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可以不再贴标签了吗?

(2010-01-01 14:09:30)
标签:

教育

标签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学校

考试

培训

家长

评比

评量

教育手段

分类: 通识平台

教育,可以不再贴标签了吗?

陈禾

 

    元旦日凌晨,在微博和大家共享新年欢乐,一位朋友发来私信问:“今天,你的2010年第一博打算写什么?”

    “写什么?”我想也没想,立刻回答:“教育,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还要给教育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吗?”

    “给教育贴标签”,这是最近几个网友争论的话题。一位网友发帖表示她对女儿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的焦虑,立刻引来许多网友的关心。一位说:“都是应试教育害死人,要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许多弊端就不会产生,孩子们就可以接受到正常的教育,快快乐乐地学习。”

    这番话许多网友都同意了,但我说:“教育就是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都只是商业标签,拿几个标签来争论没什么意义!”这话获得一些网友支持,也让一些网友质疑。我没再说什么,只是陷入了沉思。

    “实施素质教育”这个口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喊出来,很快就成为一个商品的标签。学校在招生的时候说:“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各种各样的教育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在媒体上大打开办素质教育班的招生广告。家长更互相传讯,得意地向同事、朋友报告:“我给孩子报了个特长班,虽然贵了点儿,但我看值得,让孩子多接受点儿素质教育。”百货公司货架上的标签也更换了,原来“乐器部”的牌子换成“素质教育器材”;书店里在最显眼的展示架摆上原来滞销的图书,贴上新标签:“素质教育教材”。还有……

    这一切,给广大国民传达了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给家长们造成的迷惑和焦虑已经无法澄清:

    ① 学校原来办的不是素质教育,那我的孩子该转到开办素质教育的学校吗?进不去怎么办?

    ② 素质教育要花那么多钱,我们没钱,孩子怎么办?将来他还能不能找到工作?

    ③ 原来会弹钢琴、会跳舞、会唱歌才是有素质?这世界变得……,唉,怎么办?

    就这样,一个标签帖来贴去,教育问题就解决了?

 

教育就是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是教育的目的

    我说“教育就是教育”这句话,就像说“吃饭就是吃饭”一样,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地方。吃饭是为了获取营养,让身体健康、强壮、有精力,于是可以好好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需要争论吗?要争论的是吃些什么?怎样吃?这是吃的手段,每个人可以贡献出最佳方案,谁的方案好,有说服力,被大多数人接受,他就可以赚大钱。农艺师、营养师、厨师,不就是在尽这些义务,而获取丰厚的回报吗?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你不必吃饭,只要吃一颗营养丹。”你会相信他的话吗?

    “教育”就是让孩子获取“素质”这种营养。正如营养中包括ABCD等等几十种维生素一样,人体必须获得适当比例的各种维生素才能确保健康,拥有活动的能量;“素质”同样包括各种能力,通过教育,把孩子本来具有的“潜能”一一开发、提高,让这些能力进行有机的连接,正常成长,这就是培养人才的历程。因此,说学校有没有素质教育,或者说有些学校不办素质教育,那不等于说国家兴办的许多学校都不是学校?都不提供教育吗?

    “素质”,不同国家、不同体制,对国民的发展有不同的要求或侧重,这是可以理解的,也应该接受。但是,培养国民成才有个共同的素质要求,最基本的是:

    ① 具备最强大的学习能力。这样,不管何时何地,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成为有用的,可为国家发展发挥作用的人才;

    ② 具有最稳定的心理素质。这样,不管生活环境如何变化,工作或事业发生什么起伏波动,都能够随时调整心境,稳步前进,积极面对人生;

    ③ 具有一定的生活管理能力。这样,将来不管富裕贫穷,都能够好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让家庭、事业、孩子,样样顺心适意,有个快乐的人生;

    ④ 具有正面的价值观和较强的道德情操。这样,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面对社会?都有一定的尺度,不会因为经常犯错而增加各种困扰;

    ⑤ 具有创新思维,有创意能力。这样,就能够在学习上、生活上、事业上奋发进取,力争上游,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发光发热,享有荣誉感和成就感。

    这就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素质”,而怎样去提高这些素质,正是教育的职能。学校的管理层、校长、教师,都在针对提高学生这些“素质”,采用各种经过验证的有效可行的教材和教育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这就是“教育”。

    把教育分为“素质教育”和“非素质教育”,然后分别贴上标签,这种超级市场服务员的事,不该是教育执行者该说的话,该做的事。

 

“应试教育”只是教育手段的一种

    不满当前教育状况的社会各界都指称目前学校在实施的是“应试教育”。这话似是而非,为什么?

    无可违言,目前多数学校在实施教学上过度强调考试成绩,有些学校把课程的编排和教学重点都放在考试范围,有些学校更进一步抓考题,做成模拟试卷,让学生天天“备考”。我们不能说这不是教育,但这么做,实际上也就破坏了教育。

    “应试教育”等同于“职业认证考试培训”,是一种指标性的教育,目的只在于考取证书,所以只教导对考试有用的部分,只重视把抓出的部分内容背熟,在考卷上返回后,就一无所有。所以从教育的机能看,它是一种教育,但从教育本质看,或者说从国民教育的职能看,它不能算是教育,只是一种商业上的买卖行为。

    但学校并不是商业机构,它有制度,有各种训练学生的教育项目,而且不论校长或老师如何侧重考试,其他部分的教育还是有运作的。因此,把学校教育贴上“应试教育”的标签,我认为不妥。

    当然,社会各界有这样的评论,也是可以理解的。学生受教育,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教师教育学生,着重的是教导的过程。“考试”的设定,只是在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所得。学习过程是“本”,过程完美,效果当然获得肯定,学生的收获当然丰厚,这时来个考试鉴定是有必要的,但抽离了过程,只要得出个成绩来进行评比,这中间的“教育”已经失去,还能叫教育吗?

    我不同意给学校贴上“应试教育”这样的标签,并不是认可现在各级学校所采取的教育手段,而是认为:这么说说,在发泄不满,一轮攻击之后,问题就解决了吗?

    我注意到另外一种现象:不少校长和老师都感觉到无辜也无奈,为什么?上层主管并不参与教学,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成绩是由他们评定的。怎么评定?当然是看考试成绩。另一方面,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是家长,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手段,家长认不认可?招生的时候,家长送不送孩子来入学?家长的决策完全看学校的考试成绩。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手段好不好?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主管官员和学生家长都不是教育专家,他们当然不尽懂得,但他们手中握着裁判权。

    因此,我反对“应试教育”这个标签,而要求社会各界就事论事,多谈谈教育评量应注意哪些内容?多谈谈家长应重视孩子学习哪些内容,应采用哪些学习方法?再进一步,鼓励学校校长在可行的范围内,多着重教育质量,落实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目标,并对一些勇于实践办学理想的学校、校长,多多鼓励和肯定。

 

    事实上,教育战线上的贴标签行为“没完没了”,三好、尖子、标兵、学科代表、学科带头人……,这些难道不是标签?贴上这些标签后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是“优化”还是“侵蚀”?学校是一个行政单位,回归行政管理有什么困难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