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西安永宁门东侧的城墙漫步,行不多远,穿过“文昌门”,便会遇见一座绿树掩映、古朴典雅的庭院式古建筑群,它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馆。
碑林博物馆位于文昌门内三学街15号,原为陕西省博物馆,建于1944年,是在具有900多年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如今我们看到的多为明清建筑遗存,砖红的照壁、高大的太和元气坊、古朴的泮池、肃穆的棂星门、庄严的戟门,让人浮想孔庙昔日的恢弘壮丽。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哪里?每年除夕之夜中央电视台的新年钟声又是从哪儿来?中国古代最早过圣诞节是什么时候?带着诸多问题,来这儿寻求答案。
迈过戟门,可以看到东西两侧各陈列着一件国宝级文物。东侧是一口青铜大钟,唐景云钟。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景云钟重约6吨,高247厘米,口径呈别致的六角弧形,从上到下分成3层18格,格内分别雕刻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等精美纹饰。钟顶端饰有一只蹲兽“蒲牢”,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喜爱音乐、善于嘶鸣。钟身正面292字的骈体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是李旦鲜有的传世字迹中的佳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钟声播放。
与景云钟相对的是大夏石马,体态匀称,雄浑健壮。马前蹄中间刻有“大夏真兴六年(即424年)……大将军”字样。大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在陕北统万城建立的政权,存世仅24年。据考证,大夏石马出土位置可能是赫连勃勃长子赫连璝府衙遗址。它是现存唯一有大夏纪年的文物,填补了这一时期文物史料的空白。
“碑林亭”前是一小广场,牌匾上“碑林”二字为清代名臣林则徐题写。
亭的斜对面有一碑叫加圣号诏碑 元皇庆二年(1313) 赵世炎书并跋
此碑上截刻元大德十一年 (1307)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皇帝圣旨,下截是当时的中奉大夫、陕西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赵世炎记述此事的跋文。
沿着中轴线往北,来到碑林的标志性建筑碑亭。碑亭红绿相间,双层飞檐,如果说西安文化沉淀最为深厚的地方,那一定是碑林了,瑰奇墨宝尽其中。
亭中矗立着西安碑林迎客第一碑——《石台孝经》。《石台孝经》刻立于唐天宝四年(745年),碑身由4块青石组合而成,碑底有三层石台阶。石台上的蔓草瑞兽、碑首四面的瑞兽浮雕、美轮美奂的卷云花冠,彰显着盛唐碑刻艺术的精妙。这座石碑最为显贵之处在于它的文字。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以隶书抄写的孝经,碑侧有唐玄宗作的行书批注,正面碑额由太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篆书题写,融汇两代天子不同书体于一身。《石台孝经》以其独特的形制、经典的内涵、精美的帝王书法,在古代碑刻中独树一帜,价值非凡。
在林徽因与梁思成先生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候,就有参考《石台孝经》的碑型风格
在碑亭之后,依序分布着碑林的七大展室,展出了碑林所藏的碑刻精品。西安碑林藏有汉代至民国碑刻、墓志4000余方,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序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展现了中国文字发展和书法演进的轨迹,映射出不同时代的艺术水平和精神追求。
第一展室: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0多万字,用石114方。
《开成石经》是现存最厚最重的一部石质图书。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所刻的熹平石经起,中国历史上共有7次刻经,除清代乾隆石经因距今较近保存较好外,其余6次刻经里唯有唐开成二年(837年)刻成的石经至今仍保存完好。《开成石经》历时7年刻成,共114方,282面,65万余字,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等12部儒家经典和《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儒经字样典籍。它被誉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对研究经学史、政治史、书法史等有着极大的价值。
