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存款保险
外汇储备 注资 小银行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国际通行的基础性的金融制度安排,对于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这项制度已经吆喝了十多年,至今没有出台,央行最近又在推动,但是作为观察这项制度建设过程的笔者,感觉央行在这个事情上很像那个喊狼来了的小孩,当真正要建立这个制度的时候,没人相信了。
这次好像真的狼来了,因为我没见过央行对存款保险制度有如此详尽的叙述,更为关键的是现在全国上下人心思改,利率市场化可谓未来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这项改革这次很可能实质性启动的关键是高层的支持。
近日央行出台的金融稳定报告中对存款保险制度又做了详细论述,报告称,当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实施方案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各方面已形成共识,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将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完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市场化制度保障。
报告解释称,中国银行业尚未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未能形成有效的金融风险约束和市场化的处置机制,国家事实上为存款人提供隐性担保,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市场约束,助长了道德风险。
我们看到最近几年央行在推进存款保险制度上可谓不遗余力,但是存在的障碍一直很难克服,其实障碍不在技术层面的难题,而是观念问题,更深层次则是一个体制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障碍则是大小银行的利益之争。
中国的银行体制是两头大中间小,国有五大银行虽然数量少,但资产规模占绝大多数,而小银行虽然数量庞大,但是资产总量则非常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数量和资产总额都处于中间状态。
因此这样的银行体制,给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造成的障碍是,国有银行具有“大而不能倒”的特点,其又是中央政府绝对控股,国家绝对不会眼看着这样的银行出现倒闭关门风险,因此其信用是建立在国家政府信用的基础上的,因此建立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他们而言都无所谓,因此要让他们上交保费,他们当然是不积极,甚至抵制的,这是前期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最大障碍。
而数量比较庞大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小银行对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应该是积极的,他们大多是地方政府所有,有些农信社虽然名为合作社,但其实早已失去合作社的性质,许多都是由地方政府控制,有些是民营企业参股。城市商业银行也大多有当地政府国资控股,有些也由民营企业参股,他们处在经济最前沿,农信社担负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而城市商业银行最近几年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进步有目共睹,尽管他们承担过多的政府项目,而且这些项目正是其风险所在。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们的资产风险比较大,尤其需要存款保险制度作为其发展的进一步信用支撑。
然而,尽管最近几年随着宏观经济的上升,以及货币政策刺激,他们中大多数几年盈利可观,小银行职工收入待遇提高,也造成了事实上在当地的收入不公平,但是下一步随着经济进一步下滑,小银行的风险将很可能最早暴露,也将暴露最多,这将对他们的经营形成巨大的考验,一笔庞大的保险费用对他们而言是很难承受的,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将对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形成巨大障碍,还有可能使存款保险制度再次夭折。
再加上小银行信用风险较高,利率市场化后,他们对于存款的定价又要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负债成本提高。在这样双重的挤压下,他们的竞争力将相对处于劣势,这就更加弱化了其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
在此情况下,存款保险制度就存在难题:国有银行因为有国家信用支撑,上缴一笔保险费让他们感到多余,而小银行又风险高,利润低,保险费也许对他们来讲就是一个难题。
但是小银行是我国目前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基础,是稳定今后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具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点。因此国家应该拿出优惠政策对他们进行一定的保护。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笔者想到了外汇储备。
当年就是政府用外汇储备注资国有银行,而使得濒临死亡的国有商业银行起死回生,改善了其资产负债表,引进战略投资者,然后公开发行上市。外汇储备为何不可以如法炮制用来注资小银行,作为为他们上缴存款保险费的基金,这样既可以解决外汇储备过多问题,也解决了存款保险制度的一个难题。现在是否可以探讨,用外汇储备资产作为小银行(包括为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农村金融互助组织)上交存款保险费,这样就可以解决小银行在接下来经济下行期的资金紧张问题。
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他们已经接受过国家外汇储备,也没有小银行的公益性功能,因此在上缴保费方面应该与小银行一视同仁,这样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将比较简单易行,在存款保险制度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再根据金融发展情况进一步调试。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而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只有政府做出牺牲,才能可能换来利率市场化顺利推进的制度果实。
至于如何在账面上处理这部分外汇储备,则完全可以参照主子四大行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