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蒋丰
蒋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4,695
  • 关注人气:318,2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资治通鉴》最后一个故事意蕴深长

(2009-10-24 23:18:40)
标签:

历史

《资治通鉴》

契丹

司马光

冀州

杂谈

分类: 尺斋日钞录

【2009年10月23日】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一版)的最后一卷是294卷。

《资治通鉴》所写的最后一年是959年。为什么不能够凑一个整数,写到960年呢?当然,那个时候中国不是公历纪年,司马光还不知道会有什么960年呢。但是,司马光也不能再写了,因为接下来的一年,即公元960年就是大宋王朝“陈桥兵变”的开国之年了。司马光摸摸脖子也能够知道,那已经不是他可以随便议论的年代了。

《资治通鉴》所写的最后一个故事仅仅用了72个字,这是一个丧失诚信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打破“潜规则”的故事。

《资治通鉴》最后一个故事意蕴深长

原文是这样的——契丹主遣其舅使于唐,泰州团练使荆罕儒募客使杀之。唐人夜宴契丹使者于清风驿,酒酣,起更衣,久不返,视之,失其首矣。自是契丹与唐绝。罕儒,冀州人也。

看来契丹主是真诚有意要与邻国的唐和好的,所以才会派遣他的舅舅作为使节出使到后唐。如果没有这种诚意,或者说诚意不足的话,契丹王大可不必派遣他的亲属乃至于长辈作为外交使节出访的,只要派一个大臣就可以了。

泰州团练使荆罕儒为什么要杀契丹王的舅舅呢?原因《资治通鉴》里面没有写。是因为一种“爱国情怀”吗?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只要有这种“大义”,就不必讲究什么“诚信”道德了,也不必遵守什么“自古不杀使者”的“潜规则”了。

“夜宴”、“酒酣”、“更衣”,都很有意思,都可以去尽情回味、想象。“夜宴”,很有气氛;“酒酣”,很有场面;“更衣”,后面要有节目了,而且是“久不返”,最后的结果却是脑袋搬家。

契丹为此和唐“绝”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契丹政府外交部奉命发表声明,自即日起决定和后唐国政府“断绝两国的外交关系”。好在这个时候的后“唐”已不是那个曾在亚洲乃至世界上都赫赫有声望的、那个出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大唐”了。此“唐”非彼“唐”啊!

故事的最后一句话强调荆罕儒是“冀州人”,为什么?是想说“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吗?还是给荆罕儒的“火爆”脾气做一个解释性的说明?还是说这个地方武装的头目——“团练使”是一个“民族英雄”?还是让人去联想那个“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刺客荆轲?那是国际恐怖主义者的先驱啊!

这样看来,《资治通鉴》写的最后一个故事还是一个牵扯到两国之间外交的故事,或者叫“涉外故事”。

司马光以此作为《资治通鉴》的“收官故事”,是否有特别的用意呢?不知道,也难以揣摩。但是,能够知道的,就是北宋和南宋这个一家人被拦腰斩断的两个王朝都是亡于“外”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