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对电解过程中电极反应的微观剖析

标签:
转载 |
对电解过程中电极反应的微观剖析
电解是一个将直流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是电化学研究的诸多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人们为突出电解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在其教学中有意忽略掉了一些变化细节。因而,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对电解过程持有一些粗糙且片面的看法。而由这些看法,是很难构建出,对电化学过程的精准及完整描述的。
一、电解过程中的电极反应
在电化学教学中能涉及到的电解实例相当有限。加之还要突出该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这就很容易给人一些表面性的认识。
1.
在一本知名的《物理化学》教材中,对刚刚接触到的、用Pt电极来电解HCl水溶液的过程,是这样来研究与描述的[1]。
实验一,在如下的装置简图一中,V是伏特计,G是安培计。将电解池接到由直流电源和可变电阻组成的分压器上,逐渐增加外加电压,同时记录相应的电流,然后绘制出“电流-电压曲线”(如下图二)。
对于图二这个“电流-电压曲线”,教材将其分成了两段来分析。
第一段是,从开始的外加电压很小,几乎没有电流通过。至此后外电压增加,电流略有增加。即图二中的1-2段曲线。
第二段是,当外加电压达到2点(也就是E分解,分解电压)后、再增大外电压时,电流就会急剧上升。而表现为直线3。
对于这个曲线的1-2段的,电流增大的很缓慢,教材是这样来解释的:
那是由于,哪怕给电解池加上一个不大的外电压,在阴极表面也会有H2分子生成,在阳极上也会有Cl2分子出现。也就是,实际已有如下的微观电解反应在进行着了。
阴极,2H++2e-→H2……(1)
阳极,2Cl-→Cl2+2e-……(2)
虽然,开始时这些电解产物的分子(H2与Cl2)数目是如此之少,无法使产物气体浓度达到饱和与逸出、即形成气泡。但是,它们之间完全可以构成一个理论上的“原电池”(Cl2+Cl2=2H++2Cl-,其中Cl2为正极,H2为负极)。其“电动势”与外电源的电动势完全相反,可称为“反电动势”。
并且,随外电压E的增大,电极表面电解产物H2与Cl2浓度(或分压)的增大,其所构成“原电池”的反电动势也要随之增大。
在1-2段中,反电动势与外加电压的数值几乎相同,方向相反。它对于电流的增大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因为,这两者几乎处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中,从而导致外电路及电解池中均不会有较大强度的电流出现。
反电动势之所以能略小于外加电压的数值,使电路中有微弱的电流通过。是由于,造成反电动势的两电极反应产物分子(这个实验中的H2与Cl2),因扩散而导致其浓度有很缓慢的降低,需要不断由“电解”来进行少量的补充。
在2-3段的起点“2”处,反电动势已达峰值、已等于外加电压(此时,气体产物也达饱和,其分压已与外界大气的压力相等),这个值也被称作“分解电压”。
超过分解电压后,气体产物的分压就会稍大于外界大气的压力,电解产物会不断地逸出(两极上均有反应产物气泡出现),电解反应就会以宏观的速度来进行。此后,反电动势对于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变化,也不会再有直接的影响。
这个理论上由电解产物所构成“原电池”的“反电动势”,可以用能斯特方程,进行定量的描述。
例1,在外加电压为1.00V的情况下,用惰性Pt电极电解2.0 mol•L-1的HCl溶液。计算该电解池中两极上的变化。
因为外加电压为1.00V。而远未达到其分解电压1.36V,电解反应并没有宏观地进行。
此时,整个电路中的电流极弱。这意味着,该电解池中实际上还有一个,与外电路电动势相反的“原电池”(能起阻碍电流增大的作用,且其反电动势基本上等于外电压)。
查得,电极反应,Cl2(g)+2e-=2Cl-的Φ°=1.36V;2H++2e-=H2(g)的Φ°=0.000V。
考虑到,所产生微量电解产物H2与Cl2,在数量(分压)上应该相等。且对盐酸浓度不会有可察觉的影响。
如设,这两种气体产物分子的分压分别为p(Cl2)与p(H2)。
而其构成的“原电池反应的能斯特方程”可写为,
可解得,其两极上的p(Cl2)=p(H2)=3.3×10-6
当然,这个气体分压表示的也只是电极表面附着的、用以构成某双电层的、这两种分子的浓度。
这些分子的浓度是可以粗略估算出来的。如,常温1.0
用这个分压数据,还可以从“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分别计算出两电极各自的电极电势值。
仿此,还可计算出Φ(H+/H2)=0.18V。而电池电动势,E=Φ(+)-Φ(-)=1.18-0.18=1.00(V)。
从这个计算结果不难看出,只要给电解池加上外电压(远未达到分解电压时),微观电解过程就已经在进行中了。而电极上生成的少量电解产物Cl2与H2,是导致“反电动势”产生的根本原因;
上述实验的,外加电压从“0”增大到其分解电压的过程,是一个微观电解产物从少到多的积累过程,是一个“连续”且“渐变”的过程;
只有当外加电压大于这个原电池的理论“反电动势”时,电解产物Cl2与H2才会因其分压大于环境的大气压而逸出。此时,电解反应才处于,宏观而有现实意义的“进行”之中。
2.
