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随想之二十四
你们那里的小孩还在“玩家家”吗?
陈禾
台北的网友给我发来一篇《角色扮演用心玩》的文章,附带问一句:“你们那里的小孩还会在一起玩家家吗?”
文章的作者是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妇幼院区早期疗育评估中心主任翁菁菁,她指出:“随着能力不同,孩子玩游戏的方式也一直在改变!而角色扮演,不仅是透过模仿,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更可为孩子开启想像力与创造力的大门!给孩子多一点时间玩游戏,玩出他与众不同的美好大未来!”
孩子的学习就是玩游戏,这是家长们都能理解的。许多游戏都是无师自通的,婴儿拿到什么东西就往嘴巴塞,通过接触来认知,渐渐地他就会放弃那些碰触后不产生反应的物品,只对有反应的玩具产生兴趣。当他追着玩具爬、敲打着玩具喊的时候,就开始对周遭事物的动态有了反应,这个反应表示他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认知。尽管活动的空间小,接触的事物少,知识非常有限,但他已经能够凭着这么有限的经验来扩充想像——于是,在获得玩伴的配合下,他开始了“玩家家”。
“玩家家”,在教育方法上称为“角色扮演”。婴幼儿对“角色”的了解当然很浮面,但在扮演中随时加入想像,内容就越来越丰富。这些内容,是事实和创意的综合。翁菁菁说玩家家是幼儿“开启想像力与创造力的大门”,这话说得很形象,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
“玩家家”的剧本是随时随地编出来的。从最简单的“吃”开始,扩展到妈妈做饭、爸爸去上班、客人来我家,进一步,模仿电视中的卡通人物、动物的言行。随着生活经验的越来越丰富,语言能力越来越强,角色模仿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肢体动作和表情也越来越有创意。“模仿”是早期学习的最有效手段,在模仿中加入想像,这是不需要教的,也不需要家长协助安排、创造环境条件,他要的是玩伴,至少要有一个玩伴。
首先要铲除“孟母的遗毒”
但中国缺少一个条件和多了一个包袱,前者是独生子女造成的“资源缺失”,后者是“孟母的遗毒”。
许多家长都很崇拜孟母,甚至还有人提议把孟母的生日定为“母亲节”。如果我说:孟母是造成我们今天儿童教育失败、无法培养出创新人才的罪魁祸首,你信不信?
“孟母三迁”的故事是《汉书·艺文志》首先说出来的,后来被《烈女传》大力炒作,于是成为封建时代教育子女的典型事例,而孟母也因此成为“好妈妈”的典范。在古代,读书是贵族的专利,而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所以要“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孟子家穷,但因为和贵族沾着边,也可以读书,母亲给他定的目标当然也是做官,而且要做大官。因此,母亲一来怕他玩得没了志向,二来怕他混在小人(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圈里会失去身份,不利于前途发展,这是可以理解,也符合当时的现实。汉朝拿孟母来炒作,在奉行“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时代也都符合现实,无可厚非。不过,熟悉中国文明史的人都知道,许多发明家、作家、营造师傅、医师,并不是读圣贤书这圈子里的人,他们可能认的字不多,但出身民间,都是“玩家家”长大的。
不少现代妈妈都做了孟母的粉丝,甚至自诩为“现代孟母”,但是她们学习到的,并不是“子不学,断机杼”的教养策略,而是搬来半套的“择邻处”。为什么说半套?她们虽然选择了居住环境,但并不和邻居密切来往。最糟的是,她们总是盯着孩子,督促孩子学习,不许往外跑,不许三五成群去玩,特别是不许孩子疯“角色扮演”这类游戏。
“玩家家”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可以说是“孟母的遗毒”所造成。
独生子女的游戏资源
独生子女备受宠爱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家长不富有,也会给他购买许多玩具,带他上游乐场玩。然而,许多孩子们爱玩的游戏,他们都没有尝试的机会。
