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压力致12月贷款超预期下跌
(2013-01-11 15:31:32)
标签:
杂谈 |
去年12月份银行业新增贷款规模为4543亿元,显著落后于市场预期的5200亿元左右,并且创下了近三年来的最低水平。
有人认为这个数据有些异常,各种解释都有,一种是企业需求低迷,一种是央行额度管理比较紧,还有贷存比指标对银行的信贷行为有约束,还有金融托媒,债券发行高等。
其实以上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一个是大家忽略的,那就是不良资产增长的压力。有媒体报道说,有一位城市商业银行的高管透露,最近得到董事会要求,少做贷款,多做市场投资,因为贷款的价格和风险不能匹配,做债券的收益现在也不差。他还说,投行已经被该行制定为未来的战略性业务。
而银监会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推广不遗余力,这却是今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高发区。
从2010年开始浙江等地民营企业经营开始陷入困难,去年这个地区的不良贷款是全国最高的,有个银行不良贷款增长的90%来自于浙江的民营中小企业,尤其以温州和宁波为中心。今年在上海一带还有一个企业群落就是钢贸行业,这些企业大部分是福建人,其信贷规模大概在1700亿~2000亿元,他们都是联保互保,一旦出了问题,一大片企业全倒下。
在经济下行时期,这个城市商业银行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尤其是去年建设银行发生中江集团20亿贷款坏账之后,多名高层被停职,各银行的贷款行为已经在发生变化。
最近几年,给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委托贷款、理财产品和信托贷款都没有出现风险事故,即使出现一点点风险的苗头,地方政府为了保住自己的颜面,都是集中自己的资源去兑付,这就是所谓的刚性兑付。这种政府兜底的方式严重扭曲了金融市场的风险结构,政府用自己的信用和资源将风险无限后移,一旦哪天政府耗尽自己的资源,这些风险将以前所未有的破坏力总爆发。
一位国有大行人士笑谈,以前我们做贷款还要看报表,现在只要看是否有政府的影子就够了,即使是村级政府都有上级政府救他,这种用政府信用背书的刚性兑付,大家都明白撑不了多久。
比如今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和城投债几乎没有还的,都在展期,而且规模还在不断放大。这些贷款这两年当然不会出问题,但是两年过去就很难说了。
对于今年三季度银行不良贷款的数据,社会上对其真实性有怀疑。其实,从静态来看,这些数据应该是真的;但是从动态来看,银行不良贷款的分类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主观性,有很大的调节空间,比如有些银行逾期贷款大量增加,但是这些逾期贷款可以再通过延期,转到明年的新增贷款里,这样就掩盖了大量不良贷款。
如果此轮宏观经济能够企稳,这样的上升趋势可能就会暂停;如果不能企稳,将可能继续上行。另外,银行不良贷款对宏观经济景气情况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一般是一年左右,所以目前还不是不良率上涨的最高高峰,不良率的最高峰应该在2013年上半年。
需要贷款的企业难以满足银银行的条件,满足银行贷款条件的企业又不需要贷款,这就是银行贷款面临的形势。正是考虑到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使得银行给企业贷款时裹足不前,这是12月新增信贷超预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