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无知少女职称教师老化德育素质教育教育 |
分类: 教育观点 |
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拉开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学校采取许多措施,但由于管理体制、考试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要素改革滞后,严重影响了教育改革的成效。主要因素如下:
(孝心教育缺失,评价与行为脱节,学校社会不一致)
(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得利、考试评价没有反映素质教育的内容)
(没有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职称过早到顶,没有下岗威胁,少数教师“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
(师范生招生分数偏低,教师培养先天不足、小学教师没有出口、严重老化,没有建立教师流动制度,教师法第37条第一款是低能教师的“护身符”)
上世纪80年代之所以基础教育发展迅速,得益于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体制。现在,从各级政府官员管理教育的分工看,往往是由“无知少女”(无党派、知识分、
1、德育缺乏实效性
2、素质教育与考试评价脱节
3、课程改革目标没有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
4、教师缺乏工作动力
5、教师培养、任用制度不合理
6、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少数民族、女干部)分管教育,而分管教育的“无知少女”一般连常委都不是,省、市、县政府很少有常委分管教育的,分管教育的连常委也不是(如果是党外人士就更没有话语机会),没有话语权,教育就很难得到重视。从涉及教育的事务管理来看,教育部门既管不了人,也管不了钱(连《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单列在许多地方也没能实现),人事部门管人,财政部门管钱,把这关系教育生死的
2
项给别人管了,教育行政部门就只能玩玩空手道、太极拳而已。
前一篇:浮躁的基础教育改革五大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