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央行观察(五)央行为何总出重手

(2012-07-11 18:09:19)
标签:

杂谈

 

 

    近几年央行总是出重手。

    2008年年末金融风暴以前,当时通货膨胀飞涨,CPI一度达到8%以上,央行连续在几个月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不过当时市场跟疯了一样,央行越紧缩,市场越飙涨,直到金融危机爆发,高层宏观调控的调子已经彻底转变,这时候央行还没有反应过来。

那次宏观调控紧缩向宽松转变,央行反应比较迟钝,显得比较被动。因此从20089月开始,两月之内,央行5次降息,货币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宽松2009年信贷投放史无前例,M2也是创历史新高。

这次货币信贷的大投放和M2的大扩张成了央行的一块心病,按照渣打银行的测算,在过去的五年,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资产增长了119%,并于2011年末达到4.5万亿美元。而美联储、欧洲央行在2011年末资产规模分别为3万亿美元和3.5万亿美元

中国的广义货币(M2)在过去五年中也增长了146%2011年末余额已达到85.2万亿元。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国新增M2的规模全球占比达52%

信奉货币学说的人都知道,通胀是由于货币投放太多,投放出去的货币无处可去,进入交易中,就形成了通货膨胀。这在2010年的房地产市场以及气候的收藏艺术品市场就经过了检验,尤其是过多的货币进入一些特殊商品市场比如绿豆、大蒜、姜、中药材等等也刮起了不小的风浪,同时伴随着新一轮的通货膨胀,2011年整个宏观调控的主题就是对付通货膨胀的。

在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下,央行的重手又开始了,这次基本都是每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每两月加息一次的节奏,直到2011年年末到2012年年初,此轮通货膨胀才有所收敛.

从近几年的货币调控我们看到,央行就像刚刚学会开车的新手,由于手生,油门和刹车掌握很不熟练,要么油门轰得大猛,要么杀车踩得太急。尽管前两年也听到过宏观调控点刹的概念,但其实这种调控需要相对比较高的技术,显然央行在最近几年的宏观调控没有出现过。

按照理想的宏观调控理论,政府的调控之手不能过于频繁的进行操作,更不能力度过猛,其作用应该是熨平宏观经济的波幅,防止引起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以免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在机理造成伤害。

最近几年宏观调控中出现的对实体经济造成的伤害就非常明显。比如伴随四万亿刺激计划,天量信贷投放后,地方政府成立的投融资平台,采用各种信用方式为地方基础建设等融资,这种现金流汇报极不稳定的贷款,是不良资产滋生的温床,风险极大。尽管这也反映了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的痼疾,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但是信贷货币的宽松是基础。要不是如此宽松的货币信贷,何来那么多地方融资平台呢?

2010年下半年开始货币紧缩,尽管抑制了通货膨胀,但是对实体经济造成的伤害也同样很明显,前期在货币宽松中从民间高利贷融资的民营企业成了最大的受伤者,他们在货币宽松时期盲目乐观,或者扩大投资,或者投资房地产或者其他资产,到了货币紧缩时期,资产不能变现,银行逼债,民间高利贷利率飙升,为了挽救资金链,只能从民间借贷市场上高息融资,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企业盈利能力已经不能覆盖民间借贷的利率,最终只能选择跑路。

不过我们也应该能够看到,央行货币政策这种惯于出重手的现象,也并非仅仅由央行负责,各种因素掣肘,央行很难做到预调微调,因为货币政策生效具有滞后性,比如,当央行预测到未来将可能出现通货紧缩时,如果早早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承受较大的社会压力,因为人们的感受还是物价比较高,这是央行目前遇到的最大的麻烦。

央行这几年货币调控显得笨拙的一个最大因素是人民币汇率,为了保护出口产业,央行不得不压低人民币汇率,使它慢慢升值,为了维持这个缓慢升值的步伐,央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考验,每次货币政策出台都是捉襟见肘,很难兼顾多方利益。

比如在出台货币紧缩措施不得不考虑美联储的政策,如果利率涨幅过高,与美联储利差过大,可能导致热钱流入境内,冲淡调控效果;如果宽松过度,利率过低,也可能导致资金大规模撤出,对宏观经济形成冲击。

如何才能使得央行的货币调控更加平滑,能够达到“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境界,央行的独立性问题其实还是需要加强的,政府总是需要政绩的,没有一个货币的“缰绳”,政府的投资冲动很难抑制,就难免经济的大起大落的穷折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