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关系的亲密与疏远
(2022-05-30 11:00:23)
我们每个人都既需要“亲近感”也需要“距离感”。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欣赏和爱;但同时也需要独立、自主、自由和自决权。这两种截然相反、相互对立的需求贯穿我们整个一生,随着我们生活环境和人生阶段的不同而变化。
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被具有同样“亲疏需求”的人所吸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表达出来的需求是一样的。通常情况下,双方关系往往表现出的是一方想要亲近一些,另一方则试图疏远一点。实际上,双方都在试图维持人际关系的平衡,只不过一方扮演的是“追逐者”的角色,另一方扮演的是“疏远者”的角色。如果其中一方发生了转变,另外一方常常也会随之转变,这样才能维持关系机制的平衡。
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大多数时候要么是“追逐者”,要么是“疏远者”,但是每个人都能够扮演好这两种角色。如果无法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追逐者”就会感到失望,因为他们是需要别人的人,他们的行为受到“遗弃威胁”的驱动。相反,如果二人关系过于亲密,“疏远者”就会感到不悦,甚至会感到“窒息”。“疏远者”想要特立独行,总害怕自我被别人“吞没”。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关系双方应该可以根据不同的状况随时转换“追逐者”与“疏远者”的角色;双方都应该及时发现并表达自己对关系亲密或疏远的需要。
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亲疏舒适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比原来更亲密一些或更疏远一些的人际关系。但是即使在新的“亲疏舒适度”上,我们仍然会不断地进行“亲密”和“疏远”的调整,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
大多数外表看起来很独立的人往往只是假装独立罢了。他们对亲密关系感到恐惧,于是利用距离和疏远来压制这种恐惧。他们也许迫切需要亲密感,但同时对亲密关系感到恐惧,最后只能选择用疏远来代替亲密。
有时表面上看起来并不需要亲密感的人会选择一个强调要“常常在一起”的人作为自己的伴侣。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伴侣,是因为这个伴侣代表了他自己内心关于“亲密”与“疏远”关系的另外一面。事实上,他们二人往往有同样的“亲疏舒适度”,但他们关系发展的过程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他们处理“亲密”与“疏远”需求的方式不同。
真正的“亲密”意味着与不同于我们的人建立一种公开的、相互包容的关系。那些总是需要亲密感的人、时时想要和伴侣在一起的人,有时候很难接受跟他们不一样的人。他们总是说:“在我们想到自己之前,总是首先想到对方。”他们总是声称自己绝不自私自利,还为他人做出了奉献和牺牲。他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免不了颐指气使,对别人指手画脚。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让别人感到幸福和快乐。但是如果别人不高兴,他们就会问:“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当他们自己感到不快乐时,还会责怪别人。
虽然“追逐者”和“疏远者”看起来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对于亲密关系的基本需求是相同的。
跟其他许多东西一样,我们对亲密感的需求也来自我们的原生家庭。随着逐渐长大,我们开始认识到父母并不能提供给我们所需要的全部关爱、包容和安全感。我们慢慢产生了一种幻想,幻想着将来会有一位理想的伴侣来填补我们心灵上的空虚。于是我们开始期待着“坠入爱河”,体验真正的“亲密感”。
那些从父母处得不到的东西,我们想要从伴侣身上得到。我们期盼伴侣可以带来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希望伴侣“具有我想要的一切”,甚至认为可以把伴侣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当现实与想象不符时,我们就会愤怒、沮丧、失望,甚至感到备受伤害。
当人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往往会认为是某人的责任。如果他们埋怨自己、认为自己错了的话,就会尽力迎合对方的喜好,以取得对方的赞许和热爱。如果他们认定是对方的错,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改变对方。
很多人都误以为建立亲密关系就意味着个体独立地位的丧失。在他们看来,过分亲密与过分疏远一样,都是十分可怕的。因此,人际关系与家庭关系中一个极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学会亲密、开放、包容,并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自我个性。
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被具有同样“亲疏需求”的人所吸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表达出来的需求是一样的。通常情况下,双方关系往往表现出的是一方想要亲近一些,另一方则试图疏远一点。实际上,双方都在试图维持人际关系的平衡,只不过一方扮演的是“追逐者”的角色,另一方扮演的是“疏远者”的角色。如果其中一方发生了转变,另外一方常常也会随之转变,这样才能维持关系机制的平衡。
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大多数时候要么是“追逐者”,要么是“疏远者”,但是每个人都能够扮演好这两种角色。如果无法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追逐者”就会感到失望,因为他们是需要别人的人,他们的行为受到“遗弃威胁”的驱动。相反,如果二人关系过于亲密,“疏远者”就会感到不悦,甚至会感到“窒息”。“疏远者”想要特立独行,总害怕自我被别人“吞没”。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关系双方应该可以根据不同的状况随时转换“追逐者”与“疏远者”的角色;双方都应该及时发现并表达自己对关系亲密或疏远的需要。
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亲疏舒适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比原来更亲密一些或更疏远一些的人际关系。但是即使在新的“亲疏舒适度”上,我们仍然会不断地进行“亲密”和“疏远”的调整,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
大多数外表看起来很独立的人往往只是假装独立罢了。他们对亲密关系感到恐惧,于是利用距离和疏远来压制这种恐惧。他们也许迫切需要亲密感,但同时对亲密关系感到恐惧,最后只能选择用疏远来代替亲密。
有时表面上看起来并不需要亲密感的人会选择一个强调要“常常在一起”的人作为自己的伴侣。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伴侣,是因为这个伴侣代表了他自己内心关于“亲密”与“疏远”关系的另外一面。事实上,他们二人往往有同样的“亲疏舒适度”,但他们关系发展的过程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他们处理“亲密”与“疏远”需求的方式不同。
真正的“亲密”意味着与不同于我们的人建立一种公开的、相互包容的关系。那些总是需要亲密感的人、时时想要和伴侣在一起的人,有时候很难接受跟他们不一样的人。他们总是说:“在我们想到自己之前,总是首先想到对方。”他们总是声称自己绝不自私自利,还为他人做出了奉献和牺牲。他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免不了颐指气使,对别人指手画脚。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让别人感到幸福和快乐。但是如果别人不高兴,他们就会问:“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当他们自己感到不快乐时,还会责怪别人。
虽然“追逐者”和“疏远者”看起来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对于亲密关系的基本需求是相同的。
跟其他许多东西一样,我们对亲密感的需求也来自我们的原生家庭。随着逐渐长大,我们开始认识到父母并不能提供给我们所需要的全部关爱、包容和安全感。我们慢慢产生了一种幻想,幻想着将来会有一位理想的伴侣来填补我们心灵上的空虚。于是我们开始期待着“坠入爱河”,体验真正的“亲密感”。
那些从父母处得不到的东西,我们想要从伴侣身上得到。我们期盼伴侣可以带来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希望伴侣“具有我想要的一切”,甚至认为可以把伴侣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当现实与想象不符时,我们就会愤怒、沮丧、失望,甚至感到备受伤害。
当人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往往会认为是某人的责任。如果他们埋怨自己、认为自己错了的话,就会尽力迎合对方的喜好,以取得对方的赞许和热爱。如果他们认定是对方的错,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改变对方。
很多人都误以为建立亲密关系就意味着个体独立地位的丧失。在他们看来,过分亲密与过分疏远一样,都是十分可怕的。因此,人际关系与家庭关系中一个极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学会亲密、开放、包容,并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自我个性。
前一篇:《超越原生家庭》家庭中的各种规则
后一篇:《超越原生家庭》分歧的处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