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能过剩的问题就像人得了慢性病,往往都是慢慢逐渐的显现,一旦这个得病的人下定决心要治疗的时候,一般都已相当严重,有些已经无药可救了。因为所谓温水煮青蛙,前期逐渐的发展,不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所以一般都是抱着侥幸心态。
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造成的危害,其实刚刚为世人所感知,具体体现为从2012年开始为人们所重视的地方融资平台的巨额债务,今年6月份的钱荒,一直到现在的市场利率的高启。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仅是对于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而且占用资金、土地和劳动资源,造成资金、环境和土地的要素价格的上升,这直接抑制经济的发展,并在银行不良资产集中暴露时,侵蚀银行的资本金,抑制其放贷能力,这就如同经济得了心脏病,其供应流动性血液的能力就不足了。说实话,中国目前还没到这个时候,因此,政府还在奢谈所谓市场化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比如,银监会号召要鼓励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一批产能,并购贷款期限可延长至7年;鼓励运用信托计划、委托贷款等方式扩大兼并重组资金来源等。这个政策看起来好像很不错,挺具体,但实际执行过程中,银行信贷就以并购贷款的名义再次成为过剩产能的盘中餐,并且还延长了还款期限,资金价格更低。
银监会要求按照“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原则,制定并实施好“有收有放”的差异化信贷政策。对于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主要通过严格标准、上收权限等方式,优化信贷结构。
所谓的有控有扶、有保有压,在执行过程中,就成了关系利益寻租的更好的借口了,什么项目该控,什么项目该压,什么项目该保该扶,这些很明显的问题,在中国的执行中,这些问题自由裁量权空间巨大,一般是导致政府和银行寻租贪贿的门道。
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作为两个主要的解决产能过剩的职能部门,行使的方式仍然是定性的、说明的、列举的、要求的和喊口号的,当年就是这样形成差能过剩的,四万亿是他们命令的,产业政策是他们制定的,他们鼓励的产业,都是巨大的产能过剩产业。
他们要求和命令你一定要淘汰落后产能,至于如何淘汰,淘汰以后下岗职工、经济下滑如何解决,如何惩治敷衍塞责甚至违抗命令,开始又一轮盲目投资,大量浪费资源、资金、土地、破坏环境的地方政府领导如何处置,这些问题就没了下文。
产能过剩表明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而其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划分问题,是经济问题,是体制问题,是政治问题。
中国式产能过剩并非市场过于自信,投资者判断失误,导致投资过剩,而是行政力量的寻租,是行政力量意志对产业和市场的干涉何扭曲,是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利益交换。
而更为本质的是体制上的预算软约束,地方政府无人监督和制约,金融机构只顾挣钱,不顾风险,有了成绩是领导的,出了风险是全体纳税人的,利润是公司和股东的。而在文化上,则体现为对市场的侮慢,对规律的蔑视,唯意志论的虚妄;行动上表现为好大喜功,短期行为,赌徒心态。
因此,此轮抑制产能过剩,将很快以喊口号收尾,股市和经济将长期在产能过剩的拖累下苟延残喘;直到产能过剩严重侵蚀到经济的生存时,疾风暴雨式的行政性挤压就开始了,当年朱老板就是这样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