第二展室:陈列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馆里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碑。“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景教”指基督教的一个派系。此碑刻立于唐建中二年(781年),较为详尽地记述了景教的基本教义及其在中国近150年的传播史,是迄今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中国基督教文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印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反映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气质,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的文物目录。
怀仁集王羲之《大唐三藏圣教序》是颇有特色的一件珍品,此碑将唐太宗李世民、佛学家玄奘、“书圣”王羲之联系在一起,因此被称为“三绝碑”。碑文内容包括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撰写的序文、答敕,太子李治作的记、答词,玄奘法师谢表和所译的心经。唐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精选出《大唐三藏圣教序》包含的字,有一些实在找不到的字便拆偏旁部首来组合,历时20多年集成此碑,再现了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
柳公权《玄秘塔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和《颜家庙碑》等皆为楷书典范之作
第三展室:陈列是由汉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字体名碑。
东汉隶书《曹全碑》流宕俊美,是现存汉碑中最为秀美的珍品佳作。
《司马芳残碑》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风格。司马芳是司马懿的父亲,此碑叙述了司马芳的生平事迹。这是陕西迄今发现唯一的晋碑。
怀素《草书千字文》让人一窥“颠张醉素”的纵逸豪放
张旭的《断千字文碑》共六石,笔意纵横,错落有致,豪放而又不失规矩。
第四展室:陈列的是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
进入碑林第四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侧碑墙上宋代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的巨幅行书作品。黄庭坚擅长写诗,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极深。他的书法清圆妙丽、气贯脉通,运笔则圆劲苍老,结构中宫紧收,四出放纵而神凝之,颇似他豁达磊落的为人。他以画竹之法作书,其风枝雨叶,气高古雅,所以书法达到了风韵最旺的境界。而他的诗词对后人也颇具影响,成为宋代诗坛巨匠,开创江西诗派。这首诗描写的是长安皇城的景致,主要写汉代长安城的皇室言苑,崇高的建筑,盛美的仪仗,优雅的景色,庄严的宫廷,都是普通人所不能见到,甚至不能想象的。
全诗如下:翠盖龙旅出建章,莺啼百转柳初黄。昆池冰洋三山近,阿阁花深九陌香。径转虹梁通紫极,庭含玉树隐霓裳。侍臣缓步随銮辂,冈上应看集凤皇。小苑平临太液池,金铺约户锁蟠螭。云中帝座飞华盖,城上钩陈绕翠旗。紫气旋回双凤阙,青松还有万年枝,从来清践深严地,开尽碧桃人未知。
孔子像
旁边这方碑石为北宋四大家中苏轼的作品。内容是苏东坡《集归去来辞诗》六首。苏轼,号东坡,是宋代著名大的诗人,散文家和书法家。这块碑刻的落款是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就是苏东坡谪居贵州后所作。被贬贵州后,垦荒筑屋,耕食其间,使苏轼对陶渊明《归去来辞》中那种隐避的内涵有了特殊的理解和共鸣,借集陶诗字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与他在元丰五年(1082)所书的《寒食贴》风格略似。而这座碑石也是碑林仅见的一通东坡名诗刻石,被推为苏贴刻石的较佳者。
清刻《太华山全图》
清刻《米带四条屏诗碑》,是一首反映初春景色的五言诗。"皇都出度腊,凤辇出深宫,高凭楼台上,遥瞻灞浐中。仗凝霜彩白,袍映日花红,柳眼方开冻,莺声渐转风。御沟穿断霭,骊岫照斜空,时见宸游游,因观稼稽功"。
此为明代祝允明《乐志论》书法碑刻。祝允明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其书楷、行、草各体兼善。此碑刻于明代,内容为汉代仲长统的《乐志论》,是碑林中唯一的祝允明书迹。
元·赵孟頫八札
达摩像
吴道子《观音菩萨像》
松鹤图
《魁星点斗图》是清代陕西巡抚马德昭所画,字体复杂华丽,内容独特新颖,寓意深刻。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以五经取士,特别是明清,每经首选一人称为"魁",而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第一星,所以古代很多学府和学言多筑有魁星楼,来供奉魁星,以希望金榜题名。碑上魁星的形象是个"鬼"字,它一脚翘起托着"斗"字,一脚独立在"鳌"字之上,一手拿着毛笔直点"斗"字。古代,皇宫金銮殿前置有石陛,上面雕刻有鳌的图案,考中的进士要站在台阶下接迎金榜,状元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取"独占鳌头"之意。同时"鬼"字又由儒家修养的八个字"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组成,既形象生动,有独具匠心,即构思巧妙,又寓意深刻。
