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久前,谷歌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上演了“世纪人机大战”,使得
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再一次引起研究人员和商业领域的热切关注。其实近些年,人工智能早已随着智能家居走进千家万户,比如能够识别人声的家居设备、车载导航、聊天机器人,能够实现远程操控的精密医疗机器人等等。
早在1980年代中期,微软产品开发部门曾经尝试使用人工智能,但受限于当时的电脑功能,很多设想未能实现。今年是内地“人工智能”概念提出整整六十周年,目前基于“云”的运用,过于在科幻电影中才有的场景,诸如语音控制、远程操作等已成现实,并成就了新一代物联网的人机交互方式,嵌入在各种机器人中进行语音识别,语意理解,人工智能蓄势待发。
(图:凤凰卫视特稿记者冯天元采访微软前产品开发主管白大龙 )
不看不碰,在“解放双手和双眼”的情况下,对着“智能产品”说出歌曲的名字或地点,就可以播放歌曲或导航,作为程序,行业技术专家解释,其中有两个过程,首先是要把语音信号变成文字信号,然后在文字信号上做语意处理。语音理解技术是机器人的一项核心技术,包含“机器学习”统计学技术,和“语法规则”代码技术,而汉语作为一个激活的系统,与英文系统并行不悖,平台和起点无异,技术可比国外先进语言系统。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史忠植认为,人工智能与脑科学、认知科学等进行交叉研究,在技术上,到2020年能够达到初级外脑智能,到2035年能达到高级外脑智能,2050年达到超脑智能,也就是说,2050年的智能机器能够具备意识。对于人工智能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使用者口音和环境噪音的问题,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能够使语音接口比较顺利地和各种智能设备相统一也非常重要。
人工智能除了进入家居生活,在内地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机器也已经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形成机床产业新的生态。企业负责人关锡友介绍,信息和通讯技术进入制造工业,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也积累着数据,使机器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关于全球工业化发展,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和工业互联网,英国提出“制造2050”,中国提出“制造2025”,人工智能固然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智能制造并非高度自动化制造。原先集中式的生产方式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发生深刻变化,实质上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革命。
(图:中国透视摄像刘健在东北地区智能机床车间拍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认为,离散制造业以装备为主,用智能技术可完成个性化定制,而原材料工业要求的是连续工业过程中全局的优化,包括产品质量高、产量高、成本低、污染少等等,也只有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实现。国际工业摄影大赛的金奖获得者德国人凯讷参观智能机床后感慨,中国的智能机器让人印象深刻,车间里所有的重型机器都由数控系统和智能电脑驱动,多快好省,这样的技术已经基本与他见过的国际尖端接轨。
在东北重工业基地,不仅有不同于自动化生产的智能机器,也建成了能够运算整个城市资料的智能型超算中心。一排排比人高的主机里面,运行的是一个城市所有部门的资料。市民的出行、停车、购物、就学、就业等信息数据在超算中心积累,通过机器深度学习的模型进行运算,从而为制定城市政策提供依据。
(图:凤凰卫视特稿记者冯天元在沈阳浑南数字地理时空平台前采访工作人员)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沈阳市浑南区公共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展示了基于智能数字平台升级改造之后建成的数字地理时空平台,十二个屏幕上即时三维显示智能监控对于全区16万个城市管理部件的排查,只要点击控制屏上出现的任何城市部件,就可以查询到 其名称、单位、部门、数量等管理信息。经过大数据统计分析之后,自动生成考评结果,实时推送给各管理部门,实现城市智能化监管。相应数量级的运算,对计算机芯片的技术、容量,以及算法的优化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都是人力的延伸,在效率和精准度上,机器人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人类的能力范畴,如果很多人的工作被机器取代了,怎么办呢?专家们解答,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处理,程序运用,确实能够代替很多简单的脑力体力劳动,但是这一领域新的工作也同时在产生,其中也进一步关系和影响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无论智能机器有多高效和精准,本质属性都还是工具,不能代替人的大脑。而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现状是,专业技术工人是一大急缺,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线技术工人仍然是工业制造行业的香饽饽。
(图:东北重工业基地智能机床车间的一线技术工人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预见,将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使无人驾驶普及,进而会减少对出租车司机的需求,写字楼中的写作机器人也可以代替一些白领的工作,即便如此,还有更加智能的工作在等待着人类去做。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和收看凤凰卫视“中国透视”深度报道专题。
作者:凤凰卫视中国问题观察员 中国特稿记者 冯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