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忽视存量改革埋下债务隐患

(2013-01-10 16:46:54)
标签:

杂谈

       国务院决定从今年11日起按照10%的标准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这已经是连续第9年上调企业养老金。

  这自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奉献一生,并在困难时期退休的老职工,他们没有享受到这一轮国有企业兴旺蓬勃时期的福利,其退休待遇标准还是当年国企困难时期的标准,心理巨大的不平衡感是必然的。

  但是如此只做增量,不在存量上稍有变革的改革,虽然短期赢得了民心,但长期的趋势总是让人很担心,这样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剧了未来中国财政的收支矛盾,埋下了极大的债务风险隐患。我们要问的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标准是多少?是否在不改变目前养老制度的情况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就这样由国务院专门开会一直这样提高下去?

  我们看到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转轨时间不长,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存在巨大的制度漏洞和弊端,而改革的切入点总是从增量入手,比如最近几年下大力气解决的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全覆盖等,这些措施对于构建一个完整全面的现代社会保障网络具有重大意义,并有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但是这类改革的一个特点也类似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那就是总是消耗财政收入,而不是就眼前的不合理制度进行改革,从而在不增加社会负担的情况下,实现制度的合理化和公平化。

  其实,政府不断调高企业职工养老金的问题真正温室养老金双规制

所谓的养老金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国家和企业大包大揽的养老保险制度,1992年中国养老保险改革时规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个人不缴纳或很少缴纳社会保险;而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

1992年规定实施后,当初微小的养老金差距在不同的轨道上越滑越远,到如今,两种制度下的养老金形成了巨大的鸿沟,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职务、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因退休时的单位性质不同,退休金也不同,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比企业的养老金高两三倍。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运行,它所造成的社会不公以及对社会就业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动的严重影响逐渐显现,这些年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报考公务员,与公务员享有的这种社保特权也有密切关系。

对于以上由制度引起的显著的不公平不公正,由于社会舆论纷纷,企业退休职工生活显著困难,在社会舆论压力下,政府采取的方式不是将限高拉低,而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不断攀升的同时,对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不断拉高。

  但是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然而7次连调的总和尚不足机关事业单位一次调整的幅度,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的差距反而越拉越大。

而与此同时,庞大的机关事业单位在多年的社保改革中竟然没有丝毫改动,目前的人员还在享受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政策,自己不用交养老险,但是却享受着远远高出于交了养老险的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这项制度不仅加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局面,而且也加剧了中国养老保险的空账。尽管有相关领导多次表态要解决双轨制问题,但是每每成了空头支票。

这种改革是一种在外界压力下被动反应性改革,没有对不合理制度根据市场化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的总体方向进行总体设计,这样的改革在经济持续上升的背景下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也有助于政府赢得社会各方赞誉,也是最为经济阻力最小的改革方式。

  但是这种改革模式留下的隐患就是收不抵支而导致的债务风险。我国养老金总体上仍在花明天的钱养今天的老。中国社科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近一半省区养老金收不抵支,全国养老金个人账面亏空高达2万亿元,这意味着每个人都为老龄人口背上了1500元的债务。

      社科院报告还显示,养老保险收支缺口的负结余金额在2002年为405亿元,到2011年上升为767亿元。1998年到2011年养老保险制度的补贴逐年增加,到2010年已经累计超过1万亿元,到2011年则达到12671.9亿元。

      不仅仅是养老保险支出缺口增加和养老保险制度补贴的增加,养老保险的主要来源——财政收入将进入下降通道,这源于由于资源环境的约束和人口老龄化等,中国宏观经济的增速正在进入一个下降拐点,而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在进入高潮,养老保险的收不抵支所带来的巨大的债务风险可谓指日可待。

      其实,债务风险的殷鉴不远,美国和欧洲的此轮金融危机也不过是债务危机,美国人是给买不起房的人借钱买房,欧洲人则建立了自身难以担负的社会保险制度,而中国目前则是让不合理的制度继续存在,并继续加大收支缺口,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政府啃好啃的骨头,而对真正的问题无动于衷、置若罔闻。

      这种短视行为最终导致的是,债务危机以爆发式的方式破坏已经取得的经济社会建设成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