离开第四展室,绕过墓志廊,来到了第五展室。
第五展室: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
这里陈列着宋、元、明、清各代的碑石,许多是涉及拨田、瞻学、修渠补城等内容,为研究当时社会史和地方史,甚至为研究碑林与文庙的发展史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宋代重刻的秦《峰山刻石》、清代重刻的汉代《敦煌太守裴岑记功碑》、清注释《峋楼碑》以及清代帝王与将相的书法碑石,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
尤其是《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不仅指出了为官之道,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法帖之祖"的《淳化阁帖》陈列在第七展室,它是在宋太宗淳化二年(992)命翰林侍讲学士王著,将言中所藏历代帝王、名臣及书法名家的墨迹,摹刻在枣木板上并存于宫中,将拓印墨本颁赐给中书省、枢秘院的官员及有功的大臣,因为刻于淳化年间,又是在宫里刻成,所以又称作《淳化秘阁帖》。但是原帖在刻成后毁于战火中,碑林的《淳化阁帖》是清顺治三年(1646),陕西金石家费甲铸用"兰州本"复刻的,共145石,两面刻字,共分10卷,现存多种版本,唯陕西本刻石最全。
院落里还立着许多拴马桩,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原本是过去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也逐渐具有了避邪镇宅的意义。
拴马桩通体可分为桩顶、桩颈、桩身及桩根四大部分。桩顶为圆雕造像,其造型样式丰富多彩,大体有猴子样、胡人驯狮样、人骑兽样和多人组合样等多种类型,狮子在传统语绘中寓意事事如意、猴子寓意马上封侯。因为拴马桩毕竟是栓马用的,传统社会中,一般喜欢将跳上串下的猴子与养在马厩中,这样,喜欢折腾的猴子就能客观上造成空间的闹腾,减少马瘟的可能,所以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封弼马温,也是非常合理的。同时,弼马温也就是弼马瘟的谐音。加上马上封侯的这种吉祥指向,拴马桩上塑造猴子的形象,也是十分契合的。
【邂逅最美西安】名碑石经甲天下
沿着西安永宁门东侧的城墙漫步,行不多远,穿过“文昌门”,便会遇见一座绿树掩映、古朴典雅的庭院式古建筑群,它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馆。
碑林博物馆位于文昌门内三学街15号,原为陕西省博物馆,建于1944年,是在具有900多年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如今我们看到的多为明清建筑遗存,砖红的照壁、高大的太和元气坊、古朴的泮池、肃穆的棂星门、庄严的戟门,让人浮想孔庙昔日的恢弘壮丽。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哪里?每年除夕之夜中央电视台的新年钟声又是从哪儿来?中国古代最早过圣诞节是什么时候?带着诸多问题,来这儿寻求答案。
迈过戟门,可以看到东西两侧各陈列着一件国宝级文物。东侧是一口青铜大钟,唐景云钟。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景云钟重约6吨,高247厘米,口径呈别致的六角弧形,从上到下分成3层18格,格内分别雕刻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等精美纹饰。钟顶端饰有一只蹲兽“蒲牢”,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喜爱音乐、善于嘶鸣。钟身正面292字的骈体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是李旦鲜有的传世字迹中的佳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钟声播放。
与景云钟相对的是大夏石马,体态匀称,雄浑健壮。马前蹄中间刻有“大夏真兴六年(即424年)……大将军”字样。大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在陕北统万城建立的政权,存世仅24年。据考证,大夏石马出土位置可能是赫连勃勃长子赫连璝府衙遗址。它是现存唯一有大夏纪年的文物,填补了这一时期文物史料的空白。
“碑林亭”前是一小广场,牌匾上“碑林”二字为清代名臣林则徐题写。
亭的斜对面有一碑叫加圣号诏碑 元皇庆二年(1313) 赵世炎书并跋
此碑上截刻元大德十一年 (1307)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皇帝圣旨,下截是当时的中奉大夫、陕西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赵世炎记述此事的跋文。
沿着中轴线往北,来到碑林的标志性建筑碑亭。碑亭红绿相间,双层飞檐,如果说西安文化沉淀最为深厚的地方,那一定是碑林了,瑰奇墨宝尽其中。