由于本文要讨论的是一般电解过程中的电极反应,及电极反应的共性。那就应该再讨论一个大家十分熟知的,用上述装置来电解氢氧化钠溶液、实际上是电解水的例子。
实验二,用铂电极电解氢氧化钠溶液。
涉及的电极反应为:
阴极,2H2O+2e-→H2+2OH-……(3)
阳极,4OH-→O2+2H2O+4e-……(4)
得到的“电流-电压曲线”(网上下载的),如下图三。其理论上的分解电压为1.69V。
这个图三看起来与图二有不一些差别。那是由于,以测定分解电压为目的的实验,没有必要把图形中的1-2段画的那样长。只要能突出分解电压所在部位、及电流增大后的激增情况,就够了。其全貌实际上与图二并无二致(否则图二就不具有代表性了)。
这表明该实验,当外加电压只有很小值时,在阴极上就会有H2O分子在得电子,生成H2分子;在阳极上也会有少量OH-离子失电子,其产物以O2的形式出现。
这些电解产物H2与O2,当然也构成了一个原电池。其反电动势起着抑制电流增大的作用。
3.
在电解水的演示实验中,也常用稀硫酸为电解液。
实验三,以铂电极电解稀硫酸。
其涉及的电极反应为:
阴极,2H++2e-→H2……(1)
阳极,2H2O→O2+4H++4e-……(5)
得到的“电流-电压曲线”应该仍如上图三。其分解电压为1.67V,与实验二测出的数值1.69V,相差无几(差别似乎是离子强度不同而导致)。
可以相信,用Pt电极来电解HCl水溶液的实验是相当有代表性的。其“电流-电压曲线”也是所有电解过程的一个典型。
二、对电解反应的更深刻认识
当把这三个实验串在一起来考虑,就会得到一些关于电解反应的更深刻认识。
1.
在电化学中确实有一类“选择性电极”。如,由Ag与AgCl构成的Cl-离子选择电极,只对氢离子浓度有响应的氢离子电极。
很明显的是,在上述三个实验中,Pt电极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选择性。
因为在实验一电解盐酸时,哪怕外加电压再小,在Pt阳极上也有Cl-离子在参与电极反应;
在实验二电解氢氧化钠溶液时,在Pt阳极上有OH-离子在参与电极反应;
而在实验三电解硫酸时,在Pt阳极上是H2O分子在参与电极反应。
在这三个实验中,Pt阳极上电解产物的各不相同表明,Cl-离子、OH-离子与H2O分子,它们都可以在Pt阳极上失电子。且不管外加电压大小,Pt电极对于它们都不具有选择性。
这就意味着,在图二的1-2段,不会是只有Cl-离子在失电子,反而是OH-离子、H2O分子都可以在这个Pt电极上同时参与电极反应。
其实,应该推而广之的说电解时,任何还原性物质都能在阳极上放出电子,而发生氧化反应;而任何氧化性物质都能在阴极上取得电子,而发生还原反应。
在实验一中,只讨论Pt阳极上Cl-离子的失电子,是一种从反应结果角度考虑的,对微观过程进行了“化简”(忽略了OH-离子与H2O分子的反应)的做法。
总之,电极反应是一个综合的,有着多个可能物种共同参与的、相互间协同的反应过程。至于电极反应的产物则与其还原(或氧化)性的强弱(标准电极电势值)、它们的浓度(微粒多少)、及超电势有关。
比如,用铂电极电解HCl溶液,且外加电压不断增大的过程中,阳极上是既有Cl-离子的产物Cl2存在且分压不断增大,也有H2O分子与OH-离子的产物O2存在且分压不断增大的。
只不过,当外电压达到某数值时,Cl2的分压优先达到了它以气体形式逸出的界限(大于外界气压);而O2由于有过大的超电势,此刻其分压还达不到从液相逸出的程度。所以,电解HCl溶液时,在铂阳极上人们只能看到了Cl2的生成。
其实,在电解HCl溶液时O2作为中间产物或副产物的意义,也许会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因为,与Cl-离子相比较,H2O分子直面电极的机会当然要更大得多,哪怕不看微粒间的悬殊个数比,起码Cl-离子也都是要被水合着的;况且,H2O分子的还原性还要强于Cl-离子(查得,Φo(O2/H2O)=1.23V、要小于Φo(Cl2/Cl-)=1.36V);只是在其电解产物O2的析出上,它遇到了较大的麻烦而已。
电极反应描述的只是一个宏观过程的主要结果,本质上则是一个微观的综合与协同过程。
这种综合与协同,除了表现的电极反应中反应物的多样性之外,还应该表现在电极反应产物的多样性(通常称为副产物)。
2.
