凤墅帖》、《停云馆帖》、《戏鸿堂帖》、《玉烟堂帖》、《秋碧堂帖》、《快雪堂帖》、《式古堂帖》、《三希堂帖》等。著名的个人丛帖有,王羲之书《十七帖》,颜真卿书《忠义堂帖》,苏轼书《观海堂苏帖》,黄庭坚书《黄文节公法书》,米沛书《英光堂帖》,赵炅书《至道御书法帖》,赵子昂书《松雪斋法书墨刻》,文征明书《停云馆真迹》,董其昌书《书种堂帖》,刘墉书《刘文清公手迹》,邓石如书《完白真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