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字的脉搏

(2010-10-13 18:45:01)
标签:

香港

最后一课

文字和语言

甲骨文

字如其人

杂谈

分类: 历史文化
    文字之于我,是一种心情,更是一种感觉。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语言如我等丰富。日本鬼子只学了个皮毛,竟然也说喜欢中国书法(实际上,纯粹是放屁)。但不可否认,日本人与我们的文字最接近。传说是我们的孙子辈(源于秦朝),那时候的文字还不到家,就像猴子还没变成人。因此,语言始终显得不伦不类的。字如其人,骨子里面的狂躁与野心,总是体现在不可救药的原始罪恶与自我毁灭中。
    感谢仓颉创造了文字,让我们如此的区别于异类和兽类。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脸面,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抛开交流的功用不说,如果要上升到艺术角度的话。那么,绝对非中国的汉字莫属(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字如汉字一般,形体苍劲飘逸,意义
悠长深远)。盖因几千年的文明,不断升华和壮大,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也让我们知道了文采风流的深厚底蕴。甲骨文也好,象形字也罢,老祖宗终究给我们留下了生生不息的“火种”,才使千年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也让历代所有的士子文人有了宣泄的自由和权力。
    没有文字,我们看不到黑暗,更看不到光明。
    千年的文字,千年的历史。独一无二的文字,记录着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个性。
末代王朝的先声和余响,给我们留下了凄厉苍凉的背影与血色!近代的香港,被清政府割让出去100年,迫于殖民统治者的压力,暂时与老毛子“接了轨”。但其骨子里面,从来都没有忘记和抛弃自己独立文字和语言。“水流千遭归大海”,同宗同祖的香港人最终携带着漂流异域的文化伤痕回归祖国。
    我想说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不朽的,唯独文字除外。因为,它已经成为
凝聚民族魂魄和传统文化的永恒烙印,且已深深根植于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时隔三十年,都德的《最后一课》至今仍记忆犹新,响彻耳侧。传承文字,光大母语,是一个民族自信自强的重要标志。
    只要文字不消亡,民族就永远挺立。
    不可否认,起初的文字只是为了交流,并无战斗的功能。直至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文章,甚至于文化,文字也就显得高深莫测了。其实,文字本身都是一样的,一如尚待开启的酒瓶。出口总不能全部决定其命运,化为力量的,在于反复品味后的感受。但有一个问题却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使用文字的主人。在文人墨客笔下,文字始终充满了诗情画意的
激情浪漫,读之令人陶醉。在即将出征的将士面前,它就是一篇令人血脉贲张的战斗檄文,激励壮士杀敌报国。在史学家的手中,那就是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而放在奸邪小人手中,除了充作人身攻击的“匕首”和“锤头”外,别无它用。于是,黑白颠倒,道德崩溃。
    文字,以其饱满的热情,一再书写着
历史的辉煌与惊心动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