亭中矗立着西安碑林迎客第一碑——《石台孝经》。《石台孝经》刻立于唐天宝四年(745年),碑身由4块青石组合而成,碑底有三层石台阶。石台上的蔓草瑞兽、碑首四面的瑞兽浮雕、美轮美奂的卷云花冠,彰显着盛唐碑刻艺术的精妙。这座石碑最为显贵之处在于它的文字。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以隶书抄写的孝经,碑侧有唐玄宗作的行书批注,正面碑额由太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篆书题写,融汇两代天子不同书体于一身。《石台孝经》以其独特的形制、经典的内涵、精美的帝王书法,在古代碑刻中独树一帜,价值非凡。
在林徽因与梁思成先生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候,就有参考《石台孝经》的碑型风格
在碑亭之后,依序分布着碑林的七大展室,展出了碑林所藏的碑刻精品。西安碑林藏有汉代至民国碑刻、墓志4000余方,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序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展现了中国文字发展和书法演进的轨迹,映射出不同时代的艺术水平和精神追求。
第一展室: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0多万字,用石114方。
《开成石经》是现存最厚最重的一部石质图书。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所刻的熹平石经起,中国历史上共有7次刻经,除清代乾隆石经因距今较近保存较好外,其余6次刻经里唯有唐开成二年(837年)刻成的石经至今仍保存完好。《开成石经》历时7年刻成,共114方,282面,65万余字,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等12部儒家经典和《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儒经字样典籍。它被誉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对研究经学史、政治史、书法史等有着极大的价值。
第二展室:陈列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馆里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碑。“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景教”指基督教的一个派系。此碑刻立于唐建中二年(781年),较为详尽地记述了景教的基本教义及其在中国近150年的传播史,是迄今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中国基督教文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印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反映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气质,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的文物目录。
怀仁集王羲之《大唐三藏圣教序》是颇有特色的一件珍品,此碑将唐太宗李世民、佛学家玄奘、“书圣”王羲之联系在一起,因此被称为“三绝碑”。碑文内容包括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撰写的序文、答敕,太子李治作的记、答词,玄奘法师谢表和所译的心经。唐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精选出《大唐三藏圣教序》包含的字,有一些实在找不到的字便拆偏旁部首来组合,历时20多年集成此碑,再现了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
柳公权《玄秘塔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和《颜家庙碑》等皆为楷书典范之作
第三展室:陈列是由汉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字体名碑。
东汉隶书《曹全碑》流宕俊美,是现存汉碑中最为秀美的珍品佳作。
《司马芳残碑》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风格。司马芳是司马懿的父亲,此碑叙述了司马芳的生平事迹。这是陕西迄今发现唯一的晋碑。
怀素《草书千字文》让人一窥“颠张醉素”的纵逸豪放
张旭的《断千字文碑》共六石,笔意纵横,错落有致,豪放而又不失规矩。
第四展室:陈列的是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
