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是“效能父母”吗?能不能和子女“有效沟通”?

(2009-10-12 06:04:53)
标签:

有效沟通

积极倾听

冲突

双赢策略

我的信息

效能父母

育儿

分类: 少教多学随想录

少教多学随想之十六

你是“效能父母”吗?能不能和子女“有效沟通”?

陈禾

 

  子女教养的问题十分复杂,令家长头痛的问题更是千丝万缕,因人而异。尽管许多教育专家贡献出很好的教育主张或教养策略,家长能不能照方抓药,而结果孩子就药到病除呢?未必!一种教育主张是否能够解决某个教养难题,要看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行不可行,在于实施的条件,而条件是可以创造的,但实施在某个对象上有效,在另外的对象就未必。所以,可行性较容易凑合,有效性就未必了。

  美国家长教育专家托马斯·高登博士(Dr. Thomas Gordon)几十年来致力于家长效能研究,他开发了一套《父母效能训练》(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简称P.E.T.),七十年代开始在美国各城市开办家长效能训练营。通过和报名者面谈及问卷收集到的资料,他将这些家长划分为三类:赢家、输家及骑墙派。第一类“赢家型”父母是应用家长权威来管束孩子的,谈起自己的教养子女方法时,防卫能力很强,善于寻找正当理由来自圆其说。第二类“输家型”父母数量较“赢家型”少些,他们自命为思想先进的民主派,几乎是放纵孩子,让孩子享有充分的自由,并以不使用权威的方式管束孩子为傲。第三类“骑墙派”的父母可能是人数最多的一群,他们经常受到别人的看法所左右,对于该使用严苛或宽厚的管教方式,往往举棋不定,以致让孩子无所适从。在他看来,这三种家长都称不上“效能家长”,甚至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者。那么,有没有真正的“效能家长”呢?高登博士相信在没有报名参加他的训练营的家长中肯定有,但比例不会太大。换句话说,在整个美国社会,绝大多数家长都不是合格的家长,都必须接受“效能家长训练”。

    中国的情况呢?我在多年的调研中收集到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家长和美国高登博士七十年代的发现相当接近,所以他的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供我们参考。

    所谓“效能家长”,就是本身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正面的教育理念,并且能够应用合理、适当和可行的策略、手段去抚养子女、教育子女,帮助子女正常成长,使子女身体健康、智能突显、心理稳定,而手眼协调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都能随着生理年龄逐渐提升,将来能够融入社会,成为一个有工作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公民。

  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家长培养子女成才的关键在于家长的“教养”手段,而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取决于教育理念,所以高登博士认为,要使家长成为名副其实的“效能家长”,在引导他们建立正确教育理念的同时,让他们从教养技术上掌握一套“基本功”,是最为迫切,也是最为有效的做法。这个做法,就是通过“效能家长训练营”,给家长一个体验式学习的机会,把“基本功”练好。而这套基本功,就是“有效沟通”。

 

沟通模式的四大绝招

  高登博士的这套基本功,就是“沟通模式”。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加入了中国社会和家庭的人文因素,将整个系统化架构,规划成“四大绝招”,让父母可以透过这套基本技巧的锻炼,在处理子女教育问题上建立一套适合本身家庭,有利于亲子互动的可行性模式。这“四大绝招”就是:

    第一招  积极倾听——打开亲子互动的大门

    第二招  我的信息——敞开自己的“武器库”

    第三招  双赢策略——拆除爆破的“引信”

    第四招  行为展示——赏识孩子展示他“改变”的积极面

 

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就是“认识并了解孩子的全部想法和感受”。招式很简单,但父母必须练就很好的“功力”。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父母必须做到“绝对冷静”、“态度和缓”、“完全信任”。如果内心愤怒、急躁,就听不下孩子说的话;态度浮躁、急迫,就没耐心听取孩子的叙述;不信任孩子,就会预设立场,阻断孩子的表白。而这三点,对绝大多数父母,特别是权威型父母,都是无法逾越的难关。

    你必须彻底认识孩子遭遇的事件,了解事件的发生经过和孩子的感受,进一步,接受他在这个事件中的愤怒、恐惧、伤心、产生的报复心理等等的想法和作为。这个过程,你不得参杂任何个人的情感和价值意识的展示。你所能做的,就是摆出一副“最佳姿态”,静静地听,即使因为孩子情绪激动无法顺畅陈述,你要给他做一些“顺势”的引导,也不能参入任何个人的价值意识或批判的因素。做到这样,就是你已经掌握了进入孩子“难题”的大门钥匙。