在上面的三个电解实验中,涉及了5个电极反应。在阴极上有如下的2个反应,在阳极上有如下的3个反应。人们对这些电极反应的写法、也就是形式,一般不会有什么异议。
在阴极上,2H++2e-→H2……(1)
2H2O+2e-→H2+2OH-……(3)
在阳极上,2Cl-→Cl2+2e-……(2)
4OH-→O2+2H2O+4e-……(4)
2H2O→O2+4H++4e-……(5)
其实,这5个电极反应描述的只是3个电极过程。也就是,电极反应(1)与(3),及电极反应(4)与(5),从本质看是两两相等,也就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由于(1)与(3)的反应本质相同。写出酸性介质中的电极反应(1)的能斯特方程后。无需任何修饰或改动,就可以直接用于碱性溶液中析出氢气的反应(3)的电极电势值计算。
例1,当外界压强为1.0 atm时,用铂电极电解1.0
mol•L-1
解1,考虑到碱性溶液,一般要用式(3)“2H2O+2e-→H2+2OH”对应的能斯特方程来计算。
查得,φ°(H2O/H2)= -0.8277V。有
解2,用酸性溶液中式(1)“2H++2e-→H2”对应的能斯特方程,来进行这个计算。
考虑到,[H+][OH-]=Kw。查得,φ°(H+/H2)= 0.0000V。有,
这两个计算结果间有不大的“误差”。考虑到其中的常数项“0.0592”的过低有效数字位数,可以认为,这两个计算结果是相等的。
也就是,这两个能斯特方程完全等价。两者描述的是同一个事物。
这也表明,溶液中的H+离子与H2O分子,有相同的得电子能力。当溶液的pH值一定时(在同一溶液中),两者的得电子能力必然相等。两者间不存在谁比谁更容易得电子的问题。
因此,在pH-电势图中,它们对应的也是同一条直线。把它们写成两个电极反应,纯粹是为了照顾到哪个物种能大量存在,以照顾到习惯的方程式书写方法而已。
同样,(4)与(5)也是书写形式不同,而本质相同的两个电极反应。这两个电极反应在pH-电势图中,也要用同一条直线来描述。
这也说明,碱溶液中的铂阳极,对于是OH-离子在失电子,还是H2O分子中羟基部分在失电子,是不感任何兴趣的。在同一溶液中,两者的失电子能力相等。
3.
将这3个实验串起来看,对图二中2-3线段,还应该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解读。那就是,在中2-3段中还隐藏着一个,并未被“明示”的现象。
那就是,人们不能只关注,外加电压增大时电流的变化情况。还要同时“看到”电解产物种类的增加。
从该图二不但要知道,当外加电压超过E分解(当盐酸的浓度为1.0mol•L-1时,分解电压是1.36V)后,就会有显著量的Cl2生成。
还要看到,当外加电压达到1.67
那是因为,当外加电压增大到,超过了某几种还原性物质的分解电压时,其电解反应都会发生。在这多个电极反应同时进行的情况下,电解就会有多个产物。
如,在图二中的a点(由笔者标出,该点电压为1.67V,它是电解硫酸时,实测的H2O分解电压,这是O2将要析出的点。当外加电压再增大、导致此点再向右上方移动时,阳极上就会有宏观量的O2气体作为电解产物,与Cl2气体同时析出。
这就是,电解过程中常会有“副反应”和“副产物”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如此,在电解稀硫酸时,阳极区也可能会出现S2O82-、H2O2、O3,这些副产物。至于它们的多寡,当然会与电极上的电压降及电流密度相关。
大家还都知道的是,在电镀镍时尽管人们尽力控制了氢气的产生,但镀件还是有“氢脆”的问题(镍镀层中溶解有单质氢,使材料强度降低)。这说明,在大量Ni2+离子从阴极获取了电子的同时,也有部分H+离子参与了从阴极得电子的反应。
在电解铜时,如果外加电压过高、或溶液酸度过强,在阴极也会有氢气析出。
总之,在进行电解实验时要避免,为了“加快”电解反应速度,而无限制地增大电极上的电压降。那样,会导致有更多电解“副产物”生成。
参考文献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