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后的今天,在临潼华清池被称为五间厅的一排清末建筑前,当年兵谏的紧张与凶险,从灰砖墙上残留的弹痕上还能读见,尽管时间如流水冲刷着记忆,但有些历史终将被铭记。
现在从西安城里去华清池还是很方便的,地铁直通。上次来西安出差,没时间游骊山华清池,这趟弥补了缺憾。
进了大门,先往左侧走,穿过一排中式建筑,屋匾为“香凝池”,是一个洗温泉的地方,普通游客都可以在此消费,价格不菲。
后面是一片开阔地,有三个拱门的楼,叫“望湖楼”,上面镶嵌着写有“环园,光绪戊寅秋月,会稽沈家桢建”字样的石匾。楼前有文保石碑。
其实这里还不是“五间厅”,过了门洞,看到了一片优雅惬意的小院,这里原为清代驿馆,同治年间毁于战火。光绪乙卯年,临潼知县沈家祯重修驿馆,取名“环园”。园内小桥流水、雕梁画栋、秀丽清雅,为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
荷花阁
五间厅是一排坐南朝北的砖木结构平房,前檐有廊,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总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1.16平方米。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和光绪西逃途经临潼时曾在此下榻。1936年10月和12月,蒋介石两次来到西安,均以华清池为临时“行辕”,下榻五间厅。
蒋介石办公室
蒋介石卧室
蒋介石沐浴室 该池建于清代,室内汤池仿唐代贵妃池形制。1936年,蒋介石两次下榻五间厅,将此池作为行辕沐浴室。
会议室
侍从主任室
秘书室
桐阴轩,又名三间厅,始建于1900年,作蒋介石行辕时,为侍卫长和侍卫居住和办公场所。
侍卫长室
侍卫室
环园里的白莲榭是蒋介石行辕的宴会厅
12月11日晚,蒋介石在临潼邀请张学良、杨虎城和蒋鼎文、陈诚、朱绍良等参加晚宴,席间,蒋介石宣读了调整后的“剿共”总司令任命书,同时命令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剿共”任务。晚宴结束,张学良和杨虎城立即回到西安,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12月12日清晨进行兵谏。
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派兵包围了华清池五间厅,与蒋介石卫队发生了激烈枪战,子弹划破了骊山夜空。
“西安事变”枪战弹孔
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慌忙在侍卫竺培基和蒋孝镇的搀扶下,从卧室的后窗仓皇出逃。当东北军士兵冲进五间厅蒋介石卧室时,不见蒋的踪影,桌上留着假牙,床铺尚有余温。
上蒋躲藏处的“飞虹桥”
如今的登山路,修的非常好,游客从五间厅出来盘旋着往上走,先经过“昭阳门”,大约半小时就到了“兵谏亭”。
据蒋介石回忆:“行约半小时,将登山巅少顷,手枪与轻机枪自巅上向余身上连发,卫士已多中弹射死”、“余乃单身下山,及至山腹,适有一岩穴,荆棘丛生,但恰可容身”。不久,蒋介石被东北军搜山部队在“岩穴”中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新城的黄楼。
蒋介石在临潼骊山曾经藏身的地方,最初,戴季陶在岩穴附近修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纪念亭,取名为“正气亭”。1946年3月,胡宗南组织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捐款,重新修建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四角亭,命名为“蒙难亭”。西安解放不久,人民政府将“蒙难亭”改称“捉蒋亭”。1986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更名为“兵谏亭”。
1936年至1946年,原国民党政权的党、政、军大员陈诚、戴季陶、陈立夫、陈果夫、胡宗南、王耀武、林森、卫立煌、吴伯峰、谷凤鸣等人,先后于“兵谏亭”周边的岩石上题词刻石,纪念“西安事变”,其内容包括:“蒋委会长蒙难处”“民族复兴纪念石”“虎谷龙岩”“天地正气”“仰之弥高”“精诚为国 乃开金石”“正气浩然”等,成为国民党军政大员进行“歌功颂德”之处。
文革期间,大部分石刻被剔除,但依然残存痕迹。为了使中外游客进一步了解“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及其重大意义,一些曾经的题刻被恢复。
回身俯瞰山下临潼市貌,高楼林立,67年的变化巨大。这里山水秀丽,风景宜人,也曾千钧一发,惊心动魄。
