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次与甘肃博物馆擦肩而过,这趟到甘肃先听说甘博闭门在修,幸好在陇东南游了一圈回到兰州前两天重开了,赶紧预约。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甘博展览大楼,其为经典的苏式建筑。相比于全国许多博物馆修建新馆,甘博采取了修缮旧馆的方法。2000年,甘博展览大楼改造扩建工程破土动工。2006年维修完毕、落成开馆。
上午9点开馆,届时参观人流不断。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感受文化魅力,聆听历史回声。
大门口摆放着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铜奔马模型
被严重低估的甘肃博物馆,不止有镇馆之宝马踏飞燕,16件镇馆典藏,铜奔马只是其一。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86件(组)(含国宝16件),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
首先介绍马踏飞燕,它跟武威雷台青铜车马仪仗队有关,甘博本来也没有把这批出土品当多大事。
1971年郭沫若到甘肃参观泾川大云寺出土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时,在库房中偶然看到了车马仪仗中的马踏飞燕,大为赞赏。经过郭沫若的宣传影响,武威车马仪仗才得以名扬天下。
车马阵中有一匹马踏在飞鸟的背上,意味着它是真正的行空“天马”,既而暗示整个车马仪仗都是肆意穿行天空的队伍,曰“天马西来”。铜奔马出土时,马脸上还有粉、红、绿等颜色的彩绘,由于人为的原因,没有保留下来,也没有留下详细记录。
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构思巧妙,工艺十分精湛,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国宝级文物。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为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从力学上分析,铜奔马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武威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
第二件要提的是“魏晋《驿使图》壁画砖”。这块壁画砖长26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1973年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5号壁画墓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此壁画砖画风简洁,生动再现了当时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被认为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邮驿的国家之一,在我国邮政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国宝级文物。
绘制者寥寥数笔,却传神刻画出驿使跃马疾驰的画面。图面为米色底,黑色轮廓线,马身黄色,几笔红色点缀。画面上,信使“头戴黑帻,身穿右襟宽袖衣,足蹬长靴,左手持信物”。马首高举,“鼻直而孔张,目大且有神,胸廓颈壮,圆臀细足,筋腱毕露,四蹄腾空”,魏晋河西之良马由此可见。马在疾驰,信使则稳坐马背,反衬出信使业务的熟练。这种真实而又写意的手法,对后世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万国邮政博览大会上,此画曾作为中国邮政标志物。为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邮电部于1982年8月25日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小型张)一枚。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所绘人物没有嘴巴,大意就是必须严守信的内容,不能泄露。也许就是基于这点,它成了中国邮政绿卡上的图案。