    这一招,从作用上说,就是完成了体验式教学的“认识”、“了解”和“接受”三个阶段。在家长方面,可以开始思考和拟定辅导孩子解决难题的策略,而在孩子方面,则通过陈述,认识并了解发生这个难题的真相,接受了他对解决这个难题已经采取或将采取的做法。

 

我的信息

    不是教孩子该怎么做,更不是评论孩子的思想或行动的对或错,而是把自己在遇到这样的事件时,可能采取的各种做法说出来,供孩子参考。请注意:这仅仅是供孩子在思考中参考,不是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这一招的招式很简单,但请问大家,在过去的经验中,哪位家长能够做到?恐怕有些教育专家也未必吧!

    “我的信息”只是打开自己的武器库,让孩子看到原来打这场战争可以有这么多种武器可供选择。那么该怎样选择?或者对这些武器都不满意,自己有更多、更好的武器?这时候轮到孩子倾听,并且接受想解决难题的事实。家长提供的各种做法,必须做到不推荐、不评论,这样孩子才能够展开独立思考,既提高自主解决难题的能力,也建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积极态度。

 

双赢策略

    “双赢”就是“没有输家”。孩子的事务,无论是与家庭成员发生矛盾或与外界玩伴的冲突,都不可能是“敌我矛盾”,没有必要来个“你死我活”的对决。至于做错事,或说谎逃避责任,或和家长顶牛,更不是什么“罪大恶极”。“赢家型”家长通常是未审先判,决不放过犯错的孩子;“输家型”家长则是息事宁人,甚至置身事外;而“骑墙派”家长的阴晴不定,更是增加了孩子的困惑。这当然都妨害了孩子的正常成长。

  二十世纪初大教育家杜威倡导“人本教育”时,就提出了解决冲突中获取双赢的六大步骤,高登博士在这个基础上做了改进。但我们必须知道,在美国家庭,他们有虔诚的宗教信仰,以上帝的旨意作为理性思考的基础,中国的家庭没有这个基础,所以,必须开发出一套足以弥补这项价值依归的可行又有效的教养技术。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以孩子的思考和自主决策为主,家长的参与只是引导,不是教导,更不是批判。具备沟通能力的家长,在发现孩子的想法不对头的时候,自然会通过适当的言语来引导孩子朝向正面的、积极导向的思考。我在博文中讨论到“体验式教育”时曾经把家长的这种作为称为“阳谋”,因为家长的目的仅仅在引导孩子的思路,而不是教导。

    无论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两个事实:第一,任何决定,他都是自己做出来的,所以他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起完全的责任;第二,他是一个赢家,即使是犯了错,接受了处罚,在这个过程中他凭着自己的智慧,把一个难题处理的如此之好,让别人都很满意,他就是一个成功者。

 

行为展示

    难题解决了,不能这样就写上句号!“成长”是个延续性的概念,而这个延续性必须是“可持续的”,是“上升型”的。家长接下来必须做到的两件事就是:第一,通过良好的互动,赏识孩子的进步,给他更多的鼓励,让他加强信心,把生活过得更充实,把行为发展得更加自然和谐。第二,家长这时候的难关是:如何才能忘记“孩子曾经有的过错”,如果你揪住孩子过错的小辫不放,哪怕是不经意之间去提起这个令孩子不愉快的回忆,都会毁坏之前的努力和成就。

    美国人有个传统上的特点:两个人为一件事发生冲突,演变到非打一架不可的时候,就打架了,但打完后,哪怕嘴角还在淌血,双方握握手,事情就解决了。与这相反,中国人从古代(可以从《周礼》中找到有关的叙述)遗留下来的传统是“君子报仇,三年未晚”,一有冲突就结下了“梁子”,以后没完没了。你想当个“效能家长”,就必须放弃这种传统的思维。必须记住:“放下已成过去的旧,才有未来的新”。孩子的未来,就是在不断犯错中吸取经验,在改变中迎向新生。孩子能以积极的态度去旧迎新,就是在成长、在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