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田野,孩子可在公园玩,没玩伴呢?

(2009-12-10 23:13:58)
标签:

游戏场

玩伴

田野

公园

邻居

手拉手

童年

创意

交流

学习能力

安全规则

分类: 少教多学随想录

少教多学随想二十五

没田野,孩子可在公园玩,没玩伴呢?

陈禾

 

出席一个幼儿园亲子教育分享座谈会,谈到“聪明的孩子是玩出来的”这个话题的时候,家长们的发言十分踊跃,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问题:

1. 玩什么游戏?

2. 在什么地方玩?

3. 和谁玩?

玩什么游戏?这真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根据个人经验,孩子时候玩游戏,都是无师自通的。无论在什么地方,遇到什么人,眼睛一眨,一个新鲜的游戏点子就来了。我还记得五六岁的时候,姐姐们到林子里检枯枝,哥哥就带我和弟弟在附近一条小溪游水玩闹,两只水獭渐渐混熟了,也就挨过来一同玩,于是我们就有五个玩伴,而玩什么呢?花样都是我们自己“发明”的。我们家穷,又居住在深山野林下,哪来的玩具?然而哥哥上学后每天都会从玩伴哪儿交流回来一些新玩意儿:把竹子锯成一节节,揉成小团的报纸沾水弄湿,塞进竹筒,再找来一只细木条,这样,我们就玩起了水枪;路边顺手摘一片叶子,我们就吹奏曲子;折一段茅草叶,把两边叶片略为撕开,架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上,左手拇指和食指一拉叶片,一支箭就射出去了……

你看:游戏、场地、玩伴,不就“随时随地”的解决了吗?

但现在中国的孩子没有这些资源。乡村孩子相对来说还好一点儿,基本上游戏的空间还在,只是时间——玩伴和自己都分别被父母征召去写作业了。城镇的孩子呢?时间就更缺乏,空间也被压缩得几乎没有了。

看来,这三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是“问题严重”了。

 

公园可以作为孩子的游戏场

像北京这样的繁华都市,绿地已经所剩无几,能让孩子们奔跑玩闹的场所,只有公园、游戏场和小区的小公园。

在现代化的城市国家,特别是新加坡,很多年前就没有了农村或旷野。记得新加坡政府曾经有个计划,就是“打开学校大门”,让孩子们在周末及学校假期可以到校园里的游戏场及足球场玩,但由于学校校长担心设备遭破坏而坚决反对,就不开放了。于是政府就乘着城市重建,在每个地区都建造公园;在每个居民点(当地叫组屋区)都建设小公园、游戏场、健身角、晨运跑道;再加上所有组屋(高层楼房)的底层都留空,设置石桌、石椅和娱乐设备,免费供居民使用,于是游戏场所的问题便彻底解决了。

中国这些年来已经取消了公园售票收费的问题,但和新加坡的公园都拥有休闲设施及平坦空旷的草坪相比,就凸显了建造时的考虑不周。草坪受限于气候,无法强求,但为孩子设想的平坦游戏空间、为家长设想的石桌石椅,以及卫生设施如厕所的缺乏,就令公园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小区的小公园和游戏场也一样,家长们带着孩子去游玩,累了无处可坐,想上厕所或洗个手都必须回家。但尽管如此,有了公园,孩子总算有了一个玩游戏的场地。

 

谁来和孩子一起玩呢?

城市里没有田野,但有公园,孩子有游戏场所了。可是谁来跟孩子玩呢?这又是一个难题。

有人说城市人和邻居“互不来往”,这是言过其实,但说大家“互不信任”可就不是瞎说。一位家长说:“我鼓励孩子邀请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家里玩,可是每次约好了,到时都没来,说是妈妈不答应。真糟糕,我孩子现在变得很自卑,他觉得别人瞧不起他。”怎么办呢?这位家长要我帮他的孩子解开心结,我听了很难受。

来家里玩都不行,到公园玩就更别说了。我相信这些家长都不是不让孩子和他的小同伴玩,而是不放心——万一出去了被人拐骗怎么办?万一跌倒受伤了怎么办?

这是“因噎废食”!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此时此地,谁敢给这些家长拍胸口说保证没事?

那么该怎么解决孩子的玩伴问题?我提出两个设想:

1. 家庭手拉手:这里的“手拉手”只是借用,不是主次分明的手拉手帮扶,而是家庭与家庭连横的伙伴关系。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都需要游戏伙伴,幼儿园老师可以在开家长会时,将住家相互靠近的家长和孩子集合,请他们选择二到四个组成手拉手玩伴。这样的处理,家长和孩子都有相互沟通的机会,鼓励他们增加交流与联系,逐渐发展友谊,增强信任,这样,孩子们就有玩伴了。

2. 邻居交往:住在高层楼房,回家就紧闭大门,因此,有些家庭比邻而居,互不相识,挺多见面打个招呼,这样,即使都有年龄相近的小孩,也很难成为玩伴。别的不说,从孩子的成长需要出发,家长必须主动打破这种隔膜,经常带着孩子互相拜访,谈话家常,这样孩子们也会立即成为好朋友、好玩伴。

 

玩些什么游戏呢?

孩子会玩哪些游戏?这原本不必我们大人关心——孩子们都是玩游戏的天才,只要和玩伴凑在一起,大家互相交流,很快就会掌握别人玩过的游戏,然后再加一点创意,一个新游戏就诞生了。然而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从诞生开始,大多数都是在封闭式的小家庭中娇养。他们的玩伴只有爸爸妈妈,他们玩的,几乎都是玩具厂商设计好的塑料或机械式玩具;到了幼儿园后,玩的又是群体性游戏。现在把他们放出大门,你叫他双脚往那儿站?双手往哪儿摆?

所以,放开孩子手脚以后,给孩子创造了玩伴和游戏场地还不够,家长还必须先做一个时期的“孩子王”,和孩子们玩玩一些游戏,把他们带上正常的童年生活。要完成这个任务,家长必须有学习能力——从游戏书中学习一些好玩又有益于孩子成长的游戏,但要注意,你这时候的身份是玩伴,不是“导演”,也不是“教练”。

由于孩子欠缺与新玩伴交流和互动的经验,也缺乏处理游戏时的安全状况和应对情景变化的能力,家长在引导孩子完哪些游戏及怎样玩游戏时,必须完成的任务还包括:

1. 引导孩子了解并接受各种社会规范:例如和玩伴游戏时应有的礼貌和对游戏规则的尊重;在公园或游戏场里,哪些事可作,哪些事不可作等等。

2. 训练孩子遵守安全规则:不只是过马路必须遵守交通规则,还必须和孩子一同讨论,订立一整套的安全规则,尽可能要考虑得周全,并且让孩子了解、接受。例如:在室内,如果有家具,就不能玩奔跑玩闹的游戏;在公园里,不能在水塘边游戏;皮球落到水塘里的时候,不能自己去检,必须找大人来想办法等等,不只是要说得很清楚,还要让孩子认识到不遵守这些规则时会有什么后果。

无论如何,在孩子们能够一同玩游戏以后,家长就必须离开他们,不要再去干预,让他们拥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当然,为了孩子的安全,也不能彻底抛开他们。最好的做法是,几位家长在附近聊天或做自己的事情,要尽量自然,别让孩子觉得你是在监视他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