同时出土的一批魏晋壁画砖,都有相同的风格,与邮驿图同时展出的其他几块魏晋画像砖是真品,而且同样精美值得一看。
“狩猎图”画像砖
“狩猎图”画像砖
牛耕图(上)、烤肉煮肉图(下)
一农妇在前背篓播种后随之农夫持帚掩埋。无论画面如何变化、组合这种在农业生产中的男女分工显然已确定下来。
耙地与耱地耙者为一整地农具用于耕后碎土耱又称耢也是整地工具主要是为耕后磨碎土块平土保墒。在河西出土的画像砖中有很多反映这种生产活动的画面。
“羌戎少女图”、“耕耙图”、“放鹰图”和”狩猎图”
“煎饼图”、“扛臿图”、“放马图”、“牛车出巡图”、“狩猎图”、“堆粮图”和“禀报图”
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地处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 和内蒙古高原 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汉、唐以来,甘肃就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通道。汉朝张赛出使西域,唐朝僧人玄奘西去印度取经,都取道甘肃,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甘肃省博物馆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
甘肃彩陶从距今八千年的大地湾文化,经仰韶、马家窑到齐家、四坝、辛店、沙井,延续了五千多年的漫长岁月构成了一部辉煌灿烂的彩陶发展史。其中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从其数量、种类、制作水平与艺术成就,都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谱写了我国彩陶文化艺术史上的华美篇章。
在目前已经出土的仰韶文化早期的人头雕塑中,最为精彩的要数甘肃省博物馆的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这件人头瓶,齐刘海造型,短发齐额,挺鼻小嘴,双耳还有系挂饰物的小孔,少女头。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体现远古先民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人头与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趣生动,是大地湾仰韶彩陶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在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塑有人像的彩陶瓶仅此一件,该器物因为上了国家宝藏之后瞬间成为甘肃省博物馆网红文物。
可以与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并驾齐驱的是“新石器时代彩陶鲵鱼纹瓶”。观众在该展柜前人头攒动
此瓶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瓶用细花红陶制成,小口翻唇细长颈折肩深腹平底,腹部两侧有耳。1958年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此瓶纹饰线条流畅,图案精美,器形雅致,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在已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瓶中是较为罕见的国宝级文物。
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鲵鱼绘于瓶上,是这个不知名的氏族的图腾纹样,可能是他们信奉的祖先形象,鲵鱼的脸酷似人形,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身躯卷曲似在游动,两只前肢仿佛在支撑着身体,使头昂起,像是在呼喊着生命,又像是跃动着自由。
"彩陶王"——涡纹彩陶瓮,馆藏最大的彩陶。1990年4月10日,国家邮电部发行了一组四张的彩陶纪念邮票及明信片,而其中一张邮票上的图案,正是“彩陶王”。
陶瓮高 52.2 厘米,为同期器物中少见的大体量。瓮为侈口,
