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蒋丰
蒋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4,695
  • 关注人气:318,2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雪芹爷爷写日本灯词拍康熙马屁

(2009-10-24 21:27:07)
标签:

日本灯词

萨摩

康熙皇帝

曹寅

文化

红楼梦

分类: 尺斋日钞录

【2009年10月22日】

曹寅是不是曹雪芹的爷爷,在中国红学界是有不同说法的。但是,我还是沿袭主流的观点,把曹寅看作是曹雪芹的祖父。

当然,曹寅的生活与曹雪芹的生活相比,真可谓天壤之别。“富不过三代”,在曹家是应验了。记得读《红楼梦》的时候,特别是读到第三回宝玉首次出场时的那段描写,其中写道他“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我就感到过不理解。因为曹雪芹没有去过日本,家境也衰落下来,怎么会知道这种Made in Japan的“倭缎”呢?但是,我也因此记住了《红楼梦》里面有日货这件事情。

曹雪芹爷爷写日本灯词拍康熙马屁

近日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的《古史文存(明清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其中有一篇冯佐哲先生写的《曹寅与日本》,我才得知曹寅当年与日本是有过间接接触的。这样,曹雪芹知道一点日货的来源也就明白了。

让我更感兴趣的是,据冯先生介绍,担任清朝江宁织造20多年的曹寅,因为坐镇南京,还兼有采访外事、探听情报及专折密奏之责。也就是说,他这个官商还兼着收集情报的特务工作。

当时,康熙皇帝非常重视日本的情况,非常担心日本与明朝的遗臣、遗民建立联系,携手做出危害大清统治的事情。例如,公元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日本元禄十三年)冬十一月时,康熙帝“因闻动静”,就下旨命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和杭州织造敖福合共同商议选派人员前往日本调查。到1701年春三月,他们选定杭州织造乌林达莫尔森,六月二十八日改扮成商人离开上海,前往长崎“探视”。他在日本逗留了3个多月,回来后经他向康熙皇帝汇报,才得知所谓传闻“大抵假捏虚词,极言其懦弱恭顺,嗣后遂不以介意,而开往大洋之举继此而起”。需要点明的是,曹寅在这次派乌林达莫尔森赴日“探视”的活动中,发挥了三人小组的重要选拔与考核作用。还有,由于江宁织造的特殊地位,曹寅也有机会接触到外国人。但是,由于日本当时的德川幕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所以曹寅可能没有机会直接与日本人接触。不过他肯定与前往日本贩丝购铜的商人有来往。此外,他还可能在南京等地接触过日本的漂流民。因为当时的日本漂流民被搭救上岸后,要被送到无锡、苏州、南京和杭州等地,然后转到乍浦,搭中国商船回国。沿途地方官是要接见他们并探问情况的。

最为有意思的是曹寅写过《日本灯词》。他一生创作过多种杂剧,如《北红沸记》、《续琵琶记》、《虎口余生》和《太平乐事》等等,《日本灯词》是《太平乐事》中的第八出。《太平乐事》以元宵佳节为背景,从各个角度和不同侧面反映清代京师各阶层人们在欢度灯节时的喜悦心情以及载歌载舞庆贺佳节的各种方式。曹寅想以此讴歌“康熙盛世”,换取皇上的青睐。为此,曹寅特别在《日本灯词》一出中,借“日本国王”之口来歌颂康熙皇帝:“红云春暖萨摩州,木琢扶桑作枕头。……自家日本国王是也,俺国都称筑紫,形类琵琶,读洙泗诗书,崇乾竺之法教,向自前明负固,颇肆猖狂。今者中华圣人御极,海不扬波,通商薄赋,黎庶沾恩。俺们外国,无以答报,惟有礼佛拜天,顶祝无疆圣寿。”这种用虚拟的日本国王之口颂大清皇帝之德的做法,可以说得上是出口转内销的“马屁法”,堪称一绝。

此外,曹寅的《日本灯词》是用“寄语”的方式写的,也就是用汉字注日本发音的方法写成的。这在中国戏曲史上是一个创举。

不过,我们还应该看一看曹寅在《日本灯词》的题记中说的创作该剧的方法和依据。他说,“此曲调寄中吕依吴昌龄《北西游灭火词》而作。倭语出《万里海防》及《日本图纂》、《四译馆译语》填合而成。洋舶人云:‘倭国惟妓女始有彩衣,所唱与粤东采茶歌音调相近,亦涛洧之属地也。灯则以布机、春盒之类为戏。男以蜡燃须,剃顶发;女黑齿着屐。衣食皆仰于官。对马岛接壤高丽,其都会萨摩州也。”从这段文字就可以看出曹寅对日本的了解是很肤浅的,也是很不全面的,甚至还有错误。如他把九州的萨摩(即今鹿儿岛一带)藩主当成日本国王,把萨摩州当成了日本国都。这说明他当时不知道设在江户(今东京)的德川幕府与萨摩藩的宗主关系,也不知道日本存在着天皇。

从《日本灯词》内容及用语来看,曹寅显然是想以表演日本歌舞的形式,并用日本语言来表达其主题,所以从“日本国王”的自我介绍开始,接着便是日本民间歌舞陆续登场,加上和式装束,确实与中国传统戏剧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至于该剧所载的日本风俗,在今天看来不少也是似是而非的。好在曹寅写这出戏的目的.并不是真想介绍日本的情况,他只不过是想用一种当时为人鲜知的新形式吸引观众,从而达到其为康熙皇帝拍马屁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