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对电解过程中电极反应的微观剖析

(2022-03-29 22:21:00)
标签:

转载

对电解过程中电极反应的微观剖析

电解是一个将直流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是电化学研究的诸多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人们为突出电解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在其教学中有意忽略掉了一些变化细节。因而,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对电解过程持有一些粗糙且片面的看法。而由这些看法,是很难构建出,对电化学过程的精准及完整描述的。

一、电解过程中的电极反应

电化学教学中能涉及到的电解实例相当有限。加之还要突出该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这就很容易给人一些表面性的认识。

1.  物理化学教材中对电解过程的描述

在一本知名的物理化学》教材中,对刚刚接触到的、Pt电极来电解HCl水溶液的过程,是这样来研究与描述[1]

实验一,在如下的装置简图V伏特计G安培计将电解池接到由直流电源和可变电阻组成的分压器上逐渐增加外加电压同时记录相应的电流然后绘制电流-电压曲线”(如下图二

[转载]对电解过程中电极反应的微观剖析 

对于图二这个“电流-电压曲线”教材将其分成两段来分析

第一段是,从开始的外加电压很小,几乎没有电流通过。至此后外电压增加,电流略有增加。即图二中的1-2段曲线。

第二段是,当外加电压达到2点(也就是E分解分解电压)后再增大电压,电流就会急剧上升。而表现为直线3

对于这个曲线的1-2的,电流增大的很缓慢,教材是这样来解释的:

由于,哪怕给电解池加上一个不大的外电压,在阴极表面也会有H2分子生成,在阳极上也会有Cl2分子出现也就是实际已有如下的微观电解反应在进行着了。

阴极,2H++2e-H2……(1

阳极,2Cl-Cl2+2e-……(2

虽然开始时这些电解产物的分子H2Cl2数目是如此之少,无法使产物气体浓度达到饱和与逸出、即形成气泡。但是,它们之间完全可以构成一个理论上的“原电池”Cl2+Cl2=2H++2Cl-,其中Cl2为正极,H2为负极)。“电动势”与外电源的电动势完全相反,可称为“反电动势”

并且,随外电压E的增大,电极表面电解产物H2Cl2浓度(或分压)的增大,其所构成“原电池”的反电动势也要随之增大。

1-2段中,反电动势与外加电压的数值几乎相同,方向相反。它对于电流的增大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因为,两者几乎处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中从而导致外电路及电解池不会有较大强度的电流出现。

反电动势之所以能略小于外加电压的数值,使电路中有微弱电流通过。是由于,造成反电动势的两电极反应产物分子这个实验中的H2Cl2,因扩散而导致其浓度有很缓慢的降低,需要不断“电解”来进行少量的补充。

2-3段的起点“2”处,反电动势已达峰值已等于外加电压(此时,气体产物达饱和,分压已与外界大气的压力相等),这个值也被称作“分解电压”。

超过分解电压后,气体产物分压就会稍大于外界大气的压力,电解产物会不断地逸出(两极上均有反应产物气泡出现),电解反应就会以宏观的速度来进行。此后,反电动势对于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变化,也不会再有直接的影响。

这个理论上电解产物构成“原电池”的“反电动势”,可以用能斯特方程,进行定量的描述。

1外加电压为1.00V的情况下,用惰性Pt电极电解2.0 mol•L-1HCl溶液。计算该电解池中两极上的变化。

因为外加电压为1.00V而远未达到其分解电压1.36V,电解反应并没有宏观地进行

此时,整个电路中的电流极弱。这意味着,电解池中实际上还有一个与外电路电动势相反的“原电池”能起阻碍电流增大的作用,且其反电动势基本上等于外电压

查得,电极反应,Cl2(g)+2e-=2Cl-Φ°=1.36V2H++2e-=H2(g)Φ°=0.000V

考虑到,产生微量电解产物H2Cl2,在数量分压上应该相等。对盐酸浓度不会有可察觉的影响。

如设,这两种气体产物分子的分压分别为p(Cl2)p(H2)

而其构成的“原电池反应的能斯特方程”可写为,

[转载]对电解过程中电极反应的微观剖析

可解得,其两极上的p(Cl2)=p(H2)=3.3×10-6 (atm)

当然,这个气体分压表示的也只是电极表面附着的、用以构成某双电层的、这两种分子的浓度。

这些分子的浓度是可以粗略估算出来的。如,常温1.0 atm时,H2的溶解度为0.00154g/kgH2O。这样,“p(H2)=3.3×10-6 atm”就意味着,电极表面层中H2的浓度为3.3×10-6 ×0.00154=5.1×10-9g/kgH2O)。这是一个极低的数值。

用这个分压数据,还可以从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分别计算出两电极各自的电极电势值。

[转载]对电解过程中电极反应的微观剖析

仿此,还可计算出Φ(H+/H2)=0.18V而电池电动势,E=Φ(+)-Φ(-)=1.18-0.18=1.00(V)