圆鼓腹,小平底。下腹部对称置一对小耳,与硕大的器型很不相称,应不具备实用功能。
肩部及腹部绘制两层涡纹,分别为四组和六组,两层涡纹错落分布,且每组涡纹之间相互连接,
过渡自然。红彩绘制主体,黑彩勾勒边缘。图案流畅,充满动感。
旋纹尖底彩陶瓶,又称酉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这件酉瓶出土时表层被土灰色“水锈”覆盖,看不到花纹。发现它的农民在文革期间一直用它来装机械润滑油,挂在自家屋檐下,修拖拉机、脱粒机用了三年,瓶子居然未破未漏。这件酉瓶1974年被陇西县文化馆征集。甘博的工作人员后来用稀释的醋除去了它表面土灰色“水锈”。器表墨线描画的水涡纹才露出来。这件酉瓶现在被评定为一级文物。这个结果从侧面也可以说明,出土的器形完整、饰纹精美的酉瓶标本是非常稀少的。
“远古的呼唤”——红陶人面像,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5200年前)天水市柴家坪出土。残高15.3厘米,宽14.6厘米。人像高颧阔面,眉稍隆起,嘴、眼镂空成横条状,鼻呈三角形,两耳垂各有一穿孔,号称中国第一面。
这个红陶人头像距今4100-3700年,属仰韶文化晚期齐家文化。这是一件夹细砂泥烧制成的陶器口部的装饰,头上有一条凸起的装饰带,鼻梁挺直,耳朵上有系饰物用的穿孔,这是应该是位温和友好的女性吧,她仰着头,秀美的小嘴巴微微张开,彷佛在向天空诉说着什么……
蛙紋彩陶壶,该壶红色,泥质小口鼓腹,1982年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道遗址,时代属大地湾仰韵文化晚期。卧蛙绘在陶壶上腹和中腹部,黑彩,因器物不完整,蛙身的偏后部和后肢残缺。器残高23。7厘米,腹径16。5厘米。
彩陶按下暂停,回过头来重提国宝。凉州《仪礼》简,统称凉州汉简,包括、王杖诏令简和医药简牍等,计有《仪礼》简469枚,其他日忌杂占简11枚。
《仪礼》简分三种:甲本木简398枚,每枚长55.5~56厘米,宽0.75厘米,包括《士相见》、《服传》、《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7篇。乙本木简37枚,每枚长50.05厘米、宽0.5厘米,内容仅《服传》一篇。丙本竹简34枚,每枚长56.5厘米、宽0.9厘米,内容仅《丧服》一篇。这批简出土时未有散乱,极少有破损的残简零札,而是九篇共计27298字完整的《仪礼》文章。简文用毛笔所书,大多墨迹如新。每一篇文章首尾俱全,保存了原书的篇题、页码和顺序。195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6号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这套完整的《仪礼》简是迄今出土汉简中空前的发现,是完整齐全具有页码的书册,是西汉经书的样本,另外,此简字体已摆脱了篆书框架,笔势流畅,工整秀丽,具备了成熟汉隶的气质,被当今书法家奉为奇珍异宝,也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有“天下第一简”之称,国宝级文物。
东汉彩绘木轺车,马高88.2厘米、长78.8厘米;车高95.2厘米、长96.5厘米;御奴高33.6厘米。这组彩绘木轺车包括车、马、御奴共三件。车包括车舆、轮、辕、槽、伞盖等部分。舆车有双辕,车舆与车轮用黑白二色彩绘,出土时车轮尚能转动,各有16根辐条,完好无损。马用红、白、黑三色彩绘,头部有铜当卢、兽面饰衔嚼一副,颈上套轭。马头、颈、身、四肢和耳、尾都是分别制作,再用榫卯接合或粘连的方式组合而成。马头上双耳高竖,目若悬铃,挺胸扬尾。御奴跪坐于左侧,作双手持缰状,以黑、白两色勾出眼、鼻及冠服。伞盖顶部装盖斗,插16根弯曲的竹弓,上绷皂缯成圆形盖顶。 这组彩绘铜饰木轺车结构复杂、形制壮观,是汉代出土的同类器物中既完整又规模大的一组,制作精细,形象逼真,装饰豪华,车舆形制复杂,雕工精巧,车的轻便简洁与马的雄伟健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汉代木雕作品,也是现存汉代木轺车马保存较完好的一件,国宝级文物。
墨绘木马,汉代,一级文物。武威磨嘴子出土。长 72 厘米,高 87
厘米。木马通身涂墨,用刀刻出眼、鼻唇,马耳竖起,双目圆睁,作张口嘶鸣状。马颈较长,马身瘦长,马尾上翘,马身上有浅色马鞍,在马鞍上还以黑色勾画出云气纹,马腿粗壮,突现出汉代良马的雄健气势。
