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格里拉去大理,顺道去沙溪看看。转两趟车,在落日时分,到了目的地。
镇口入镇的车道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古镇,曾经也繁华一时。
被老板接到民宿,放下行李,揣起相机,在人指点下,穿街过巷,先来到镇上的中心——寺登街。
茶马古道经四川、云南,北连西藏、印度,南通东南亚,古道过云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在这几处名镇之间,有着一个古集市:寺登街,这里被称为“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
在白族中,寺登街意思是“寺院所在地方的街”,按云南人的习惯,镇的中心都叫做“四方街”。这个寺院,就是历史悠久的兴教寺,走进这里你会被明代精美的彩绘壁画深深的吸引,也会沉浸在古寺的悠远与宁静中。
古戏台是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它位于四方街东面建筑群中央临街位置,建筑结构精巧,出角十二,翼然若飞,与兴教寺遥相辉映。藻井古朴雅致
古今相映,沙溪古镇,藏在云南大山深处,为你找寻久违的闲暇时光
既为城镇那必然有城门,而沙溪古镇的寨门可能出乎你的想象。寺登街是整个古镇的灵魂和核心,这条古街上原有三个寨门,即通往大理地区的东寨门,连接古镇南面与西面的滇西盐井的南寨门,还有通往西藏地区的北寨门。历史的车轮早已走远,但古老的沙溪现在依然保留着两座寨门,东寨门和南寨门。虽然呈拱形的寨门全用土坯建成,寨门也不宽,能容纳两匹马通过,但历经数百年而不倒,这也是奇迹了。
南寨门始建于明代中后期,修建在连接弥沙盐井、乔后盘井、啦鸡盘井、诺邓盘井的马帮进入寺登街的南古宗巷之上。寨门分上下两层,土木结构,二楼是碉堡式的建筑,设有射击与嚎望孔。寺登街作为茶马古道上茶叶、盐巴的集散、交易和马帮休息的驿站,往来的马帮、富商和寺登街上的马店成为了匪徒抢劫的重点对象,匪患时时威胁着寺登街上的安全贸易。为了保障往来马帮、商旅的生命财产安全,修建了防御性的南寨门,并派驻兵勇日夜防守。(沙溪复兴工程2004年修复)
东寨门始建于明代中后期,往东可通达洱源、大理。初建时是两层楼土木结构碉堡式建筑,毁于咸丰六年,兵乱祸及沙溪之时,后来重新修建;1921年茶马古道上大土匪罗高才来沙溪寺登街抢劫时被毁;于1925年年又重新修建,到了民国后期,毁于了一场倾盆大雨。值此时,沙溪匪患很猖獗,寺登街上的马帮经济走向了萧条,已无力恢复原来碉楼式的寨门,只修建了现存的这座既简单又实用兼具防御功能拱形寨门。(沙溪复兴工程2003年修复)
在寺登街,有一条黑潓江漫漫地向南流去,河上是玉津桥,七八米宽,桥上蹄印仍在,这是过沙溪前往西藏的必经之桥,桥头有碑刻,班驳的文字记录下了那些筑桥护桥的历史。
玉津桥,原为铁索桥,"铁索锁江"是沙溪四景之一,桥毁于咸丰年兵乱时将铁索取下打造成兵器;现在的半圆形单孔石桥,是从1921年开始募资筹建至1935年告成。"玉津"一词出自清乾隆五十七年,师荔菲在桥上题联:"石可成桥,从今不唱公无渡;津真是玉,到此方知水有源。"从现存于桥头由白族著名学者赵藩和楚大师管区司令杨益谦撰写的《募修玉津桥引》可知,玉津桥在当时茶马古道交通位置上的重要地位。
吟诗一首:沙溪古道马蹄声,穿越千年负盛名。黑潓江流真福地,茶盐共济享清平。
【云南·剑川】沙溪古镇|深藏不露,延续千年(1)
从香格里拉去大理,顺道去沙溪看看。转两趟车,在落日时分,到了目的地。
镇口入镇的车道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古镇,曾经也繁华一时。
被老板接到民宿,放下行李,揣起相机,在人指点下,穿街过巷,先来到镇上的中心——寺登街。
茶马古道经四川、云南,北连西藏、印度,南通东南亚,古道过云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在这几处名镇之间,有着一个古集市:寺登街,这里被称为“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
在白族中,寺登街意思是“寺院所在地方的街”,按云南人的习惯,镇的中心都叫做“四方街”。这个寺院,就是历史悠久的兴教寺,走进这里你会被明代精美的彩绘壁画深深的吸引,也会沉浸在古寺的悠远与宁静中。
古戏台是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它位于四方街东面建筑群中央临街位置,建筑结构精巧,出角十二,翼然若飞,与兴教寺遥相辉映。藻井古朴雅致
古今相映,沙溪古镇,藏在云南大山深处,为你找寻久违的闲暇时光
既为城镇那必然有城门,而沙溪古镇的寨门可能出乎你的想象。寺登街是整个古镇的灵魂和核心,这条古街上原有三个寨门,即通往大理地区的东寨门,连接古镇南面与西面的滇西盐井的南寨门,还有通往西藏地区的北寨门。历史的车轮早已走远,但古老的沙溪现在依然保留着两座寨门,东寨门和南寨门。虽然呈拱形的寨门全用土坯建成,寨门也不宽,能容纳两匹马通过,但历经数百年而不倒,这也是奇迹了。
南寨门始建于明代中后期,修建在连接弥沙盐井、乔后盘井、啦鸡盘井、诺邓盘井的马帮进入寺登街的南古宗巷之上。寨门分上下两层,土木结构,二楼是碉堡式的建筑,设有射击与嚎望孔。寺登街作为茶马古道上茶叶、盐巴的集散、交易和马帮休息的驿站,往来的马帮、富商和寺登街上的马店成为了匪徒抢劫的重点对象,匪患时时威胁着寺登街上的安全贸易。为了保障往来马帮、商旅的生命财产安全,修建了防御性的南寨门,并派驻兵勇日夜防守。(沙溪复兴工程2004年修复)
东寨门始建于明代中后期,往东可通达洱源、大理。初建时是两层楼土木结构碉堡式建筑,毁于咸丰六年,兵乱祸及沙溪之时,后来重新修建;1921年茶马古道上大土匪罗高才来沙溪寺登街抢劫时被毁;于1925年年又重新修建,到了民国后期,毁于了一场倾盆大雨。值此时,沙溪匪患很猖獗,寺登街上的马帮经济走向了萧条,已无力恢复原来碉楼式的寨门,只修建了现存的这座既简单又实用兼具防御功能拱形寨门。(沙溪复兴工程2003年修复)
在寺登街,有一条黑潓江漫漫地向南流去,河上是玉津桥,七八米宽,桥上蹄印仍在,这是过沙溪前往西藏的必经之桥,桥头有碑刻,班驳的文字记录下了那些筑桥护桥的历史。
玉津桥,原为铁索桥,"铁索锁江"是沙溪四景之一,桥毁于咸丰年兵乱时将铁索取下打造成兵器;现在的半圆形单孔石桥,是从1921年开始募资筹建至1935年告成。"玉津"一词出自清乾隆五十七年,师荔菲在桥上题联:"石可成桥,从今不唱公无渡;津真是玉,到此方知水有源。"从现存于桥头由白族著名学者赵藩和楚大师管区司令杨益谦撰写的《募修玉津桥引》可知,玉津桥在当时茶马古道交通位置上的重要地位。
吟诗一首:沙溪古道马蹄声,穿越千年负盛名。黑潓江流真福地,茶盐共济享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