从这个计算结果不难看出,只要给电解池加上外电压远未达到分解电压,微观电解过程已经在进行中了。电极上生成的少量电解产物Cl2H2,是导致“反电动势”产生的根本原因;

上述实验的,外加电压从0”增大到其分解电压的过程,是一个微观电解产物从少到多的积累过程,是一个“连续”且“渐变”的过程;

只有当外加电压大于这个原电池的理论“反电动势”时,电解产物Cl2H2才会因其分压大于环境的大气压而逸出。此时,电解反应才处于,宏观有现实意义的“进行”中。

2.  电解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

由于本文要讨论的是一般电解过程中的电极反应,及电极反应的共性。那就应该再讨论一个大家十分熟知的,用上述装置来电解氢氧化钠溶液、实际上是电解水的例子。

实验二,用铂电极电解氢氧化钠溶液。

涉及的电极反应为:

阴极,2H2O+2e-H2+2OH-……(3

阳极,4OH-O2+2H2O+4e-……(4

得到的电流-电压曲线”(网上下载的如下图其理论上的分解电压为1.69V

[转载]对电解过程中电极反应的微观剖析

 

这个图三看起来与图二有不一些差别。那是由于,以测定分解电压为目的的实验,没有必要把图形中的1-2段画的那样长。只要能突出分解电压所在部位、及电流增大后的激增情况,就够了。其全貌实际上与图二并无二致(否则图二就不具有代表性了)。

这表明该实验,当外加电压只有很小值时,在阴极上就会有H2O分子在得电子,生成H2分子;在阳极上也会有少量OH-离子失电子,其产物以O2的形式出现。

这些电解产物H2O2,当然也构成了一个原电池。其反电动势起着抑制电流增大的作用。

3.  电解稀硫酸的实验

在电解水的演示实验中,也常用稀硫酸为电解液。

实验三,以铂电极电解稀硫酸。

其涉及的电极反应为:

阴极,2H++2e-H2……(1

阳极,2H2OO2+4H++4e-……(5

得到的电流-电压曲线应该仍其分解电压为1.67V,与实验二测出的数值1.69V,相差无几(差别似乎是离子强度不同而导致)。

可以相信,Pt电极来电解HCl水溶液的实验是相当有代表性的。其电流-电压曲线也是所有电解过程的一个典型。

二、对电解反应的更深刻认识

当把这三个实验串在一起来考虑,就会得到一些关于电解反应的更深刻认识。

1. Pt电极是一个没有选择性的电极

在电化学中确实有一类“选择性电极”。如,由AgAgCl构成的Cl-离子选择电极,只对氢离子浓度有响应的氢离子电极。

很明显的是,在上述三个实验中,Pt电极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选择性。

因为在实验一电解盐酸时,哪怕外加电压再小,在Pt阳极上也有Cl-离子在参与电极反应;

在实验二电解氢氧化钠溶液时,在Pt阳极上有OH-离子在参与电极反应;

而在实验三电解硫酸时,在Pt阳极上是H2O分子在参与电极反应。

在这三个实验中,Pt阳极上电解产物的各不相同表明,Cl-离子、OH-离子与H2O分子,它们都可以在Pt阳极上失电子。且不管外加电压大小,Pt电极对于它们都不具有选择性。

这就意味着,在图二的1-2段,不会是只有Cl-离子在失电子,反而是OH-离子、H2O分子都可以在这个Pt电极上同时参与电极反应。

其实,应该推而广之的说电解时,任何还原性物质都能在阳极上放出电子,而发生氧化反应;而任何氧化性物质都能在阴极上取得电子,而发生还原反应。

在实验一中,只讨论PtCl-离子的失电子,是一种从反应结果角度考虑的,对微观过程进行了“化简”(忽略了OH-离子与H2O分子的反应)的做法。

总之,电极反应是一个综合的,有着多个可能物种共同参与的、相互间协同的反应过程。至于电极反应的产物则与其还原(或氧化)性的强弱(标准电极电势值)、它们的浓度(微粒多少)、及超电势有关。

比如,用铂电极电解HCl溶液,且外加电压不断增大的过程中,阳极上是既有Cl-离子的产物Cl2存在且分压不断增大,也有H2O分子与OH-离子的产物O2存在且分压不断增大的。

只不过,当外电压达到某数值时,Cl2的分压优先达到了它以气体形式逸出的界限(大于外界气压);而O2由于有过大的超电势,此刻其分压还达不到从液相逸出的程度。所以,电解HCl溶液时,在铂阳极上人们只能看到了Cl2的生成。