东汉十三盏铜连枝灯,此灯高146厘米,宽66厘米,灯座为倒置喇叭形,座面饰瑞兽纹和云气纹。灯呈树形,主干分为三段,套插而成,段与段衔接处各置十字形托架,犹如灯树之分枝。十字托横向四出,四端各饰透雕花叶一个,象征火焰,干枝顶端有仙人骑鹿形花饰。原有灯13盏,现存9盏。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 此连枝灯的造型如同枝叶繁茂的大树,点亮时灯火通明,如满树星光摇曳,华美异常,是迄今发现的两汉连枝灯中最为精美的一件,弥足珍贵。
东汉绿釉陶楼院,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的国宝级文物。它为绿釉陶质。由23个构件组装而成,可灵活拆卸。楼院略呈正方形,院中央矗立5层阁楼,每层都四面出檐,由下至上递层缩小。中央阁楼及四个角楼之外壁均设透窗,以便对外瞭望,或在必要时发射箭弩。庄院四周设围墙,正面开门,门两旁辟窗,装菱格型窗柩。正门之上建两层门楼,院内除正面外均建有夹墙,院墙四隅上立两层角楼,门楼与角楼间以飞栈通连,飞栈有护墙,呈槽型,可供防守人员安全往来。
汉代绣禽鸟纹花边,长70厘米,宽2.5厘米。采用辫绣法全部施绣,在不到一平方厘米的三角形花纹图案里,绣有姿态各异、楚楚动人的水鸟,说明当时的刺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代绢底平绣人像,甘肃省武威县磨嘴子出土。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汉武帝在河西设郡,以示武功军威之名而设“武威郡”。成为河西走廊控制丝路的军事重镇。这块红色绢上绣有两个人物,左侧似为官兵,右侧有一百姓与之交谈。两人之间有路卡横于路中,周边有盾甲兵器象征的军营,描绘了出关者在接受官兵盘查的景象。
北凉彩绘菩萨像壁画,北凉彩绘菩萨像壁画。菩萨束带大圆髻,波浪卷发垂肩,高鼻深目。双耳戴宝珠耳饰,与宽大的白色项圈叠加在一起。上身袒露,下身着灰绿色紧身密褶长裙。左臂曲肘平举,右手下垂执净瓶。腰身向左扭动,身体呈S形。双臂戴镶宝钏,双手腕戴手镯。披帛绕肩于身后飘飞。面部及上身用朱砂晕染,鼻梁、眼皮、额角凸起,并在受光处晕染白粉,明显受到西域画风的影响。但描绘身体轮廓及衣褶的铁线描又有传统艺术的风骨,充分显示了北凉佛教的艺术特色。
报父母恩重经变图
唐代模印莲花纹方砖
元代琉璃塔
蚕纹双连罐(约公约前2000年)
红陶刻划纹鸟形器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000年)
堆塑龙纹红陶罐
一批青铜器
西周(前1046-前771)时期的管銎铜啄锤,这件铜啄锤由援、銎、锤一体铸就,长度达到21.2厘米,是件罕见的西周青铜兵器。这件兵器是带孔的,并且在孔中安装有长柄,木质长柄腐朽消失,只留下青铜啄锤。再看它的援,笔直的援,脊棱微微凸起,棱侧有带状的装饰纹路,厚厚的援基向前渐渐收成圆锥状的钝锋,时过几千年,依然让人能感受到一股肃杀之气。郭沫若观后给予了极高评价,啄锤他命名的。
汉—魏晋铜骆驼
鹿形铜饰(约公元前800~600年)
西周铜盉、铜提梁卣和“父丁”有盖铜角
西周“吕姜”西周三高足铜簋
西周徙遽僕铜盉
春秋环带纹铜鼎
战国团花纹铜敦
唐代铜菩萨像
元代的“八思巴文虎头银符牌”极具特色,也十分珍贵。该符牌铁铸,圆形。两面镶嵌八思巴文银字,各五行。虎头鼓睛阔嘴,顶鬣上扬如火焰,劲毛卷如涡云,前爪勾利,十分威武。这枚符牌属银字圆符,主要用于传递紧急军情急务时使用的信物。
五代彩绘木缘塔,高68、塔直径34厘米。全塔用木板做成,呈八角形,攒尖顶。尖端宝顶已佚。塔身呈八面,每面彩绘上下两尊菩萨,塔顶8个坡面上各绘菩萨一尊。塔檐转角处的梁上开卯孔,每角斜插一莲瓣状叶牌,牌上各绘菩萨一尊。全塔彩绘菩萨共计32尊,均头戴宝冠,面庞丰圆,上身袒露,身佩璎珞,手持摩尼珠、法螺、金刚杵、斧、剑等法器,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头光和身光由石绿、朱砂、赭石等色组成的多重彩环组成,设色明丽,轮廓分明。
彩绘木俑
石刻彩绘执琵琶佣
汉传佛像:面相圆润丰满,温和,慈祥,不怒自威,色彩因时代而变,鲜明,轮廓清晰,后期的树脂佛像会更加精致细腻,栩栩如生。
我们再回到彩陶展,看一些有趣的展品
葫芦形彩陶瓶
菱格纹彩陶壶
鱼纹彩陶大盆
垂弧纹彩陶罐
三大耳红陶罐
叶片纹彩陶盆
杯口红陶尖底瓶
仰韶文化红陶尖底瓶
带流红陶罐
神人纹彩陶鸟形壶
肢爪纹彩陶壶
变体鲵鱼纹彩陶瓶
斗犬纹彩陶罐
变体鸟纹彩陶罐
平行锯齿纹彩陶鼓
折线纹矛形钮盖彩陶罐
折线纹三矛形钮盖彩陶罐
复道三角纹圆底彩陶罐
复道三角纹双肩耳彩陶罐
