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为什么不要冬至,要圣诞节?

(2009-12-21 13:04:19)
标签:

传统节日

冬至

圣诞节

圣诞大餐

馄饨

汤圆

团员

火鸡大餐

圣诞树

礼物

教育

分类: 少教多学随想录

少教多学随想之二十六

孩子为什么不要冬至,要圣诞节?

陈禾

 

    应梁老邀请去他家喝茶聊天,一进门,就被他老伴玉英和小孙女月月的辩论给吸引住了。

    “为什么不吃馄饨?要吃圣诞大餐?为什么要买一棵圣诞树?你说得有道理,奶奶就给你买!”玉英退休前是小学教师,和孩子讲道理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尽管月月很会撒娇加纠缠,在奶奶微笑的攻势下,小家伙也不得不认真地讲理。

    “奶奶,我早就说过了,我们家不过冬节,只过圣诞节。圣诞节当然要有一棵圣诞树,当然要吃圣诞大餐,您懂吗?”月月学着妈妈的说话方式,像个律师在演讲,她妈妈本来就是律师。

    “好,那么你和奶奶说说,为什么我们家必须过圣诞节?”玉英还是露着她那招牌笑脸。

    “圣诞节好玩呗!”月月想也不想,立刻回答。

    孩子就是孩子,她哪知道这些节日有什么意义呢?就算知道了又怎样?那和她的生活没有关系啊!月月说,去年冬至,妈妈和奶奶要她吃馄饨,她吃了,当时问妈妈:“这碗馄饨和昨天早上吃的不是一样吗?”妈妈回答不出来。

    “陈爷爷,你不知道,我几个好朋友的家里都有圣诞树了!还有,他们都送我礼物,我也送他们了,我用我自己的钱买,可没跟妈妈要哦!”月月本来就是个乖巧的女孩,她大概怕我误会,连忙转移对象,向我解释起来。

    我说:“你做得对,可是,你可不可以告诉爷爷,为什么不要冬至,要圣诞节?”

    “圣诞节好玩呗!有很漂亮很漂亮的圣诞树,还有灯,还有白胡子的圣诞老爷爷到处送礼物,还有……”

    “那么冬节呢?”月月正要唱她喜欢的圣诞歌Jingle Bells,我却把话题拉回:“冬节就不好玩吗?”

    “一点儿也不好玩,就是一家人一起吃馄饨,我们不是常常吃吗?圣诞大餐就不同了,有烤肉,有巧克力蛋糕,还有——去年爸爸带我去吃了,好吃!”想到圣诞大餐,月月的眼睛里放射出渴望的光芒。

 

孩子们怎样看待传统节日?

    就在昨天,一位朋友才对着我叹息:“现在的孩子都不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了,将来恐怕大家只记得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那可是别人的节日呀!”

    我倒不在乎节日被遗忘,因为人们遗忘它,总会有它被遗忘的理由。我们重视传统节日,是因为它承载着老祖先们的智慧、勇气、孝道、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温馨的梦想等等文化价值,通过节日的一些仪式或活动、或食品而被保存、传承下来,所以过节,让大家缅怀祖先,思考人生真谛,或获得某些情感上的抚慰。但是这些节日的内涵都依附在过去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包括生产方式、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和历史发展各种要素。脱离了这些要素,就很难理解;既不理解,也就渐渐淡化了过节的观念。这是不容你不去正视的现实。

    现在住在城市的孩子,怎能理解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特点和生产方式呢?他们也不读历史(即使有,也只是一些空乏的概念),怎能感受祖先们的思想感情?能够让他们喜欢过某个节日的唯一理由,不就是有一些与平常不同的“吃”和“玩”的乐趣吗?

    我们的五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都和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春节标志一年的开始,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所以互相祝贺、互相鼓励,在互相展示着各自的智慧的同时,品尝传统美食、观赏技艺表演,对于孩子而言,看到的是轻松愉悦的笑脸,吃到的是平常难得的美味,拿到的是实质有用的压岁钱,他们当然喜欢。清明、端午、中秋、冬至都是气象影响人们生活起居和作息时间的重要转换阶段。在忙完播种之后踏青去,目睹眼前的劳动成绩而追忆祖先的恩赐,于是清明成为一个追思、缅怀祖先的节日;5月气象转移,天气燥热,这时容易感染疾病,于是准备药材,预防传染病,后来注入了屈原为国家舍身明志的历史价值,而有端午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8月秋高气爽,明月当空,看着劳动后的收获,人们心情好,对未来充满憧憬,于是家人一同吃月饼话家常、女孩拜月亮说心事,后来有了刘伯温利用月饼传递情报,造反建国的故事,于是给中秋节注入许多动人的故事;年末结束了劳动生活,回家大团圆,大家高高兴兴地过年,使冬至成为去旧迎新的转折点,虽然汉朝以后改动了历法,将新年延后一个月,但冬节作为“小年”,依然成为家人团聚,缅怀过去,展望新的一年的重要节日,至于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馄饨或吃饺子,只是一种象征意义而已。

    从这五大传统节日来看,孩子们喜欢春节是自不待言的,好吃的糕饼、好玩的游戏、好看的表演、好用的压岁钱,再加上愉悦轻松的心情,不必你去倡导或创造条件,这个节日肯定不会被淘汰。

    新加坡这个现代化城市国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英文教育已经全面取代传统华校教育之后,要和孩子谈什么传统节日的意义,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但传统节日活动却是吸引旅客的要素之一,怎么办呢?真亏他们那些不通中华文化的“聪明脑袋”:“端午节”叫“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中秋节”叫“Mooncake Festival”(月饼节)。这样一来,洋人来新加坡,是为了“吃着粽子看龙舟”,或是为了“观看着灯笼吃月饼”,管你端午节或中秋节蕴含的意义、典故,还是文化价值。于是这两个节日被孩子们接纳了,至于“冬节”,由于没有可让炒作的题材,就渐渐消失了,“清明节”呢,只要家里有大人,有上坟的活动,孩子们当作一次外出,当然还会继续存在。

    新加坡的这种发展现象可以给我们提供一项反思:在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已经失去依附的现代城市家庭,孩子们还过不过节日,意义已经不大了。没有历史感,又脱离了环境现实,孩子们只关注过节日的时候有什么赏心乐事,是没什么可指责的。向他们强硬灌输有关的价值,也因为脱离生活,他们无法体验,这些知识不能引起应有的“感觉”,只能堆积在记忆的“储藏间”,一旦其他更有吸引力的资讯进来的时候,原先记忆着的无用资讯自然成为渣滓,被排挤是必然的结果。

    看看美国的孩子,由于宗教化家庭生活的关系,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的文化价值融合在生活之中,加上万圣节可以装鬼搞怪,感恩节有火鸡大餐,圣诞节圣诞老人派礼物,这三大节日就能百年不变,成为孩子喜欢的节日。

    中国的孩子尽管没有宗教生活的背景,但万圣节的搞怪、感恩节的火鸡大餐、圣诞节的礼物和热闹气氛,却是可以获得欢乐与满足感的,他们喜欢这些节日其实和西方文化无关,也不会去了解这些节日的意义,只是因为好玩、好吃,能够分享到节日的快乐。

    我们大人们在感叹孩子不要过冬节,只要过圣诞节的时候,我们得想一想,拿什么去让孩子喜欢呢?

    如果我们肯定这些节日的价值,希望孩子们都来重视,我们就有需要进行新的思考:怎样让孩子们分享到节日的乐趣?我们过节的方式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改变?注入一些让孩子们喜欢的元素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