其实,在电解HCl溶液时O2作为中间产物或副产物的意义,也许会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因为,与Cl-离子相比较,H2O分子直面电极的机会当然要更大得多,哪怕不看微粒间的悬殊个数比,起码Cl-离子也都是要被水合着的;况且,H2O分子的还原性还要强于Cl-离子(查得,Φo(O2/H2O)=1.23V要小于Φo(Cl2/Cl-)=1.36V);只是在其电解产物O2的析出上,它遇到了较大的麻烦而已。

电极反应描述的只是一个宏观过程的主要结果,本质上则是一个微观的综合与协同过程。

这种综合与协同,除了表现的电极反应中反应物的多样性之外,还应该表现在电极反应产物的多样性(通常称为副产物)。

2.  电极反应的形式与本质

在上面的三个电解实验中,涉及了5个电极反应。在阴极上有如下的2个反应,在阳极上有如下的3个反应。人们对这些电极反应的写法、也就是形式,一般不会有什么异议。

在阴极上,2H++2e-H2……(1

2H2O+2e-H2+2OH-……(3

在阳极上,2Cl-Cl2+2e-……(2

4OH-O2+2H2O+4e-……(4

2H2OO2+4H++4e-……(5

其实,这5个电极反应描述的只是3个电极过程。也就是,电极反应(1)与(3),及电极反应(4)与(5),从本质看是两两相等,也就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由于(1)与(3)的反应本质相同。写出酸性介质中的电极反应(1)的能斯特方程后。无需任何修饰或改动,就可以直接用于碱性溶液中析出氢气的反应(3)的电极电势值计算。

1,当外界压强为1.0 atm时,用铂电极电解1.0 molL-1 NaOH溶液。用两种方法来计算,H2的理论析出电极电势?

1,考虑到碱性溶液,一般要用式(3)“2H2O+2e-H2+2OH”对应的能斯特方程来计算。

 

查得,φ°(H2O/H2)= -0.8277V

[转载]对电解过程中电极反应的微观剖析

2,用酸性溶液中式(12H++2e-H2对应的能斯特方程进行这个计算。

考虑到,[H+][OH-]=Kw查得,φ°(H+/H2)= 0.0000V有,

[转载]对电解过程中电极反应的微观剖析

这两个计算结果有不大的误差考虑到其中的常数项0.0592”的过低有效数字位数,可以认为,这两个计算结果是相等的。

也就是,这两个能斯特方程完全等价。两者描述的是同一个事物。

这也表明,溶液中的H+离子与H2O分子,有相同的得电子能力。当溶液的pH值一定时(在同一溶液中),两者的得电子能力必然相等。两者间不存在谁比谁更容易得电子的问题。

因此,pH-电势图中,它们对应的是同一条直线。把它们写成两个电极反应,纯粹是为了照顾到哪个物种能大量存在,以照顾到习惯的方程式书写方法而已。

同样,(4)与(5)也是书写形式不同,而本质相同的两个电极反应。这两个电极反应在pH-电势图中,也要用同一条直线来描述。

这也说明,碱溶液中的铂阳极,对于是OH-离子在失电子,还是H2O分子中羟基部分在失电子,是不感任何兴趣的。在同一溶液中,两者的失电子能力相等。

3.  非平衡态下的电极反应

将这3个实验串起来看,对图二中2-3线段还应该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解读那就是,在2-3还隐藏着一个并未被“明示”的现象。

那就是,人们不能只关注,外加电压增大时电流的变化情况。还要同时“看到”电解产物种类的增加

从该图二不但要知道,当外加电压超过E分解(当盐酸的浓度为1.0mol•L-1时,分解电压1.36V)后,就会有显著量的Cl2生成。

还要看到当外加电压达到1.67 V时,就会有O2、作为电解产物而出现

是因为,当外加电压增大到,超过了某几种还原性物质的分解电压时,其电解反应都会发生在这多个电极反应同时进行的情况下,电解多个产物。

如,在图二中的a点(由笔者标出,该点电压为1.67V,它是电解硫酸时,实测的H2O分解电压这是O2将要析出的点外加电压再增大、导致再向右上方移动,阳极上就会有宏观量的O2气体作为电解产物,与Cl2气体同时析出。

这就是,电解过程中会有副反应“副产物”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如此,在电解稀硫酸时,阳极区也可能会出现S2O82-H2O2O3,这些副产物。至于它们的多寡,当然会与电极上的电压降及电流密度相关。

大家还都知道的是,在电镀镍时尽管人们尽力控制了氢气的产生,但镀件还是有“氢脆”的问题(镍镀层中溶解有单质氢,使材料强度降低)。这说明,在大量Ni2+离子从阴极获取了电子的同时,也有部分H+离子参与了从阴极得电子的反应。

在电解铜时,如果外加电压过高、或溶液酸度过强,在阴极也会有氢气析出。

总之,在进行电解实验时要避免,为了“加快”电解反应速度,而无限制地增大电极上的电压降。那样,会导致有更多电解“副产物”生成。

参考文献

[1] 傅献彩等. 物理化学(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