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元璋賜“世券”罩不住战友后代

(2009-10-25 07:52:02)
标签:

《明史》

战友

后代

吴良

江阴

杂谈

分类: 尺斋日钞录

【2009年10月24日】

朱元璋賜“世券”罩不住战友后代

《明史·列传第十八》第一百三十卷是合卷,领衔的人物叫吴良,老家在安徽定远,今天蚌埠市的北邻。

其实,吴良原来的名字并不叫“吴良”,而是叫“吴国兴”。这个“良”字,是明太祖老朱“赐”给他的。一个人,能够得到皇帝的“赐名”,应该是进入圈子里面的人物了。

“从太祖起濠梁”。《明史》的这句话是关键。原来,他是与朱元璋一起揭竿而起颠覆政府的。因为有这种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患难经历,朱元璋固然会高看他一眼。

《明史》上还说吴良和他的弟弟吴桢“俱以勇略闻”,哥俩都是好汉。哥哥的本事是水性好,“能没水侦探”,弟弟的本事是“每易服为间谍”,换件衣服就可以打入敌人内部,做情报工作的。显然,两个人都是在“软实力”上下的功夫。

《明史》上列举了吴良一系列战功,说朱元璋曾夸奖吴良“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让宋濂等御用笔杆子写诗文歌颂他;在到江阴犒劳军队时,朱元璋更是当着全军将士的面前把吴良比喻为“今天的吴起”,把他与战国时代的著名大将吴起并列起来。到了洪武三年,吴良被封为“江阴侯,食禄两千五百石”,朱元璋还给了他一个“世券”,也就是可以保证自身和子孙后代平安的“护身符”,或者干脆实说就是“免死牌”。

我想,吴良回家后肯定会沾沾自喜地把这张“世券”拿给老婆看,糊涂的老婆会说:“老公,你真有本事,这下咱们家的子孙后代都有保障了”,聪明的老婆会说:“那玩意就是一张纸,说有用就有用,说没用就没用。不信走着瞧。”

先不说结果。

我说开国元勋吴良的确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品性好,“仁恕俭约”;品德好,“声色货利无所好”。这种人,是至今躲在加拿大的“远航”主角赖昌兴最怕的。赖昌兴说:“不怕高官有嗜好,最怕高官无嗜好。”吴良夜晚在城楼值班的时候,都是“枕戈达旦”;平常“训将练兵”的时候,不搞花架子,主张“平时多流一滴汗,战时少流一滴血”,要求进入临战状态,“常如寇至”。即使在建国以后,他也没有摆老资格,而是多次出征,屡立战功。后来,他的女儿嫁给朱元璋的儿子齐王,这对昔日的战友成为了“亲家翁”。

洪武十四年,吴良死在青州。当时,他正在这里帮助朱元璋的女婿建齐王府。死的时候,只有58岁。不错,朱元璋看在“战友+亲家”的份上,又给他升了一格,追封他为“江国公”。看起来,老朱也算是重情义的了。

并非如此。再看看那张“世券”,果然没有能够保住吴家后代平安无事。又是一个14年过去了,也就是在洪武二十八年,继承了吴良“江阴侯”位子的儿子吴高“有罪调广西”。究竟是什么罪呀?《明史》上没有写。我在想,他的“罪”大概就是他是开国元勋的儿子!老朱可以照顾老战友,但并不一定要照顾老战友的儿子。何况,这时距离老皇帝朱元璋之死,还只剩下3年。

到了后来,吴高更惨。在建文帝的时候,他先是被调动工作,戍守辽东,后来受到怀疑,被“削爵徙广西”;在明成祖时,他被调回镇守大同,可是,不知哪根筋搭错了,皇帝北征班师时,他推说有病而不上朝,于是被“废为庶人,夺券”,也就是说那张护身的“世券”被收回了;在明仁宗时,皇帝不知在什么文件上看到他的名字,立即说:“吴高往年多行无礼,其谪戍海南”。实际上,这个时候,吴高早已经无声无息地死了多年。于是,这个有着肥胖病的皇帝显得无奈地说,那就让他们全家都从京城里迁徙出去吧。这样,一条漫漫的黄土路上,出现了一家哭哭啼啼相互搀扶而行的老小。

到了明宣宗时,吴高的儿子吴升给中央写信,希望给父亲恢复名誉,自己也“乞求”继承侯位。最后,从紫禁城里得到的回答是两个冷冷冰冰的字:“不许”。

这个时候,应该鄙视的不是皇帝,而是吴家的这个第三代,因为他没有“政治头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