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常常想,教育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究竟是谁在教育谁?
现在我的答案是,教育是用来培养一个人快乐的生活方式的。这是根本,其他都是枝节。究竟谁在教育谁?教学相长,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比方我成天对田田说:你不快乐,不是因为你得到的少,而是因为你要求的多。那她读论语不好,我生气时,她就教育我了:我说妈妈,你不快乐,不是因为你得到的少,而是因为你要求的多。那时候,我想想她的话,是对的。
那么究竟怎么可以快乐呢?一定要让她明白,快乐不快乐,不是外界给你的,是你自己给自己的。要自己做得了主。我们读论语,读到颜回那一部分,我就说:如果换你,你会快乐吗?田田说:不乐。每天就喝一点水,我就渴死了,吃一点饭,我就饿死了。住那么不漂亮的地方,我就难看死了。我说:所以说,颜回是很聪明的人,人不堪其忧,回呢,不改其乐。同样的情况,人家能快乐,你不能,可见你是个笨人。田田当然不能同意,但她会想这个问题。到了曲肱而枕之的部分,我再问她,她就说:孔子也是很聪明,他和颜回一样。我告诉她,这就是孔颜之乐。
《论语》如果不能教给人一种快乐的生活之道,我绝对不让孩子去天天念。(这也是我为什么对于读仲夏夜之梦,一直心存犹疑的原因。天天念的东西,我觉得除去佛经,论语,大概就是数学公式。一一得1,总是不错的。)学而时习之,就要用在生活中了。
早上起来,做早餐,田田呢,面包上面要涂mayonnaise,要涂ketchup,还要一点点butter,面包烤好,还要夹生菜,夹香肠,有时,还要再涂果酱。我呢,就把白面包在toaster里烤一下,拿出来开吃。
两个人吃饭,不说话,默默地吃,她盯着我,我一边用余光扫着她,一边很享受地吃我的白面包。用不了一分钟,她就问:
“妈妈,你的面包好吃吗?”
“是啊,有一种单纯的麦香,很自然的味道。当然了,没有你的丰富。”
“你看我吃肉,你馋吗?”
“一片在手,胜过百片在炉,我手里的就是最好的。”
我继续吃,她就忍不住了。“妈妈。我羡慕你,我想尝尝你的。”给她一小小片金贵的白面包,她享受得不得了。
“真好吃!”
“比你的好吃吧,你那个叫做五味使人口爽。”
然后,教育开始:“田田,你看,并不是东西多了,你就快乐了。一片白面包,照样可以让人羡慕!话又说回来,如果我吃白面包,想:田田能吃那么好的面包,我多可怜,只有一片白面包。那又怎样?”“那你就哭呗”“对啊,聪明的人永远能笑,要有一颗永远能快乐的心啊。你看颜回。。。”不用说,她肯定背出来了。
其实,这些道理对我也有很大帮助,当我自己面对一些问题时,我也会想起自己教育孩子的话,一片白面包照样可以吃出滋味。我们无法控制外界,可以控制对于外界的感受;无法长长地陪伴孩子一生,但是可以试着给她一颗容易快乐的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