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推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几种方法

标签:
转载 |
推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几种方法
推断出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是基础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按照学生化学知识的多寡,可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循序渐进地给出如下几种推断方法。
一、
“电子填充次序图”(下左图一)是一个见之于诸多种化学教材,大致描述原子轨道中各能级相对高低的示意图。
考虑到实际使用时,画出这个图是比较麻烦的。不一定非要用圆圈来表示一个能级,如用方格来代替,则可得到被称之为“简易能级图”的上中图二。这样来画图,速度会显著提高,观察起来也更为简洁。
其实上述“电子填充工作”的蓝图主要源于,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
所以,用好这些图的前提是,清楚它们与四个量子数的关系。并结合图三做好对应知识点的如下复习。
1、该图形象地表示出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图三最左端一纵列文字反映出来的是:根据平均能量和离核距离的不同,核外电子分为了第一电子层、第二电子层、第三电子层……。对应于主量子数n = 1、2、3、4、5…,其光谱学符号依次为K、L、M、N、O……。
由下到上,随主量子数(即电子层数)的增加,电子的平均能量和离核距离会依次增加。
2、每个电子层包含有数目不等的亚层(也就是能级)。不同的能级,源于角量子数的不同,要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如,角量子数依次为l = 0、1、2、3……的能级,其光谱学符号分别是s、p、d、f、g……。
由于角量子数的取值范围要受主量子数制约。对于主量子数为n的电子层,其角量子数的取值范围是l = 0、1、2、3……(n -1)。这样算来,在该n电子层中,角量子数(能级)的个数也恰好为n 。即,每个电子层的主量子数与其含有的能级数相等。即,第三电子层有三个能级。第四电子层有4个能级。
如,主量子数为四的N电子层,包含有4s、4p、4d、4f,这样4个电子亚层、四个能级。
学生还要知道,那些在该图中没有直接反映出来,但仍很重要的知识:
3、不同能级所含有的原子轨道数是不同的。原子轨道的数目要受角量子数的限制。亚层的角量子数(l)与其包含的原子轨道数的关系为,轨道数=(2l
+ 1)。这样,当角量子数l
由于每个轨道最多可以容纳自旋相反的两个电子,这样s、p、d、f、g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依次为2、6、10、14、18…。这些信息被归纳在了,图三最上横行的两行数字中。
由此也可以计算出,随n的增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2、8、18、32、50…。即,图三,最右纵列的阿拉伯数字。
4、无电子间相互作用时能级的能量
对氢原子或类氢离子(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的离子)来说,由于不存在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同一电子层中各能级的能量是相同的。
如,氢原子第三电子层的3s、3p、3d亚层,在图中都处于相同的水平线高度。即E3s
= E3p
5、有电子间相互作用时能级的能量
对于多电子原子(多于1个电子的原子)来说,电子间的相互影响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一是,造成能级分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诸能级的能量不再相等。如,多电子原子第三电子层的3s、3p、3d能量排序则为,E3s
< E3p
