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宣礼塔佐证历史兴衰

2023-07-28 10:29:15
标签: 东关大寺 伊斯兰 西宁 旅游

除了塔尔寺,西宁真的没有什么像样的景点。听说东关清真大寺历史悠久,与西北地区著名的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寺、新疆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并称为西北四大清真寺。上回到银川,南关清真寺闭门在修被拒。这回仔细打听东关清真大寺也在修,遗憾之余,了解到还是可以入内参观的,于是忐忑中前往。

前两张有洋葱头的照片是修缮前的样子,我到那儿时刚好礼拜结束,东关大街上都是白帽子。在一个留白胡子的信徒热情指点下,从偏门进入的清真寺。

西宁一个狭长的城市,少数民族占了四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头戴小白帽和纱巾。一句话,在西宁体味回族风情,牛羊肉不能不尝,东关大寺不能不到。寺院的讲解员正在介绍

东关清真大寺始建于公元1380年左右的明洪武年间,在青海省内规模最大,它是一座融塔、墙、殿为一体的伊斯兰建筑,正中的礼拜大殿为全寺最大的建筑物,占地1102平方米。整个建筑式样别致,结构分明,每逢礼拜、三大宗教节日,数以万计的穆斯林汇集在此举行隆重的聚礼活动。

正面外墙立着脚手架和护网,据传要去掉洋葱头,建成中式的回教样子,不知其貌。

峙立两边的是两座高约5丈、全以大块青砖砌成的宣礼塔,塔顶是典型的中式六角塔亭,塔身却又明显是阿拉伯风格,上下中西合璧、浑然一体。

据寺内《重建西宁大寺碑记》记载:西宁清真寺,"创自明代,毁于兵整。"另《重建西宁东关大寺碑记》记载:"西宁清真大寺,创自明代,屡经兵资,其地送废。"《西宁市志搞》载:"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建于明洪武年间,由明将军西平侯沐英,表奏朝廷出资建筑。 大寺初建时,规模狭窄,结构简陋,后历经沧桑,曾几度拆毁,几度修复才具现在之规模。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苏四十三、韩二个领导回族、撒拉族人民起来反清。清统治者在镇压苏四十三起义时,将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折毁。 

清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陕西一带的数10万回族人民,在白彦虎等人的领导下,因不满清廷统治,又揭竿而起,举起反清大旗。清政府调遣湘军左宗棠部和甘肃马福样部前去镇压、在重兵攻击之下,起义军节节引退,最后辗转到西宁。此时,原起义军出身的西宁府知府马桂源和其兄西宁镇总兵马本源两人对起义军寄予同情,并和起义军联成一气,并守西宁。同治十一年(1872年),左宗棠部攻破西宁。次年(1873年)春,湘军部将、西宁镇总兵何作需将重新修建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再次拆毁。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甘青河煌地区的回族、撒拉族人民在韩文秀的领导下,武装反清,清政府命甘肃马福样前去镇压。同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河惶起义"被清政府镇压,重建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又被清政府拆除。此次将大寺夷为平地,只剩下几座柱石。清政府还派人监督,不准在原地进行宗教活动。

辛亥革命以后,甘肃河州(今临夏)的马麒任甘边宁海镇守使。他到任不久即于民国2年5月,亲自"捐资为倡",募集白银万两,重新在被毁的废墟上动工修建清真大寺。一年后,民国3年(1914年)完工。 重建后的东关大寺一直沿用至今,看起来依然宏伟神圣,但岁月遗留下的这些痕迹时刻在向我们诉说,这不仅仅是一座穆斯林眼中的圣地,更是西北各民族那段历史文化的见证。

该寺正中是可以容纳3000人进行礼拜的大殿,面积约1102平方米。大殿上装饰有金光灿灿的藏式馏金宝瓶。据说,这只宝瓶是大殿修成后,由甘肃拉卜楞寺的僧众集资捐送的,为国内清真寺所仅有。

大殿内的几根巨大的柱子,则是由互助佑宁寺从寺院的松树林中挑选赠送的。此大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纯系砖木结构。建筑坚固,结构严谨,外形宏伟壮观,内部清静素雅。大殿南北两侧是两座两层的厢楼,为歇山式建筑。大殿和厢楼紧相毗邻,浑为一体,十分协调。这三座建筑是该寺主体,也是寺内的精华所在。

整个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描金涂彩,显得艳丽华贵,蔚为壮观。 大殿前和厢楼之间是一块占地约2.8万平方米的广场。场内铺着青石板,石板虽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却巧排密布,平整如镜,不露泥土。因此,晴天无尘埃,雨天无泥泞。

正前方则是东关清真大寺的主体大殿,该殿的外形呈凤凰单展翅,典型的中式宫庭式建筑,门前修有一道横向柱廓,两侧是精雕着精美花草的砖砌九扇屏,殿内全铺地板,面积约十余平方,据说可容纳3千余人同时礼拜。整个大殿飞檐斗拱,雕栋画梁,蔚为壮观。南北,两幢歇山式厢楼相对而立,是住寺人员的宿舍和教室。这一个个建筑物同三门、五门一起,形成一组有古有今,有西有中,自然结合的伊斯兰建筑群。

阿訇在里面带领信徒做礼拜,每天五次。

礼拜后有的信徒仍逗留在院内,交流聊天

在东关大寺隔街的巷内发现一片在见到建筑,全部从砖砌结构。

雕花精细,别具风貌,一联“真主造化宇宙万物;经典训育穆民众生”,原来它是清真寺

转到正面,才知乃是“北关清真寺”。完全的中式模样,看着高高的宣礼塔,顿悟东关大寺的改造后的样子不言而喻。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