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方债风险控制需要决断

(2013-09-13 00:17:48)

 地方政府 债务  风险  逻辑

 

    中国庞大的地方债问题早在2010年中期就被监管层发现,2011年开始了大规模的治理,但是惜乎高层缺少战略上纵深和全局的眼光,更缺少壮士断腕的决心,至今已经三年过去了,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不仅没有被控制而且越来越恶化。

政府在地方债务问题上其权威信用被市场绑架,而市场正是抓住了这个弱点,不断利用地方债务捞钱。比如城投债,这个债券基本成为了最近几年市场相关方发财的源泉,他们笃定了地方政府债务必将被中央政府买单,所以大肆投机,更加剧了泡沫的膨胀。

政府信用的缺失一个表现是在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到底是多少的问题上。在2010年,作为金融监管层的央行和银监会在地方政府债务上缺少必要的沟通协调,双方给出的债务余额数据竟然大相径庭,央行大约是15万亿左右,而银监会的数据大约是9万亿以上。   

这还不说,2011年审计署为了彻底摸清地方政府债务,也为了避嫌金融监管高层的非中立性,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一次彻底摸底,得出的数据是10.9万亿。这个数据尽管与银监会的数据近似,但是市场大部分忽略了一个关键点,按照当时审计署的解释,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融资平台公司政府性债务余额仅为49710.68亿元,占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46.38%,这就是说地方融资平台性质的债务余额仅仅是银监会数据的一半而已。而此后市场上则把10万亿作为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很有意思的是,这次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4万多人,以见账、见人、见物,逐笔、逐项审核为原则,对全国所有涉及地方政府性债务的25 590个政府部门和机构、6576家融资平台公司、54 061个其他单位、373 805个项目和1 873 683笔债务进行了审计,但是这次审计的仅仅是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地方债务,而偏偏没有审计乡镇一级的地方债务,恰恰是乡镇一级的地方债务才是政府债务风险最高的地方。

此后市场对审计署的数据表示了多次质疑,审计署领导也出面多次澄清,但是没有打消市场的疑虑。

今年2月,一国际金融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提出,中国各级政府负债可能高达30多万亿元。

对此,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予以否认。董大胜认为,根据国债、外债等数据测算,各级政府的负债应该在15万亿至18万亿元,显然这个看法要么说明2011年那次审计数据有问题,要么地方政府债务在大肆攀升。

今年年初,审计署第二次只选取了36个地区的债务进行审计,结果发现,至去年底,被审计的省市区地方债务总额共计38475.81亿元,比2010年增长12.94%。其中,9个省会城市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达188.95%,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19.57%

其实就在2010年中期开始,金融监管层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治理,其目标是控制风险,逐步化解,至少要让余额逐渐减少,但是实际却是快速的上升。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贷款被转成了商业贷款,曾有一媒体报道截至到2011年有2.84万亿经整改为一般商业贷款。这就是从地方政府债务中剥离了大约3万亿贷款,统计数据的剥离是指一些商业银行按照清理整改的要求,对平台贷款项目增加抵质押、注入资产、追加担保等缓释风险,使其符合一般商业贷款的条件,可退出平台公司管理。这就会让地方融资平台账面余额大大降低。

现在,审计署再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全国性摸查,其中包括了乡镇债务,有人透露大约是16万亿,官方最近的表态是风险总体可控,因此市场猜测大约审计的结果没有预想的那么可怕,因此官方才如此表态。

官方认为风险基本可控的一个逻辑是,中国地方政府不能与欧洲债务危机比,因为欧洲债务危机纯粹是为了消费,而中国的债务危机大多是优质资产,完全可以变现还债。这种逻辑是有问题的,正是因为有实物资产对应,地方政府债务才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假如目前有个地方政府要变现还债,它要拍卖手中的某个大型公共基础设施,比如豪华市政大楼、或者市政广场等,哪个社会资金敢要,要来做什么?政府手中不挣钱的资产,焉能在社会资金手中就能挣钱呢?

   再说了,政府债务资产大多是以房地产或者与房地产相关的资产形态存在,一旦地方政府资产上市拍卖,必将对本就泡沫化严重的房地产市场造成更大压力,这样不仅债务卖不出去,而且还刺破了另一个更大的泡沫,实物资产又有何优势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