另一点是,能级分裂达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出现能级交错的现象。即,能级的能量不完全由主量子数来做主,主量子数较高的某能级的能量,有可能比主量子数较低的某能级的能量还要低。如4s 与3d能级相比较,一般是前者的能量高,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E4s < E3d的情况。
考虑到核外多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将核外电子按能量从低到高填入“电子填充次序简图”时,应将观察能级高低的方法略加改变(不能再按水平线来观察)。
要以1s格为轴心、将整个图稍稍逆时针转动一定角度(体现出能级分裂)后,再来观察。但是,这样很不方便。相对应的,可以把该图中的能级,用从右下到左上的45°对角线连接起来,然后,由低到高、沿对角线方向逐行挨个能级地去填充电子。到对角线顶端后,再折回相邻行的下端。也就是电子填充的能级顺序为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
据此,就可以把绝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顺利地书写出来了。
但这样书写出来的部分电子排布式,可能会与实测结果不符。这是因为会没有顾及到洪特规则的缘故。
洪特规则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n和l相同的简并轨道上分布的电子,将尽可能分占磁量子数(m)不同的原子轨道,且自旋平行。据此,才能顺利写出核外电子的轨道表示式。
另一点是,在等价轨道上的电子排布采取全充满和半充满状态时,能量会较低、体系有更大的稳定性。如,属于第四周期的
24号元素Cr(铬)的电子构型,不是d4s2、而是d5s1(两个能级都半满);
29号元素Cu(铜)的电子构型,不是d9s2、而是d10s1(一个能级全满,另一个半满)。
在第五周期,由于d轨道的半充满及全充满而造成的“特例”,则更是有6个之多。
41号元素Nb(铌)的电子构型,不是d3s2、而是d4s1(d轨道接近半满);
42号元素Mo(钼)的电子构型,不是d4s2、而是d5s1(d轨道半满);
44号元素Ru(钌)的电子构型,不是d6s2、而是d7s1(d轨道接近全满);
45号元素Rh(铑)的电子构型,不是d7s2、而是d8s1(d轨道接近全满);
46号元素Pd(钯)的电子构型,不是d8s2、而是d10s0(d轨道全满);
47号元素Ag(银)的电子构型,不是d9s2、而是d10s1(d轨道全满)。
其中,除了Ag的外层电子构型必须知道并会解释外。对于其他几种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应该是“了解”即可,一般不要把背住它们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
而在第六周期,d轨道的全充满的稳定性,仅在2个元素中有体现。其半充满的作用更是没有被体现出来。
78号元素Pt(铂)的电子构型,不是d8s2、而是d9s1(d轨道接近全满);
79号元素Au(金)的电子构型,不是d9s2、而是d10s1(d轨道全满)。
但5d对4f轨道填充的影响,却在2个原子中有体现:
57号元素La(镧)的电子构型,不是f1s2、而是d1s2(f轨道全空);
64号元素Gd(釓)的电子构型,不是f8s2、而是f7d1s2(f轨道半满);
由于,基础教学很少涉及到第七周期的元素,它们的电子构型,一般也不会去讨论。
在基础的无机化学教学中,应以学生能解释上述6个周期中的12个“特殊”电子构型,能独立写出24号元素Cr(铬)、29号元素Cu(铜)、47号元素Ag(银)、79号元素Au(金)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
学习过元素周期表,学生知道“能级组”概念后,再来讨论某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就更为方便了。因为“能级组”是一个书写原子外层电子构型的模板。
理论上,能级组是一个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序数”对应的诸多特定能级的集合。与其中各能级的主量子数及角量子数有关(有相关的计算方法)。
但在使用上,可以把“能级组”当做一个,固定顺序的能级排列。
即,与第X周期元素相关的电子填充,最多会涉及到四个能级。这四个能级的排序是:
