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家庭中的各种规则
(2022-05-29 13:09:33)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心理和感情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再重复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与之截然相反的事情。
除非我们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个体,免受原生家庭的干扰,否则很难在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同时,仍然保持独立的自我。
人们离开原生家庭之后,大多建立起了一些新的亲密关系,包括:婚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工作中的同事关系,以及朋友之间的友谊等。一个成年人的生活是否幸福美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会不会处理原生家庭的各种影响。
早年的生活经历注定要在你现在的生活中重复出现,只不过其中的人物和场景不同罢了。你必须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的前提是换一种新的眼光看待原生家庭。
没有任何人能够让你发生改变,你也改变不了别人,只能靠自己改变自己。当然,也许在你改善自己的过程中,其他家庭成员也会逐渐改善他们自己。但这只是你改变自己过程的一个副作用,并不是你的目标。
每个家庭、每种关系都有其内在的规则。所谓“规则”,就是在各种背景和环境中,规定人们应该如何开展行动的一系列预设和期望。这些“规则”说明了哪些行为是可以被允许的,而哪些是不可允许的,也说明了当规则被遵守或者被违背之后会产生何种后果。
规则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明白讲出来的“显规则”,另外一种则是隐含的“潜规则”。
这些规则的基本目的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协调他们交往的方式。如果家庭成员都遵守这些规则的话,家庭关系就会保持平衡。家中的孩子一般会通过两种方式学会这些规则:一种是当他们破坏规则之后,会产生焦虑感;另外一种是当他们破坏规则之后,会感受到父母的焦虑。
从根本上来说,焦虑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恐惧。相比对特定事物的恐惧而言,焦虑会让人感到虚弱无力、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家都学会了用某种特定的方式来躲避焦虑,虽然有时这么做会让我们产生其他一些不好的情绪。能够让你感到焦虑的人往往是处于控制地位的人。在跟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父母很早就可以发现这一点。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孩子只能做出相应的改变。
即使父母没有对破坏家庭规则的孩子实施身体或者心理上的惩罚,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焦虑而认识到这种规则的存在。年幼的孩子为了在家庭中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对父母的焦虑非常敏感。他们也逐渐学会了辨识父母的情绪。当父母心情不快时,无论是否明白地说出来,小孩子都能感觉到。通常情况下,孩子们会认为是自己让父母产生了焦虑。(当然,有时候的确是他们让父母感到焦虑。)如果孩子的某种特定行为让父母感到不快,小孩往往自己也会感到难过。如果这种事情经常发生,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从此以后不再做出那种行为。
除非我们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个体,免受原生家庭的干扰,否则很难在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同时,仍然保持独立的自我。
人们离开原生家庭之后,大多建立起了一些新的亲密关系,包括:婚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工作中的同事关系,以及朋友之间的友谊等。一个成年人的生活是否幸福美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会不会处理原生家庭的各种影响。
早年的生活经历注定要在你现在的生活中重复出现,只不过其中的人物和场景不同罢了。你必须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的前提是换一种新的眼光看待原生家庭。
没有任何人能够让你发生改变,你也改变不了别人,只能靠自己改变自己。当然,也许在你改善自己的过程中,其他家庭成员也会逐渐改善他们自己。但这只是你改变自己过程的一个副作用,并不是你的目标。
每个家庭、每种关系都有其内在的规则。所谓“规则”,就是在各种背景和环境中,规定人们应该如何开展行动的一系列预设和期望。这些“规则”说明了哪些行为是可以被允许的,而哪些是不可允许的,也说明了当规则被遵守或者被违背之后会产生何种后果。
规则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明白讲出来的“显规则”,另外一种则是隐含的“潜规则”。
这些规则的基本目的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协调他们交往的方式。如果家庭成员都遵守这些规则的话,家庭关系就会保持平衡。家中的孩子一般会通过两种方式学会这些规则:一种是当他们破坏规则之后,会产生焦虑感;另外一种是当他们破坏规则之后,会感受到父母的焦虑。
从根本上来说,焦虑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恐惧。相比对特定事物的恐惧而言,焦虑会让人感到虚弱无力、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家都学会了用某种特定的方式来躲避焦虑,虽然有时这么做会让我们产生其他一些不好的情绪。能够让你感到焦虑的人往往是处于控制地位的人。在跟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父母很早就可以发现这一点。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孩子只能做出相应的改变。
即使父母没有对破坏家庭规则的孩子实施身体或者心理上的惩罚,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焦虑而认识到这种规则的存在。年幼的孩子为了在家庭中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对父母的焦虑非常敏感。他们也逐渐学会了辨识父母的情绪。当父母心情不快时,无论是否明白地说出来,小孩子都能感觉到。通常情况下,孩子们会认为是自己让父母产生了焦虑。(当然,有时候的确是他们让父母感到焦虑。)如果孩子的某种特定行为让父母感到不快,小孩往往自己也会感到难过。如果这种事情经常发生,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从此以后不再做出那种行为。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罗纳德·查理森 | 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