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不舍离开了沙溪,本想重游24年前到过的大理古城,进城一看,已经变成完全商业化的城镇,且游人相当的多。一打听,这几天正好是大理的“三月街”。于是我北门进,西门出,想去“三月街”见识一下。
无奈三月街的人还要多,摩肩接踵,何况就是集市一条街。所谓“化搭台,经济唱戏”,到了街口,赶紧刹车。想了想,直奔错过了24年的崇圣寺三塔景区。
进景区大门左转,在花园之中有一水池,是打卡拍摄三塔倒影的好地方。发兴撰诗:
“三塔雄姿玉貌扬,一池倒影显端庄。永镇山川南诏愿,千年肃穆佑安康。”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是苍山洱海胜景之一。 崇圣寺是大理国时期的皇家寺院,历史上有9位大理皇帝在崇圣寺出家。三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集三种功能于一身,建塔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
崇圣寺三塔东临洱海,西靠苍山应乐峰,风光秀丽、气势恢宏。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平面布局为主塔居前,南北小塔在后,呈鼎足之势。
主塔名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
“寻”是古代长度单位,意指塔高。塔高69米,16级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塔心内有木梯盘旋而上,与西安唐时期的小雁塔相似,为典型的唐塔建筑风格。塔顶有塔刹,藏有大鹏金翅鸟。据说大理地区多水患,治水必先治龙,龙畏大鹏,大鹏起镇水的作用。
南北两座小塔距离大塔都是70米,三塔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小塔外观轮廓为锥形,高度均为43米,为八角形楼阁式10级砖塔,每级塔檐上砌出模拟木构建筑的斗拱、平座和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1108~1172年)。
塔前石砌照壁“永镇山川”为明代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题。
乾隆辛亥年大理知府杨长桂撰写的《重修崇圣寺塔记》
“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二层,故今名为三塔。”——《徐霞客游记》
三塔之后的南诏建极大钟楼,古称胜概楼。“南诏”为国号,“建极”是年号,大钟铸于南诏国建极十二年(871年),毁于清末战乱。1997年香港回归依史料重铸大钟。
登上钟楼上层,极目远眺,苍山洱海、白族民居在眼底展开
这儿曾是《天龙八部》取景地,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称为“天龙寺”。
崇圣寺三塔集崇扬佛教、镇灾降邪和观赏功用,建塔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历千年的风雨剥蚀,以及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而不倒,是这种奇迹的应验。
“聚影池“”形如洱海,聚三塔倒影于一池之内,是摄影留念的理想点。
景区很大,后区还有“雨铜观音殿”及重建的崇圣寺,是上坡路,体力有限,仅此为止。
返回时,三塔前广场,正在举行赛歌会,为“三月街”助兴,坐下来,欣赏一番。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
恋恋不舍离开了沙溪,本想重游24年前到过的大理古城,进城一看,已经变成完全商业化的城镇,且游人相当的多。一打听,这几天正好是大理的“三月街”。于是我北门进,西门出,想去“三月街”见识一下。
无奈三月街的人还要多,摩肩接踵,何况就是集市一条街。所谓“化搭台,经济唱戏”,到了街口,赶紧刹车。想了想,直奔错过了24年的崇圣寺三塔景区。
进景区大门左转,在花园之中有一水池,是打卡拍摄三塔倒影的好地方。发兴撰诗:
“三塔雄姿玉貌扬,一池倒影显端庄。永镇山川南诏愿,千年肃穆佑安康。”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是苍山洱海胜景之一。 崇圣寺是大理国时期的皇家寺院,历史上有9位大理皇帝在崇圣寺出家。三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集三种功能于一身,建塔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
崇圣寺三塔东临洱海,西靠苍山应乐峰,风光秀丽、气势恢宏。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平面布局为主塔居前,南北小塔在后,呈鼎足之势。
主塔名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 “寻”是古代长度单位,意指塔高。塔高69米,16级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塔心内有木梯盘旋而上,与西安唐时期的小雁塔相似,为典型的唐塔建筑风格。塔顶有塔刹,藏有大鹏金翅鸟。据说大理地区多水患,治水必先治龙,龙畏大鹏,大鹏起镇水的作用。
南北两座小塔距离大塔都是70米,三塔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小塔外观轮廓为锥形,高度均为43米,为八角形楼阁式10级砖塔,每级塔檐上砌出模拟木构建筑的斗拱、平座和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1108~1172年)。
塔前石砌照壁“永镇山川”为明代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题。
乾隆辛亥年大理知府杨长桂撰写的《重修崇圣寺塔记》
“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二层,故今名为三塔。”——《徐霞客游记》
三塔之后的南诏建极大钟楼,古称胜概楼。“南诏”为国号,“建极”是年号,大钟铸于南诏国建极十二年(871年),毁于清末战乱。1997年香港回归依史料重铸大钟。
登上钟楼上层,极目远眺,苍山洱海、白族民居在眼底展开
这儿曾是《天龙八部》取景地,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称为“天龙寺”。
崇圣寺三塔集崇扬佛教、镇灾降邪和观赏功用,建塔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历千年的风雨剥蚀,以及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而不倒,是这种奇迹的应验。
“聚影池“”形如洱海,聚三塔倒影于一池之内,是摄影留念的理想点。
景区很大,后区还有“雨铜观音殿”及重建的崇圣寺,是上坡路,体力有限,仅此为止。
返回时,三塔前广场,正在举行赛歌会,为“三月街”助兴,坐下来,欣赏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