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还是城市化?
(2013-09-21 19:14:23)
标签:城市化
北京市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值得大家关注,说的是去年北京市暂住人口比上年减少41.6万人;而城市发展新区即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等区,暂住人口均有不同幅度上涨。
对于为何北京市暂住人口减少,专家的解读基本是正确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北京市暂住人口下降是由政策调控,环境污染,生活成本等原因造成的。此外,流动人口向外分散,主要是由于发展新区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加之修建地铁后交通更加便利。
这个解释揭示了以上两个现象,笔者认为对于北京市暂住人口的下降,生活成本的抬高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至于政策调控方面,比如北京市城管对于小摊小贩的整治,对地下出租屋的清理等,也有影响,但是影响不是太大。至于环境污染和暂住人口减少之间,就没有必然的联系了。北京市暂住人口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一部分是周边来北京做各种小生意、小工和从事其他服务行业的农民工,他们目前对于环境还谈不上什么要求。尽管去年冬春两季,北京的雾霾天气已经极端严重,但那只能影响一些顶尖级收入的人士,比如外籍在北京做生意的老板或者外地来北京工作生活的高收入人士。
北京生活成本的抬高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的深化,收入的提高,人工成本相应要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用工奇缺,市场需求很大,而供给又减少,因此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在今后的若干年内,服务业的用工成本都将会逐步抬高。
这是大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种必然趋势就也造成了大城市扩张的边界。由此我们会想到争论多年的城市化还是城镇化的问题,坚持城镇化的一派认为,大城市过于集中人口可能引起较大的环境问题,使得整个城市难以承受,大城市人口过多也容易引起许多社会问题,比如犯罪率飙升等,因此坚持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
但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城市中心城市有完备的公共设施,有充足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这是中小城市所不具备的,而且现代产业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或中心城市,人们在这里更能实现创造财富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这是人类城市化的历史所证明的,即使到如今,发达城市化国家,大多数人口依然集中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比如美国和日本。
当然,大城市也不会一味地大,有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在做调节,一旦生活成本过高,生活压力太大,或者就业空间变小,自然会有一些认为不适合呆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人离开,并选择在更小的城市就业和生活。
所以我们看到在北京市周边,比如即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等区暂住人口有不程度的上升,当然这与最近几年政府对北京市郊区地铁和房屋的修建有关系,这些地区有产业,基础设施又好,与大城市相对较近,这些地区今后可能是城市化发展人口集聚的新的焦点地区。在这些周边小城市或者卫星城工作,对于年轻人而言,攻可以进,退可以守,是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实现事业梦想的地方。
这也就揭示了为什么在中国目前的三四线城市出现大量鬼城现象,而一线城市地王频现、房价攀升。有人说,中国正在经历全球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活动:美国最大城市人口占整个城市人口8%,印度为6%,中国上海不到3%,故上海房价高企更多反映了对未来人口集聚化的预期。
因此,今后城市化将可能有两个趋势:一个是在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出现大量卫星城,比如北京上海周边的区县,城市核心区人口可能还将向这些卫星城迁徙,而省级大城市将仍然吸收大量人口,他们可能慢慢代替一线城市的作用,发挥十多年来一线城市的功能。另一个趋势是由于历史、文化、地域经济而形成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将可能是未来农村人口的集聚区,比如目前的地级市。与此同时,随着人口增长的放缓甚至下降,已经农业向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未来大部分的县级市和小城镇,如果没有产业支持,将可能出现败落景象,这点在某些地区已经出现。我回家发现,家乡地级市很繁荣,人口快速增加,政府对地级市的投入也大,最近几年公共基础设施进展很快,但是县级市和县城十多年来没有大的发展,还是老样子,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产业支持。
所以未来城市化的路子,还是要顺应市场化的大势,政府万万不可先入为主,而是要因势利导,按照人口的自然布局,调整产业政策、户籍政策和房地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