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儿川二题之创烧年代
(2022-06-17 09:00:33)分类: 饮食文化 |
片儿川二题之创烧年代
关于片儿川,有两点蛮有意思:一是这碗面的创烧年代,二是这碗面的名称。
片儿川的历史有100多年吗
前不久,央视一档节目介绍杭州的人文和风味,嘉宾介绍片儿川是一碗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面。片儿川确实是一碗有年头的老面,但是到底有多老?嘉宾没有确说。
大约十年前有人说过一个确数,片儿川有140年的历史。往前推150年,片儿川创烧于清朝同治年间,正是奎元馆的创办年代。这个说法对吗?我们不妨粗略捋一下奎元馆的历史。
据说,奎元馆最初是一位安徽人开办的面馆,时间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 ),地址在杭州鼓楼边上的望仙桥堍。不过因为没有记载,创办人姓甚名谁无从得知,估计那时候奎元馆不具规模,也不在名店之属。后来此店易主,盘给了宁波人李山林,1911年迁至今杭州中山中路三元坊路口。1926年,李山林因为另开新店,又将其盘给了伙计章顺宝,八年后,章顺宝年事渐高,将店务交给女婿陈秀桃经营,直至解放后公私合营。80余年间,奎元馆四易其主,但是专做面业的的经营方向始终未曾改变。
现在我们可以讨论片儿川创烧于清朝同治年间的说法对不对了。请注意,这碗面的名称叫片儿川,“片”指的是肉片和笋片,“儿”没有具体意思,只是杭州话中沿自南宋官话的所谓儿化音,片儿川显然是典型的杭州话。这样的名称若出自那位不知姓名的初创老板之口,于理不符。事实上,这位安徽人当年开的是一家徽式面馆。由此可以确定,片儿川不是创烧于清朝同治年间。
徽式面馆没有出品片儿川,初创老板给奎元馆留下的最大遗产是一则传说。一天,一名外地来杭州赶考的穷秀才走进店里,要了一碗清汤面,老板怜其寒辛,特意在碗底放了三只囫囵蛋,既为增其营养,也寓意科场顺利,连中三元。过后老板便忘了此事。又一日,店里来了一位年轻人,衣冠楚楚,意气风发,落座后点的却是一碗清汤面,老板正在疑惑,年轻人朗声说道:“底下放三只囫囵蛋。”老板这才想起,连声道贺,并请年轻人留下墨宝。年轻人略加沉思,题以“魁元馆”相赠。这是嵌刻在奎元馆大堂壁间的传说。后因接任者嫌“魁”字有“鬼”旁,改“魁”为“奎”,奎元馆店名由此而来。虽为传说,实是一则佳话。
片儿川到底是谁创烧的
那么,片儿川创烧于宁波人李山林接手时的民国早年吗?也不是,答案还是在片儿川的名称中。
宁波的确出产雪菜,并且品质很好。宁波也处处有竹,宁波人和杭州人都喜欢用雪菜和竹笋、猪肉等搭配烹饪。宁波人也用雪菜、笋片、肉片一起做浇头烩面,如果用冬笋,那就叫雪菜冬笋肉片面,如果用春笋,就叫雪菜春笋肉片面,或者取个更好听更含蓄的名,但一定不会叫片儿川,为什么?
因为那个“儿”字藏着杭州人的DNA,儿化音是杭州人口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片儿川一定是杭州人创烧,其名称当然出自杭州人。看似一碗平常的面,浓缩了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而李山林对奎元馆的贡献,是他接手奎元馆之后,“引入了家乡风味,用水产品做面的浇头,味道鲜美可口,深得讲究口味的杭州人的喜爱,面的风味也由徽式逐渐转向了宁式”。
剩下来就是章顺宝和陈秀桃这对翁婿,章顺宝和陈秀桃都是杭州人,片儿川的创烧一定出自他们二位中的一位。章顺宝是李山林的大伙计,从李山林手中接手后,很自然地延续了宁式大面的经营特色,劳心操持,苦心经营,八年时间使奎元馆有了相当可观的收益。不过听老人们说,那个时候杭州还没有听说片儿川。“那个时候”指20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
1934年,陈秀桃接手奎元馆,奎元馆的大变化开始了。今天奎元馆的面谱里还插印了两幅民国招贴广告,均出自陈秀桃接手之后。其中一幅说奎元馆经营“宁式大面”,另一幅则谓“各色大面”,“宁式”与“各色”涵盖面显然不同。两幅广告都没有标示年份,地址均为“中山中路505号”,但备注不尽相同,一幅用括号注明“旧官巷口”,另一幅则在“奎元馆”三字下面署了“官巷口寿安路”,并将二者加了长方框。这个细节有意思,为什么要强调?
中山路即南宋时的御街。历经元明清三朝,这条路数度更名。民国时这条路的中、南段称江墅路。1945年抗战胜利,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这条路改名中山路,全路分三段,中山南路、中山中路、中山北路。显然,两则广告都是中山路命名之后所做,确切地说,应该是命名当时所做。因为当时杭州市民并没有中山路概念,强调“旧官巷口”“官巷口寿安路”是为了提醒市民,虽然江墅路更名中山路了,奎元馆地址未变,还在老地方。
那么两则广告孰先孰后?当然是“宁式大面”在前“各式大面”在后。而“各式大面”广告主打的是“虾爆鳝”,称其为“杭州著名的虾爆鳝”。其实虾爆鳝与片儿川是同期创烧,都是陈秀桃接受奎元馆之后的看家面款。之所以主打虾爆鳝,是因为这款面的消费人群多为富人阶层,利润更丰。既然著名,当然不是广告当年创烧。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片儿川的创烧应该在上世纪30年代初、中期至40年代初,距今约有八九十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