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Q特地把金学伟最新文章《A股牛市的动力与契机》(http://finance.stockstar.com/MS2012102000001048.shtml)打印下来,拿来与我共同学习和讨论。
金学伟大师将当前的股市与2005年998点时进行对比,认为这是“寻找股市上升动力的最好方法”,从而判定未来两年多的股市只会:“强则以2000点为依托整理,弱则围绕2000点上下折腾。”
于是,我们对他的几个对比项目逐一进行了学习和讨论。
第一项是:“估值。998点的平均市盈率高于现在,但平均市净率低于现在。这一点可以互相抵消。但在平均股价上,998点为4元,现在是7元。因此,在估值上,目前并不优于998点。”
估值是这样看股价高低来做的吗?早年,1、2元的股票满地都是,倘若这样比较的话,那4元也真是太贵了!倘若你非要这么来估值而投资,那你就等到遍地都是1元股的时候再买吧!就好比,以前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市中心的房价每平米1000元都不到,现在你想买房,就等着房价跌到1000元吧!
第二项是:“供求。从1994年到2005年,A股流通市值的年均复合增幅为22%,而从2005年到现在,年均复合增幅高达53%!由此导致在潜在供求关系上,998点的流通市值占M1的比例为8%;现在是63%,提高7倍以上。在现实供求关系上,998点时股票保证金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超过13%;现在不到6%。无论潜在还是现实供求关系都已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的市场确实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但谁说流通市值年均复合增幅就不能大幅度地增长?股市的市值究竟反映的是什么?它不是复制以前的历史数据,也不是反映当前的数据,而是对未来预期的反映,这就是说,市值与过去和现在都没有直接关系。用历史数据来衡量当前的市值,没有多大意义,更不用说来推测将来了。实在是因为,股市并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益与风险”所决定的。由此可知,历史从来不昭示未来。倘若真的可以按照以前的供求关系的数据来推断的话,那怎么没见金大师根据2005年998点以前的历史数据而告示世人,之后将掀起一轮两年波澜壮阔的天量大牛市呢?事实上,当时连鬼神都不知道会涨到6124点呢!
第三项是:“外部支持。在998点,为支持股改,以向证券公司贷款形式,投入了3000亿元启动资金,相当于流通市值的1/3和保证金存量的3倍。现在虽有各种利好,但都杯水车薪,或远水不解近渴。”
股市走牛的根本是靠这种资金注入政策的吗?其实从根本上讲,股市是实体经济的反映,假如当时没有强劲的实体经济增长,能够走出那波史无前例的大牛市吗?金大师显然又用静态的供求关系的眼光来看未来了。没有“相当于流通市值的1/3和保证金存量的3倍”,股市就不能上行了?哪怕来个慢牛或小牛都不成?再说一遍,股市价值是不受供求关系影响的,它是“预期收益与风险的均衡”的反映。倘若供求关系真的灵验,那么尽管“都杯水车薪”,引发不了大涨或大牛市,但也不至于跌跌不休吧?
第四项是:“催化剂。在998点有股改做催化剂,现在,人们只能找到正面因素,却找不到正面催化剂因素。”
历史尽管会重演,但绝不会简单地重复,股市跌透了就一定会涨,而所有制度性改善与建设都是催化剂。
第五项是:“经济周期。998点时,经过连续4年去库存,上市公司利润进入周期性快速增长轨道。现在,公司利润能够不降就已上上大吉。还有一点是,从信用(社会经济主体包括法人和个人对资金和杠杆的使用程度)周期讲,998点是一个迟到的底。实际的信用紧缩周期在2004年就已见底,而股市却迟至2005年才见底,2006年才正式上升。迟到的涨跌更强劲,因为,迟到意味着蓄势。而目前,信用收缩周期刚刚到来,有机不敢投,能借不敢借,成为主流倾向,大家追求的不再是提高资金运用效率,而是资金的安全。股市既缺乏公司业绩推动,也缺乏风险偏好推动,上涨动力严重不足。就是大环境也与当时有很大差别。因此,A股缺乏上升动力。”
对于这项比较,我们认为金大师说得好像还是很有道理的。但经济周期永远不会千遍一律,“上涨动力严重不足”,并不意味着就如他所言,今后两年多只能“强则以2000点为依托整理,弱则围绕2000点上下折腾”。
还有,“目前,信用收缩周期刚刚到来,有钱不敢投,能借不敢借,成为主流倾向”。若从逆向投资角度来看,这恰恰不是股市潜在的利好时期吗?
通过对上述998点时的五个方面的比较分析,金大师认为“实际上已找到A股下一轮牛市的几个先决条件”,即逐步解决上述一系列的问题(有的也正在解决之中),“化解各种矛盾,为今后的牛市做充分蓄势。”
对于金大师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没错。然而,股市中所有的条件都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所以这几个“先决条件”究竟有多“先决”,可能还真不好说呢。
对于金大师通篇以供求关系为理论基础、以998点的历史数据为依据,从而断定今后两年多股市为“2000点整理或折腾”式走势的结论,我们尚存疑问。其实,只跟踪拜读金大师今年以来的一系列文章,就已发现,以供求关系为原理、以历史数据为依据的分析判断,出错多次。
对于股市乃至所有金融市场,历史从不昭示未来。
相关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a2d.html
《小侃“预期收益与风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90s.html
《市场到底缺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