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所高调宣称期货市场开放计划非同寻常,其实当天在北京的一个大豆论坛上,大连商品交易所相关人士也表明了他们正在研究加快期货市场的开放步伐。笔者由此判断,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目前应该已经进入监管层的议事日程。
期货市场加快开放的步伐,我们应该为之鼓掌。
从期货市场自身讲,这几年的严格的规范和风险控制,期货市场正在走向成熟,最近几年新推出的品种层出不穷,基本开展的都比较平稳,有些品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比如铜、豆粕等,虽然在期货品种审批,期货公司与交易所的分成等方面,目前还存在很多弊端。
尤其是,最近期货市场在对外开放方面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2006年3月,中国证监会先后批准了中国国际期货、永安期货、广发期货、南华期货、金瑞期货和格林期货等六家公司在香港设立期货公司,现在看来,这些香港子公司的综合能力不输于香港当地的期货公司。这些子公司为国内期货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前哨和探路的作用,也积累了国际化的经验。前期也有多家合资期货公司设立,2005年荷兰银行收购银河期货股份,此后国内陆续共出现了3家合资期货公司,中信新际的外资股东为全球最大的独立期货经纪商新际集团,2007年9月摩根大通加入中山期货公司变身为摩根大通期货公司。
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第二的经济体,其在大宗商品上的定价权话语分量远远不够,最近几年铜、豆粕、铁矿石、大豆、棉花等品种剧烈震荡,我国企业在震荡的市场上屡屡受挫,成为国际资本大佬狩猎的对象,我们虽然是大宗商品的大卖家和大买家,但是我国期货市场规模小,开放程度不够,参与者不广泛,期货公司实力弱小,不能对大宗商品的定价产生足够影响。
大宗商品市场上,作为一个最大的原材料需求国,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大宗商品的主角之一,无论是在农产品市场还是工业原材料市场上,都是如此,现货企业出去开矿了、或者采购了,或者大宗商品出口了,但是他们没有风险管理者保驾护航。有人统计,仅仅在LME市场上40%的参与者都是中国客户,尤其是一些大型央企,但是他们缺少为其进行风险控制的期货公司,风险事件屡屡发生。再加上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企业走出去成本更高。
大宗商品市场要发展壮大,其实最基础的因素还是期货经纪公司的壮大,中国最近几年走的是交易所杀鸡取卵的方式,期货公司被交易所的高额收费吃干榨净,这是必须要改变的,去年有所改观,但这方面的根本措施还是要市场化,交易所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秩序,才能打破品种垄断局面,最终让收费进入供需平衡状态。比如打开大门国外交易所走进来,香港商交所成功收购LME,其就可以在内地设立交割库,并发展内地投资套保客户,这无疑造成交易所之间的竞争,其结果不仅仅是收费的降低,也是服务的优化。
而期货经纪公司的发展最关键的是期货公司作为金融服务商的成长,核心是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就是要使期货从业人员具有国际化专业化的素质,这则必须在国际化开放化的环境下才能成长。比如华尔街巨头如高盛、大摩、巴克莱等等商品交易巨头的交易、管理和研发实力,这些综合性的经营是未来金融企业包括中国大宗商品交易商必然要走的路,这也意味着中国期货市场再画地为牢,裹步不前,瞻前顾后,其实是在犯时代错误。
当然,横亘在资本市场开放面前最大的拦路虎,是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在这方面的阻力,显然要比资本市场开放还要大。
尽管有许多杞人忧天者还在絮叨资本账户开放,实现人民币自由可兑换目前不是好时机,有很大的风险,但是资本市场的开放却时不我待,这不仅仅是我国资本市场自身发展的必要要求,也是在目前情势下,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