ns、(n-2)f、(n-1)d、np(这里的n=X)。……(1)
也就是说,每一个周期都要从ns能级的填充开始。填充完其一个原子轨道的2个电子后,再填充(n-2)f能级(7个轨道,最多可以容纳14个电子)。如果电子还有剩余,再填充(n-1)d能级(5个轨道,可容纳10个电子)。如果还有剩余,再填充到np能级上。np能级也是这个周期的结尾能级。
当然,对于某已知原子序数的原子,在使用“能级组法”来书写其外层电子构型时,还要知道该原子的所处周期,及在该周期欲填入的电子数。
为此,学生必须要记住每一周期最后一个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它们依次是:2、10、18、36、54、86、118(分别对应于第一到第七周期)。
即,某元素的原子序数大于18,且不大于36。那它一定是位于第四周期的元素;
而,某元素的原子序数大于36,且不大于54。那它一定是第五周期元素。
在判定出了该原子在哪个第几周期(能级组)的同时,还可以由此计算出,它在该能级组中需要再填入多少个电子(欲填入电子数)。
因为,欲填入电子数=其原子序数-其前一周期稀有气体原子序数。
这样,只要把前一周期稀有气体的电子构型看作一个不变的“原子实”,把欲填入电子依次填入“排序(1)”中的各能级,就可以写出该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例1,写出80号元素Hg的电子排布式。
先比较其原子序数80与稀有气体原子序数间的关系。第一,80大于54(第五周期结尾),所以Hg是第六周期元素。第二,80-54=26,有26个电子欲填入这个第六能级组。
这样,按照排序(1),就可以自然地写出,[Xe]6s2、4f14、5d10(刚好够26个电子)。
最后,再把能级按照主量子数由低到高顺序统一(调换次序)。就得出了最终的“[Xe]4f145d106s2”。
例2,写出50号元素Sn的电子排布式。
比较原子序数50与相关稀有气体原子序数间的关系。第一,50大于36,所以Sn是第五周期元素。第二,50-36=14,在这个能级组中要填入14个电子。
这样,按照排序(1),就可以自然地写出,[Kr]5s2、4d10、5p2(刚好够14个电子)。之所以,没有填写出3f能级,是因为在第三电子层上,不可能有这个能级(该电子层最高是3d能级)
最后,再把能级按照主量子数调整一下位置。就有了最终的“[Kr]4d105s25p2”。
在这两个例子中,都没有涉及到能级交错的问题。如果,涉及到d能级的半满或全满,那就要对ns与(n-1)d能级中的电子数进行相应的“重新分配”。对于(n-2)f能级,也是一样的。
在讨论上述两个元素的电子排布式时,排序(1)中的4个能级,好像并没有全部用到。这与所讨论原子的原子序数有关,准确说是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关。
一方面,与欲填入电子数的多少有关。如果欲填入电子数是1。它连ns轨道都填不满(2个才满),当然就不用考虑其他的能级了。只有欲填入电子数足够多,才会涉及到更多的能级。
另一方面,与所填入的能级组(周期)有关。
如,第三能级组中,就只有3s与3p能级可被填充。因为(n-2)f是1f,而(n-1)d是2d。它们不符合主量子数对角量子数的要求,也就是在第一电子层不存在1f能级,在第二电子层也不存在2d能级。对这些不存在的电子能级,只能是舍弃掉。
考虑到第四电子层才有f能级。从“(n-2)=4”不难判断出来,只有第六或第七周期的元素才要考虑nf能级的填充。
而(n-1)d能级的填充,只有在周期数等于或大于四时,才要考虑。至于np能级,那就只有第一周期不用考虑了。
欲填入电子所在周期涉及到的排序(1)中所需考虑能级间的关系为:
在用能级组法讨论某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时,要根据电子所填入的周期,对排序(1)中的能级进行必要的取舍。
三、族序号法
当学生熟悉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也就是掌握各族序号的排列次序、及根据电子构型相似性进行的分区后。据此来推断某原子外层电子构型的方法,可称为“族序号法”。
其依据是,在某周期中填入的电子数,与其族序号及外层电子构型,均密切相关。
因为,对许多周期的欲填入的电子数,与其族序号是直接相关的,而族序号又与电子构型直接相关。即,上表最上面一横行“填入电子数”的个位数字,居然能与其下面一行的“族序号”数字,基本吻合。