【邂逅最美西安】五间厅打响的枪声
87年后的今天,在临潼华清池被称为五间厅的一排清末建筑前,当年兵谏的紧张与凶险,从灰砖墙上残留的弹痕上还能读见,尽管时间如流水冲刷着记忆,但有些历史终将被铭记。
现在从西安城里去华清池还是很方便的,地铁直通。上次来西安出差,没时间游骊山华清池,这趟弥补了缺憾。
进了大门,先往左侧走,穿过一排中式建筑,屋匾为“香凝池”,是一个洗温泉的地方,普通游客都可以在此消费,价格不菲。
后面是一片开阔地,有三个拱门的楼,叫“望湖楼”,上面镶嵌着写有“环园,光绪戊寅秋月,会稽沈家桢建”字样的石匾。楼前有文保石碑。
其实这里还不是“五间厅”,过了门洞,看到了一片优雅惬意的小院,这里原为清代驿馆,同治年间毁于战火。光绪乙卯年,临潼知县沈家祯重修驿馆,取名“环园”。园内小桥流水、雕梁画栋、秀丽清雅,为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
荷花阁
五间厅是一排坐南朝北的砖木结构平房,前檐有廊,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总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1.16平方米。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和光绪西逃途经临潼时曾在此下榻。1936年10月和12月,蒋介石两次来到西安,均以华清池为临时“行辕”,下榻五间厅。
蒋介石办公室
蒋介石卧室
蒋介石沐浴室 该池建于清代,室内汤池仿唐代贵妃池形制。1936年,蒋介石两次下榻五间厅,将此池作为行辕沐浴室。
会议室
侍从主任室
秘书室
桐阴轩,又名三间厅,始建于1900年,作蒋介石行辕时,为侍卫长和侍卫居住和办公场所。
侍卫长室
侍卫室
环园里的白莲榭是蒋介石行辕的宴会厅
12月11日晚,蒋介石在临潼邀请张学良、杨虎城和蒋鼎文、陈诚、朱绍良等参加晚宴,席间,蒋介石宣读了调整后的“剿共”总司令任命书,同时命令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剿共”任务。晚宴结束,张学良和杨虎城立即回到西安,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12月12日清晨进行兵谏。
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派兵包围了华清池五间厅,与蒋介石卫队发生了激烈枪战,子弹划破了骊山夜空。
“西安事变”枪战弹孔
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慌忙在侍卫竺培基和蒋孝镇的搀扶下,从卧室的后窗仓皇出逃。当东北军士兵冲进五间厅蒋介石卧室时,不见蒋的踪影,桌上留着假牙,床铺尚有余温。
上蒋躲藏处的“飞虹桥”
如今的登山路,修的非常好,游客从五间厅出来盘旋着往上走,先经过“昭阳门”,大约半小时就到了“兵谏亭”。
据蒋介石回忆:“行约半小时,将登山巅少顷,手枪与轻机枪自巅上向余身上连发,卫士已多中弹射死”、“余乃单身下山,及至山腹,适有一岩穴,荆棘丛生,但恰可容身”。不久,蒋介石被东北军搜山部队在“岩穴”中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新城的黄楼。
蒋介石在临潼骊山曾经藏身的地方,最初,戴季陶在岩穴附近修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纪念亭,取名为“正气亭”。1946年3月,胡宗南组织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捐款,重新修建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四角亭,命名为“蒙难亭”。西安解放不久,人民政府将“蒙难亭”改称“捉蒋亭”。1986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更名为“兵谏亭”。
1936年至1946年,原国民党政权的党、政、军大员陈诚、戴季陶、陈立夫、陈果夫、胡宗南、王耀武、林森、卫立煌、吴伯峰、谷凤鸣等人,先后于“兵谏亭”周边的岩石上题词刻石,纪念“西安事变”,其内容包括:“蒋委会长蒙难处”“民族复兴纪念石”“虎谷龙岩”“天地正气”“仰之弥高”“精诚为国 乃开金石”“正气浩然”等,成为国民党军政大员进行“歌功颂德”之处。
文革期间,大部分石刻被剔除,但依然残存痕迹。为了使中外游客进一步了解“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及其重大意义,一些曾经的题刻被恢复。
回身俯瞰山下临潼市貌,高楼林立,67年的变化巨大。这里山水秀丽,风景宜人,也曾千钧一发,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