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短跑教练?还是马拉松教练?

标签:
教练赢在起跑线上马拉松短跑潜能天才杜曼爱迪生教育 |
分类: 心灵成长 |
你是短跑教练?还是马拉松教练?
许多父母都是在做了家长以后才开始考虑怎样做家长。于是,有些家长是在战战兢兢下“摸着石头过河”;有些家长按照“家传秘技”;有些自创高招……。总之,多数家长都相信自己做得比别人好,于是不再学习,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赢在起跑线上”是现在许多家长的座右铭。这些家长都把孩子看成百米短跑的运动员,而自己就是个金牌教练。
百米短跑的胜败只是一刹那间的事。起跑的反应慢了百分之一秒,可能就得和奖牌挥手说再见了。
但马拉松赛跑就不同,从跨出第一步开始,你就按照自己预定的节奏和战略,如何积蓄能量,什么时候爆发,如何应变,如何突破困境,总之,这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要点是:所有的努力,只为了赢在终点线上。如果战略不能好好落实,只顾一时地争强好胜,虽然赢在起跑线上,但望不到终点,中途已经力竭倒下,所有的努力归零,这场比赛就徒劳无功了。
教育子女也一样。
要子女成才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家长都会倾尽全力,为子女做尽一切。别人怎样做了,自己岂能认输?听专家介绍经验,赶快依样画葫芦;看广告推销灵丹妙药,立刻就花钱购买;甚至耳闻街谈巷议的偏方,也决不放过。孩子本来是一株充满生机,可以茁壮成长的幼苗,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瞎折腾,怎能不枯槁萎谢?
家长必须知道,孩子成才之路是一场马拉松赛跑,只有练好基本功,提高了体能和意志力,然后按照既定的战略,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迈进。
“教练型”家长竞争意识强,重视眼前可见的战绩,这不是坏事;但急功近利,把短跑的竞争技术用来指挥一场马拉松大赛,结局如何?这样的教练能力越强,越卖力,运动员的下场就越悲哀。
换个说法:家长是短跑教练,孩子也是短跑运动员?
现在有许多家长都是优秀的短跑教练,他们要求孩子成为出色的短跑金牌选手。家长虽然累得很,但看到孩子荣获许多亮丽的证书,看到其他家长羡慕和赞许的目光,那种满足感,那种得意,多苦多累也都值得。
问题是:这些风光一时的孩子,二十年以后,他们进入社会,有没有工作能力?有没有创业能力?他们如何生活?
绝大多数的“教练型”家长都具有三个特征:
● 坚持“赢在起跑线上”,所以把孩子当作短跑选手,天天都在为夺标奋战。
● 凭主观判断来安排儿女的未来,用“爱”来捆绑孩子的意志,决不退让。
● 不计较资金的投入,只求达到目的,举债也在所不惜。
“赢在起跑线上”的触发点有三个:
第一,是被迫的,被动地迎合孩子升学的需要。想上名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不许凭“特长证书”作为录取标准,但事实上,没有一叠证书、奖状做敲门砖的孩子,很难获得有关名校的青睐。
第二,是听取专家的建议。大多数家长都不是儿童教育专家,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不是坏事,但没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做选择,而一味盲从,对孩子的成长就未必是好事。
第三,是责任感、自尊心、荣誉感、面子问题等多种思维交叉作用的结果。也许看到孩子因负荷过重而疲累、失去活力或厌烦学习时,内心会有负疚感,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无奈与自豪的矛盾中度过。
解码 现在赢在起跑线上,以后怎么办?
大多数家长眼中的“人才”,就是当前社会职场上的“紧缺人才”;而现在的幼儿,将来是否成才,他要面对的至少是十年、二十年以后的社会。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化发展日益加速的今天,谁也无法想像十年、二十年后需要的“紧缺人才”是哪一类型的人才。
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意志坚定、思维活跃、有自学习能力、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与时俱进,可随时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成为未来的人才。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幼儿的成长,最应该关注的是实质上的智能开发,包括语言、逻辑思维、观察力、创造力、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情绪与适应能力的发展。至于是不是“赢在起跑线上”,可以不必太在意,甚至根本就不需要在意。孩子是否成才,关键在于“赢在终点线上”,因为成才的路是一场马拉松赛跑,不是百米短跑。
“教练型”家长培养子女成才的全攻略
一星期只有七天,周一到周五要上学,所以,只有七个夜晚和两个白天可以支配。幼儿园时期是这样,小学时期也是这样。教练型家长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怎么办呢?为了珍惜时间,教练型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不允许孩子把时间浪费在看电视和玩游戏。孩子生活上的事,尽可能都替他做。
教练型家长的信念是有根据的:早教专家格林·杜曼(Glenn Doman)博士说了:每个正常的婴幼儿都有难以估计的潜力。从出生到六岁印在脑海的东西,是终生都抹不掉的。所以,开发智力的训练越早越好。杜曼亲自做的实验研究证明,教三岁幼儿认字、学外语,比教七岁的幼儿容易,二岁又比三岁容易,七个月大的幼儿可以开始学习简单的算术,八个月大可以教他们读书,刚出世的婴儿就可以学习认字。
杜曼甚至认为:每个正常的婴儿都具有像莎士比亚、莫扎特、爱迪生等人那样的潜能,聪明和愚蠢都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年龄越小,学习就越容易也越有效。
杜曼的早教理论经过商家的炒作,于是许多似是而非的早教主张夹着早教教材就铺天盖地地充塞在互联网、媒体广告和书店、百货公司。短跑教练型家长都是好学的,见猎心喜,于是一套幼儿成才全攻略就立即落实。
究竟这套“幼儿成才全攻略”是不是能够将孩子培养成才呢?让孩子从幼儿开始就脱离正常生活,削弱了独立思考和放弃生活自理能力,对他的智能发展和健康成长,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
解码 杜曼的早教理论
杜曼说:“开发智力的训练越早越好”,“教三岁幼儿认字、学外语,比教七岁的幼儿容易,二岁又比三岁容易,七个月大的幼儿可以开始学习简单的算术,八个月大可以教他们读书”。
家长们不能光读上面这几句话,就凭主观判断来制定自己的短跑战略。杜曼的这个结论是有前提的:
第一、
换句话说,让不适当的教育剥夺了幼儿的正常生活,并不是杜曼的早教思想,相反,它会抑制大脑皮质的发育成长,而失去快乐学习环境的幼儿,对智能的发展有害无益。
第二、
第三、
第四、
解码 杜曼的天才论
杜曼说:“每个正常的婴儿都具有像莎士比亚、莫扎特、爱迪生等那样具有天才的潜能。”
必须注意到杜曼说的“潜能”这两个字。“有天才的潜能”并不一定会成为“天才儿童”。
杜曼举出的三个代表人物中,莎士比亚不是神童,他在剧本创作上的成就主要靠他长期的苦学和生活历练。莫扎特是先有神童之名,再由身为乐师的父亲提供机会,造就他成才。所以这两个例子都不切合实际。爱迪生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但是,从小就无法适应学校教育的他,加上患有“注意力缺乏过动症”(ADHD),这样的孩子所以能够成为天才儿童、伟大的发明家,关键是他有个精通儿童教育心理学和懂得教养子女的母亲。如果说她是个教练型的家长,那么,她就是个有实力、讲技术的马拉松教练,爱迪生的成才;可以说和他母亲的正确教导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