这种,据欲填入电子数直接判定元素所在族序号,进而给出其电子构型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关系来讨论:
第一种关系,第二、第三周期元素,欲填入电子数就是其主族数。
例3,写出第8号元素的电子构型。
第一步,与稀有气体原子序数进行比较,确定出它位于第二周期,欲填入电子数为8-2=6。
第二步,根据欲填入电子数6就可以断定,该原子是A族元素。
它位于p区,6个电子为2s22p4构型。
第二种关系,第四、第五周期元素,欲填入电子数的个位数与族序号几乎相等(除了9、10的情况)。且主副族有规律变化(两端为主族、中间区域为副族)。其具体的关系为:
当欲填入电子数是1与2时,对应的就是A、A族;
当欲填入电子数是3、4、5、6、7、8时,对应的是B、B、B、B、B、族;
当欲填入电子数是9与10时,对应的是族的后两个元素(就这两个元素较特殊);
当欲填入电子数是11与12时,对应的是B、B族;
当欲填入电子数是13、14、15、16、17、18时,对应的是A、A、A、A、A和0族。
例4,写出第26号元素的电子构型。
第一步,与稀有气体原子序数进行比较,确定出它位于第四周期(稍大于第三周期的18号Ar),欲填入电子数为26-18=8。
第二步,根据欲填入电子数8就可以断定,该原子是族的第一个元素(Fe)。
它位于d区,为3d64s2电子构型。
例5,写出50号元素的电子构型。
与稀有气体原子序数(36)比较,确定它是第五周期元素,且欲填入电子数是14。
就此,可直接判定出,它是A族元素。
它位于p区,电子构型是5s25p2(前面当然还有4d10能级。但在写p区元素的电子构型时,一般不把4d10写出)。
第三种关系,第六、第七周期元素。由于在这些周期的开始阶段就有f电子的填充,且可能会多达14个f电子。所以,欲填入电子数不再简单与族序号对应。
当欲填入电子数大于16时,就要先把这14个f电子减掉。剩余的数字,就可以与族序号对应了。
例6,写出80号元素的外层电子构型。
与稀有气体原子序数(54)比较,确定它是第六周期元素,且欲填入电子数是26。
这个元素一定有f电子填充,并且是14个f电子,应该先减去。26-14=12。
也就是,在其余能级上要再填入12个电子。据此,就可以确定,它位于B族,电子构型是5d106s2。
例7,写出68号元素的电子构型。
与稀有气体原子序数比较,确定是第六周期元素,欲填入电子数是68-54=14。
考虑到这个周期有f电子填充,并且可填入14个f电子。可以预计出来,先填入2个6s电子后,剩余的12个电子,是不够把4f能级填满的。
可以确定,它位于镧系,电子构型是4f126s2。
作为族序号法的逆向使用,当知道了元素所在周期和族序号后,不但可以直接写出该原子的电子构型,也可以很方便地推断出其原子序数。
如,对于第三周期,第A族的Si。其电子构型为3s23p2,原子序数就是10+4=14(10为前一周期稀有气体原子序数)。
如,对于第四周期,第族的Ni(三元素中最后一个)。其电子构型为3d84s2,原子序数是18+10=28(18为前一周期稀有气体原子序数)。
如,对于第五周期,第B族的Ag。其电子构型为4d105s1,原子序数是36+11=47。
如,对于第六周期,第A族的Tl。其电子构型为6s26p1,原子序数是54+14+13=81(14为f能级电子填充数)。
对于原子序数较小(前三个周期、原子序数不大于18)的元素,可以用电子填充次序图法。而对于原子序数较大的元素,再用这个方法就略显繁琐了。
在讨论第四、第五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在19至54之间)时,族序号法最为简洁。
对于第六、第七周期的元素,恐怕还是以能级组法最为稳妥。
还要注意的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有多种表示形式,有不同的术语。相互间不要混淆。比如,
电子排布式、或电子结构式,两者涵义相同,也都可以写为有原子实的形式。
对Fe原子可写为,1s22s22p63s23p63d64s2,或[Ar]3d64s2([Ar]代表原子实)。
对于p区的Sn原子可写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5s25p2,或写成[Kr]4d105s25p2。
电子构型、价电子构型、价电子层排布、外层电子排布,基本是一个意思。
对Fe原子为3d64s2。
对于p区的Sn要写成5s25p2。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