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与书画价格严重倒挂的局面难以持久
(2011-12-15 11:14:19)
标签:
端方《乙瑛碑》《礼器碑》欧阳询《刘熊碑》 |
分类: 读碑记 |
在中国传统的收藏家心目中,善本碑帖是首选藏品,之后是宋版古籍,再次才是字画。比如著名学者罗振玉1931年将所藏金石书画珍品标价出售时,其中明拓《乙瑛碑》、《礼器碑》分别标价200元、250元,而赵之谦、黄小松的篆书、隶书对联才30元、50元。现如今传统的收藏次序被颠覆了,书画出尽了风头,碑帖拓片受尽了委屈。
在时下的拍卖会上,在各大拍卖公司的图录里,碑帖的估价根本无法与字画争高低。名家字画动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而碑帖价格多在几万元徘徊。截止目前,拍卖会上还没有出现过单件超百万元的碑帖拍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如参拍者文化修养的差异,对中国古文化认知的不同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参拍者心浮气燥,追求快速回报的投机心理在作祟。可以断言的是,这种局面是难以持续的。
在我国,碑帖收藏的历史悠久而辉煌。现存已知最早的碑帖拓片就是唐太宗的《温泉铭》及唐《神策军碑》的唐拓本。北宋时期收藏碑帖的风气更盛,如著名的《淳化阁帖》就是这一时期刻就的。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一生收藏碑帖拓本一千卷余,编写了《集古录》,开创了拓片收藏研究之先河。宋代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妇一生酷嗜金石鼎器,对西周以来金石遗文几乎无所不涉,后辑成《金石录》传世。
明代至民国,前后历时近六百年,更是碑帖拓片收藏的高潮期。比如这一时期的著名文人如董其昌、赵崡、王铎、金冬心、翁方纲、包世臣、陈介祺、端方、杨守敬、罗振玉、康有为、张伯英、朱文钧、周肇祥、鲁迅、于右任等,无一不对碑帖拓片收藏情有独钟。比如明代万历中叶的关中奇士赵崡,为收集碑帖拓片30多年勤耕不掇,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据传赵崡曾用百两黄金从一破落官宦手中购得宋拓《麓山寺碑》及《画像赞碑》拓片,著有《石墨镌华》传世。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在购得一套《淳化阁帖》后,欣喜若狂,先后用隶书、草书、行书等多种书体书录,精妙至极。清人朱文钧以自己30余年的心血,收藏汉唐碑帖拓本七百余种。据传他为收藏宋拓《醴泉铭》拓本,曾忍痛卖掉家藏的明代沈周《吴江图》、文徵明的《云山图》,才凑够所需款额四千元。据说在当时的京城里,购买一所四合院仅须七八百元而已。由此推算,为购买这件宋拓《醴泉铭》拓本,朱文钧花掉了购买五所四合院的价钱,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不过,由此也可见碑帖拓片之魅力。
晚清至民国年间,端方购买的《华山碑》,王常树购买的《圣教序》,衡亮生购买的《刘熊碑》,所费白银都在万元左右。身为晚清总督的端方,因为曾被同僚嘲笑不懂碑帖,才发誓苦学鉴赏本领,从而成为一名很有成就的收藏鉴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