河西走廊上的雍凉瑰宝
几次与甘肃博物馆擦肩而过,这趟到甘肃先听说甘博闭门在修,幸好在陇东南游了一圈回到兰州前两天重开了,赶紧预约。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甘博展览大楼,其为经典的苏式建筑。相比于全国许多博物馆修建新馆,甘博采取了修缮旧馆的方法。2000年,甘博展览大楼改造扩建工程破土动工。2006年维修完毕、落成开馆。
上午9点开馆,届时参观人流不断。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感受文化魅力,聆听历史回声。
大门口摆放着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铜奔马模型
被严重低估的甘肃博物馆,不止有镇馆之宝马踏飞燕,16件镇馆典藏,铜奔马只是其一。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86件(组)(含国宝16件),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
首先介绍马踏飞燕,它跟武威雷台青铜车马仪仗队有关,甘博本来也没有把这批出土品当多大事。
1971年郭沫若到甘肃参观泾川大云寺出土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时,在库房中偶然看到了车马仪仗中的马踏飞燕,大为赞赏。经过郭沫若的宣传影响,武威车马仪仗才得以名扬天下。
车马阵中有一匹马踏在飞鸟的背上,意味着它是真正的行空“天马”,既而暗示整个车马仪仗都是肆意穿行天空的队伍,曰“天马西来”。铜奔马出土时,马脸上还有粉、红、绿等颜色的彩绘,由于人为的原因,没有保留下来,也没有留下详细记录。
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构思巧妙,工艺十分精湛,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国宝级文物。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为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从力学上分析,铜奔马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武威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
第二件要提的是“魏晋《驿使图》壁画砖”。这块壁画砖长26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1973年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5号壁画墓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此壁画砖画风简洁,生动再现了当时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被认为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邮驿的国家之一,在我国邮政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国宝级文物。
绘制者寥寥数笔,却传神刻画出驿使跃马疾驰的画面。图面为米色底,黑色轮廓线,马身黄色,几笔红色点缀。画面上,信使“头戴黑帻,身穿右襟宽袖衣,足蹬长靴,左手持信物”。马首高举,“鼻直而孔张,目大且有神,胸廓颈壮,圆臀细足,筋腱毕露,四蹄腾空”,魏晋河西之良马由此可见。马在疾驰,信使则稳坐马背,反衬出信使业务的熟练。这种真实而又写意的手法,对后世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万国邮政博览大会上,此画曾作为中国邮政标志物。为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邮电部于1982年8月25日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小型张)一枚。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所绘人物没有嘴巴,大意就是必须严守信的内容,不能泄露。也许就是基于这点,它成了中国邮政绿卡上的图案。