这倒不是因为“孟母”的影响,而是缺乏玩伴。家中全是大人,像“玩家家”这种需要脑力交汇的互动式游戏,没有“童心”是玩不下去的;让孩子天天和邻居小朋友玩又不放心,于是在封闭式的家院中,只能提供各种玩具,尽管现代玩具样式多,也充满智慧,但“充分发挥想像”的程度总不如“玩家家”,而且和孩子的童稚想像不能自然结合,许多时候成了为玩而玩,失去智力开发的作用。
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玩”的空间,扩充他的游戏资源。家长做独生子女的玩伴是必须的,但为了让孩子拥有更美好、更充实的童年,必须适当地“解放”孩子,帮他物色同龄玩伴,可以是邻居、亲戚的孩子,给予一定的空间。但家长都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或担心孩子受影响,养成坏习惯,所以即使是自己给孩子安排的玩伴,仍然处处“关心”,这一来,孩子们的童玩情趣就大打折扣了。
活动空间狭窄限制了孩子的创意
“玩家家”等角色扮演的游戏不只是要有同龄玩伴,还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随手可得的资源。住在城镇的高层楼房,缺少自然绿地,而“玩家家”的素材,应该是随手可得的沙石、树叶、树枝,孩子们想到什么就顺手取来,随机应变,这样才能活跃思维,实现他的“创意无限”。如果只能在家里的客厅或房里,就很难获取这种效果了。虽然现在有一些塑料做的玩家家配备,如碗碟、食物模型、动物、植物,但这些形象逼真的玩具,让孩子失去了想像的空间,玩起来也就索然无味了。
一些“角色扮演游戏”就更不必说了。“官兵捉强盗”需要多人玩,更需要广阔的奔跑空间;“咸蛋超人”需要有土堆可跳跃;“天线宝宝”得有草业或树枝供装扮。没有这些资源,孩子当然不会去玩,只能呆在客厅看电视,这就是我说的“一代不如一代的教育”的形成背景。
语言与生活常识需要“操练”
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大,知识与经验的增加,语言能力也逐步提升。不只是电视中卡通人物的对话,天天听爸妈言谈生活琐事,或在幼儿园或小学学到的种种知识,孩子都必须有一个操练和消化的机会。通过角色扮演这类游戏,孩子们在最自然的情境下,拥有了一个演练的过程,不需要“教”,而达到的效果却比“教”更加深入、更加灵活和巩固。这也是“少教多学”教育理念的落实。
角色扮演既没有固定的角色和剧本,一切都在“创作”,而创作的源泉和运作依赖的是“自由发挥”。
翁菁菁说:“别小看这个游戏,除了是孩子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的综合展现,也是想像力、创意力的表演舞台,更是其情绪发洩的管道!”这是孩子正常成长如所必须的。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对着小草说一些听起来很幼稚的话,例如:“别怕!风再大,很快就会过去,你站好,我扶着你……”,那种神情,就像你平日在和他说话那样充满感情。别笑他,这正是他体验情感付出,是同理心成长的一个磨炼过程。你不给他这种体验,他即使有了这方面的知识,也只是“知道了”或“懂得了”,不能成为他的意识,于心灵成长,仍然是一片空白。
想像力与创造力是孩子是否成才的关键
许多家长都在感叹“跟不上时代”。是的,科技日新月异,但是,电脑与机器人的功能即使不断推陈出新,仍然是人类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的成果。只有想像力丰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会永远占有优势,在发展迅速的世界上成就一番事业。而这种优势,必须在幼小时候就给予确立。怎样确立?世间没有“万灵丹”,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去培养创意能力,这些能力都是“玩”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我期盼一心一意要培养孩子成才的家长,不要再陷在“孟母遗毒”的泥淖中,成天押着孩子读死书,而是放开手脚,给孩子一个“玩”的空间。让他和玩伴尽情地发挥“幼稚的想像”,让给他自己铺垫一个美好的未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