进入碑林第四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侧碑墙上宋代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的巨幅行书作品。黄庭坚擅长写诗,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极深。他的书法清圆妙丽、气贯脉通,运笔则圆劲苍老,结构中宫紧收,四出放纵而神凝之,颇似他豁达磊落的为人。他以画竹之法作书,其风枝雨叶,气高古雅,所以书法达到了风韵最旺的境界。而他的诗词对后人也颇具影响,成为宋代诗坛巨匠,开创江西诗派。这首诗描写的是长安皇城的景致,主要写汉代长安城的皇室言苑,崇高的建筑,盛美的仪仗,优雅的景色,庄严的宫廷,都是普通人所不能见到,甚至不能想象的。
全诗如下:翠盖龙旅出建章,莺啼百转柳初黄。昆池冰洋三山近,阿阁花深九陌香。径转虹梁通紫极,庭含玉树隐霓裳。侍臣缓步随銮辂,冈上应看集凤皇。小苑平临太液池,金铺约户锁蟠螭。云中帝座飞华盖,城上钩陈绕翠旗。紫气旋回双凤阙,青松还有万年枝,从来清践深严地,开尽碧桃人未知。
孔子像
旁边这方碑石为北宋四大家中苏轼的作品。内容是苏东坡《集归去来辞诗》六首。苏轼,号东坡,是宋代著名大的诗人,散文家和书法家。这块碑刻的落款是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就是苏东坡谪居贵州后所作。被贬贵州后,垦荒筑屋,耕食其间,使苏轼对陶渊明《归去来辞》中那种隐避的内涵有了特殊的理解和共鸣,借集陶诗字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与他在元丰五年(1082)所书的《寒食贴》风格略似。而这座碑石也是碑林仅见的一通东坡名诗刻石,被推为苏贴刻石的较佳者。
清刻《太华山全图》
清刻《米带四条屏诗碑》,是一首反映初春景色的五言诗。"皇都出度腊,凤辇出深宫,高凭楼台上,遥瞻灞浐中。仗凝霜彩白,袍映日花红,柳眼方开冻,莺声渐转风。御沟穿断霭,骊岫照斜空,时见宸游游,因观稼稽功"。
此为明代祝允明《乐志论》书法碑刻。祝允明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其书楷、行、草各体兼善。此碑刻于明代,内容为汉代仲长统的《乐志论》,是碑林中唯一的祝允明书迹。
元·赵孟頫八札
达摩像
吴道子《观音菩萨像》
松鹤图
《魁星点斗图》是清代陕西巡抚马德昭所画,字体复杂华丽,内容独特新颖,寓意深刻。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以五经取士,特别是明清,每经首选一人称为"魁",而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第一星,所以古代很多学府和学言多筑有魁星楼,来供奉魁星,以希望金榜题名。碑上魁星的形象是个"鬼"字,它一脚翘起托着"斗"字,一脚独立在"鳌"字之上,一手拿着毛笔直点"斗"字。古代,皇宫金銮殿前置有石陛,上面雕刻有鳌的图案,考中的进士要站在台阶下接迎金榜,状元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取"独占鳌头"之意。同时"鬼"字又由儒家修养的八个字"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组成,既形象生动,有独具匠心,即构思巧妙,又寓意深刻。
离开第四展室,绕过墓志廊,来到了第五展室。
第五展室: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
这里陈列着宋、元、明、清各代的碑石,许多是涉及拨田、瞻学、修渠补城等内容,为研究当时社会史和地方史,甚至为研究碑林与文庙的发展史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宋代重刻的秦《峰山刻石》、清代重刻的汉代《敦煌太守裴岑记功碑》、清注释《峋楼碑》以及清代帝王与将相的书法碑石,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
尤其是《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不仅指出了为官之道,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法帖之祖"的《淳化阁帖》陈列在第七展室,它是在宋太宗淳化二年(992)命翰林侍讲学士王著,将言中所藏历代帝王、名臣及书法名家的墨迹,摹刻在枣木板上并存于宫中,将拓印墨本颁赐给中书省、枢秘院的官员及有功的大臣,因为刻于淳化年间,又是在宫里刻成,所以又称作《淳化秘阁帖》。但是原帖在刻成后毁于战火中,碑林的《淳化阁帖》是清顺治三年(1646),陕西金石家费甲铸用"兰州本"复刻的,共145石,两面刻字,共分10卷,现存多种版本,唯陕西本刻石最全。
院落里还立着许多拴马桩,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原本是过去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也逐渐具有了避邪镇宅的意义。
拴马桩通体可分为桩顶、桩颈、桩身及桩根四大部分。桩顶为圆雕造像,其造型样式丰富多彩,大体有猴子样、胡人驯狮样、人骑兽样和多人组合样等多种类型,狮子在传统语绘中寓意事事如意、猴子寓意马上封侯。因为拴马桩毕竟是栓马用的,传统社会中,一般喜欢将跳上串下的猴子与养在马厩中,这样,喜欢折腾的猴子就能客观上造成空间的闹腾,减少马瘟的可能,所以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封弼马温,也是非常合理的。同时,弼马温也就是弼马瘟的谐音。加上马上封侯的这种吉祥指向,拴马桩上塑造猴子的形象,也是十分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