同时出土的一批魏晋壁画砖,都有相同的风格,与邮驿图同时展出的其他几块魏晋画像砖是真品,而且同样精美值得一看。 “狩猎图”画像砖
“狩猎图”画像砖
牛耕图(上)、烤肉煮肉图(下)
一农妇在前背篓播种后随之农夫持帚掩埋。无论画面如何变化、组合这种在农业生产中的男女分工显然已确定下来。 耙地与耱地耙者为一整地农具用于耕后碎土耱又称耢也是整地工具主要是为耕后磨碎土块平土保墒。在河西出土的画像砖中有很多反映这种生产活动的画面。
“羌戎少女图”、“耕耙图”、“放鹰图”和”狩猎图”
“煎饼图”、“扛臿图”、“放马图”、“牛车出巡图”、“狩猎图”、“堆粮图”和“禀报图”
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地处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 和内蒙古高原 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汉、唐以来,甘肃就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通道。汉朝张赛出使西域,唐朝僧人玄奘西去印度取经,都取道甘肃,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甘肃省博物馆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
甘肃彩陶从距今八千年的大地湾文化,经仰韶、马家窑到齐家、四坝、辛店、沙井,延续了五千多年的漫长岁月构成了一部辉煌灿烂的彩陶发展史。其中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从其数量、种类、制作水平与艺术成就,都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谱写了我国彩陶文化艺术史上的华美篇章。
在目前已经出土的仰韶文化早期的人头雕塑中,最为精彩的要数甘肃省博物馆的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这件人头瓶,齐刘海造型,短发齐额,挺鼻小嘴,双耳还有系挂饰物的小孔,少女头。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体现远古先民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人头与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趣生动,是大地湾仰韶彩陶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在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塑有人像的彩陶瓶仅此一件,该器物因为上了国家宝藏之后瞬间成为甘肃省博物馆网红文物。
可以与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并驾齐驱的是“新石器时代彩陶鲵鱼纹瓶”。观众在该展柜前人头攒动
此瓶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瓶用细花红陶制成,小口翻唇细长颈折肩深腹平底,腹部两侧有耳。1958年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此瓶纹饰线条流畅,图案精美,器形雅致,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在已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瓶中是较为罕见的国宝级文物。
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鲵鱼绘于瓶上,是这个不知名的氏族的图腾纹样,可能是他们信奉的祖先形象,鲵鱼的脸酷似人形,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身躯卷曲似在游动,两只前肢仿佛在支撑着身体,使头昂起,像是在呼喊着生命,又像是跃动着自由。
"彩陶王"——涡纹彩陶瓮,馆藏最大的彩陶。1990年4月10日,国家邮电部发行了一组四张的彩陶纪念邮票及明信片,而其中一张邮票上的图案,正是“彩陶王”。
陶瓮高 52.2 厘米,为同期器物中少见的大体量。瓮为侈口, 圆鼓腹,小平底。下腹部对称置一对小耳,与硕大的器型很不相称,应不具备实用功能。
肩部及腹部绘制两层涡纹,分别为四组和六组,两层涡纹错落分布,且每组涡纹之间相互连接, 过渡自然。红彩绘制主体,黑彩勾勒边缘。图案流畅,充满动感。
旋纹尖底彩陶瓶,又称酉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这件酉瓶出土时表层被土灰色“水锈”覆盖,看不到花纹。发现它的农民在文革期间一直用它来装机械润滑油,挂在自家屋檐下,修拖拉机、脱粒机用了三年,瓶子居然未破未漏。这件酉瓶1974年被陇西县文化馆征集。甘博的工作人员后来用稀释的醋除去了它表面土灰色“水锈”。器表墨线描画的水涡纹才露出来。这件酉瓶现在被评定为一级文物。这个结果从侧面也可以说明,出土的器形完整、饰纹精美的酉瓶标本是非常稀少的。
“远古的呼唤”——红陶人面像,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5200年前)天水市柴家坪出土。残高15.3厘米,宽14.6厘米。人像高颧阔面,眉稍隆起,嘴、眼镂空成横条状,鼻呈三角形,两耳垂各有一穿孔,号称中国第一面。
这个红陶人头像距今4100-3700年,属仰韶文化晚期齐家文化。这是一件夹细砂泥烧制成的陶器口部的装饰,头上有一条凸起的装饰带,鼻梁挺直,耳朵上有系饰物用的穿孔,这是应该是位温和友好的女性吧,她仰着头,秀美的小嘴巴微微张开,彷佛在向天空诉说着什么……
蛙紋彩陶壶,该壶红色,泥质小口鼓腹,1982年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道遗址,时代属大地湾仰韵文化晚期。卧蛙绘在陶壶上腹和中腹部,黑彩,因器物不完整,蛙身的偏后部和后肢残缺。器残高23。7厘米,腹径16。5厘米。
彩陶按下暂停,回过头来重提国宝。凉州《仪礼》简,统称凉州汉简,包括、王杖诏令简和医药简牍等,计有《仪礼》简469枚,其他日忌杂占简11枚。
《仪礼》简分三种:甲本木简398枚,每枚长55.5~56厘米,宽0.75厘米,包括《士相见》、《服传》、《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7篇。乙本木简37枚,每枚长50.05厘米、宽0.5厘米,内容仅《服传》一篇。丙本竹简34枚,每枚长56.5厘米、宽0.9厘米,内容仅《丧服》一篇。这批简出土时未有散乱,极少有破损的残简零札,而是九篇共计27298字完整的《仪礼》文章。简文用毛笔所书,大多墨迹如新。每一篇文章首尾俱全,保存了原书的篇题、页码和顺序。195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6号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这套完整的《仪礼》简是迄今出土汉简中空前的发现,是完整齐全具有页码的书册,是西汉经书的样本,另外,此简字体已摆脱了篆书框架,笔势流畅,工整秀丽,具备了成熟汉隶的气质,被当今书法家奉为奇珍异宝,也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有“天下第一简”之称,国宝级文物。
东汉彩绘木轺车,马高88.2厘米、长78.8厘米;车高95.2厘米、长96.5厘米;御奴高33.6厘米。这组彩绘木轺车包括车、马、御奴共三件。车包括车舆、轮、辕、槽、伞盖等部分。舆车有双辕,车舆与车轮用黑白二色彩绘,出土时车轮尚能转动,各有16根辐条,完好无损。马用红、白、黑三色彩绘,头部有铜当卢、兽面饰衔嚼一副,颈上套轭。马头、颈、身、四肢和耳、尾都是分别制作,再用榫卯接合或粘连的方式组合而成。马头上双耳高竖,目若悬铃,挺胸扬尾。御奴跪坐于左侧,作双手持缰状,以黑、白两色勾出眼、鼻及冠服。伞盖顶部装盖斗,插16根弯曲的竹弓,上绷皂缯成圆形盖顶。 这组彩绘铜饰木轺车结构复杂、形制壮观,是汉代出土的同类器物中既完整又规模大的一组,制作精细,形象逼真,装饰豪华,车舆形制复杂,雕工精巧,车的轻便简洁与马的雄伟健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汉代木雕作品,也是现存汉代木轺车马保存较完好的一件,国宝级文物。
墨绘木马,汉代,一级文物。武威磨嘴子出土。长 72 厘米,高 87 厘米。木马通身涂墨,用刀刻出眼、鼻唇,马耳竖起,双目圆睁,作张口嘶鸣状。马颈较长,马身瘦长,马尾上翘,马身上有浅色马鞍,在马鞍上还以黑色勾画出云气纹,马腿粗壮,突现出汉代良马的雄健气势。
东汉十三盏铜连枝灯,此灯高146厘米,宽66厘米,灯座为倒置喇叭形,座面饰瑞兽纹和云气纹。灯呈树形,主干分为三段,套插而成,段与段衔接处各置十字形托架,犹如灯树之分枝。十字托横向四出,四端各饰透雕花叶一个,象征火焰,干枝顶端有仙人骑鹿形花饰。原有灯13盏,现存9盏。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 此连枝灯的造型如同枝叶繁茂的大树,点亮时灯火通明,如满树星光摇曳,华美异常,是迄今发现的两汉连枝灯中最为精美的一件,弥足珍贵。
东汉绿釉陶楼院,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的国宝级文物。它为绿釉陶质。由23个构件组装而成,可灵活拆卸。楼院略呈正方形,院中央矗立5层阁楼,每层都四面出檐,由下至上递层缩小。中央阁楼及四个角楼之外壁均设透窗,以便对外瞭望,或在必要时发射箭弩。庄院四周设围墙,正面开门,门两旁辟窗,装菱格型窗柩。正门之上建两层门楼,院内除正面外均建有夹墙,院墙四隅上立两层角楼,门楼与角楼间以飞栈通连,飞栈有护墙,呈槽型,可供防守人员安全往来。
汉代绣禽鸟纹花边,长70厘米,宽2.5厘米。采用辫绣法全部施绣,在不到一平方厘米的三角形花纹图案里,绣有姿态各异、楚楚动人的水鸟,说明当时的刺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代绢底平绣人像,甘肃省武威县磨嘴子出土。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汉武帝在河西设郡,以示武功军威之名而设“武威郡”。成为河西走廊控制丝路的军事重镇。这块红色绢上绣有两个人物,左侧似为官兵,右侧有一百姓与之交谈。两人之间有路卡横于路中,周边有盾甲兵器象征的军营,描绘了出关者在接受官兵盘查的景象。
北凉彩绘菩萨像壁画,北凉彩绘菩萨像壁画。菩萨束带大圆髻,波浪卷发垂肩,高鼻深目。双耳戴宝珠耳饰,与宽大的白色项圈叠加在一起。上身袒露,下身着灰绿色紧身密褶长裙。左臂曲肘平举,右手下垂执净瓶。腰身向左扭动,身体呈S形。双臂戴镶宝钏,双手腕戴手镯。披帛绕肩于身后飘飞。面部及上身用朱砂晕染,鼻梁、眼皮、额角凸起,并在受光处晕染白粉,明显受到西域画风的影响。但描绘身体轮廓及衣褶的铁线描又有传统艺术的风骨,充分显示了北凉佛教的艺术特色。
报父母恩重经变图
唐代模印莲花纹方砖
元代琉璃塔
蚕纹双连罐(约公约前2000年)
红陶刻划纹鸟形器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000年)
堆塑龙纹红陶罐
一批青铜器
西周(前1046-前771)时期的管銎铜啄锤,这件铜啄锤由援、銎、锤一体铸就,长度达到21.2厘米,是件罕见的西周青铜兵器。这件兵器是带孔的,并且在孔中安装有长柄,木质长柄腐朽消失,只留下青铜啄锤。再看它的援,笔直的援,脊棱微微凸起,棱侧有带状的装饰纹路,厚厚的援基向前渐渐收成圆锥状的钝锋,时过几千年,依然让人能感受到一股肃杀之气。郭沫若观后给予了极高评价,啄锤他命名的。
汉—魏晋铜骆驼
鹿形铜饰(约公元前800~600年)
西周铜盉、铜提梁卣和“父丁”有盖铜角
西周“吕姜”西周三高足铜簋
西周徙遽僕铜盉
春秋环带纹铜鼎
战国团花纹铜敦
唐代铜菩萨像
元代的“八思巴文虎头银符牌”极具特色,也十分珍贵。该符牌铁铸,圆形。两面镶嵌八思巴文银字,各五行。虎头鼓睛阔嘴,顶鬣上扬如火焰,劲毛卷如涡云,前爪勾利,十分威武。这枚符牌属银字圆符,主要用于传递紧急军情急务时使用的信物。
五代彩绘木缘塔,高68、塔直径34厘米。全塔用木板做成,呈八角形,攒尖顶。尖端宝顶已佚。塔身呈八面,每面彩绘上下两尊菩萨,塔顶8个坡面上各绘菩萨一尊。塔檐转角处的梁上开卯孔,每角斜插一莲瓣状叶牌,牌上各绘菩萨一尊。全塔彩绘菩萨共计32尊,均头戴宝冠,面庞丰圆,上身袒露,身佩璎珞,手持摩尼珠、法螺、金刚杵、斧、剑等法器,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头光和身光由石绿、朱砂、赭石等色组成的多重彩环组成,设色明丽,轮廓分明。
彩绘木俑
石刻彩绘执琵琶佣
汉传佛像:面相圆润丰满,温和,慈祥,不怒自威,色彩因时代而变,鲜明,轮廓清晰,后期的树脂佛像会更加精致细腻,栩栩如生。
我们再回到彩陶展,看一些有趣的展品
葫芦形彩陶瓶
菱格纹彩陶壶
鱼纹彩陶大盆
垂弧纹彩陶罐
三大耳红陶罐
叶片纹彩陶盆
杯口红陶尖底瓶
仰韶文化红陶尖底瓶
带流红陶罐
神人纹彩陶鸟形壶
肢爪纹彩陶壶
变体鲵鱼纹彩陶瓶
斗犬纹彩陶罐
变体鸟纹彩陶罐
平行锯齿纹彩陶鼓
折线纹矛形钮盖彩陶罐
折线纹三矛形钮盖彩陶罐
复道三角纹圆底彩陶罐
复道三角纹双肩耳彩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