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将来相应的处事方式这个问题,我其实细细思考过很久---在给田田双语教育的时候。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承载,学习一种语言,和语言相对应的文化就会潜移默化地进入。其实人从进入世界的一瞬间,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处于无限到有限,就会形成所谓的“我见”。这是没有办法的。世界如此之大,观点各式各样,必定要做出选择的。有朋友说,别让孩子读《论语》吧,会中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毒。我笑笑,说:不中这样的毒,也会中那样的毒。即使什么都不读,进入社会,这里听一句,那里听一句,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也会形成自己的我见,就一定正确吗?
我觉得教育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宏观理念,一个是微观行为。教育是人生的一部分,而非只是考到名校为止。孔子说:吾十又五而致于学。这个“学”,其实是做人,做一个快乐的人。所以孔子不教学生怎么种菜,怎么种地。不是这个不值得学,而是不是根本。这已经又触及到东西方文化的根上的差异,甚至是东西方哲学根本的分歧。好像是扯远了。但是对于“教育究竟为什么”这个问题不想清楚的话,就会无所适从,充满疑惑。
我母亲前一段给我电话中有一段话让我再次想到这个问题。母亲向来在教育方面非常严格,目标奇高。考试只可以第一,决不能第二。我就这样被要求着一路读过来。5年级全校第3名,被学校表彰,但是上台领奖的时候,心里却是惴惴不安,经过母亲身边,看到她凌厉的目光,一点喜悦都没有。果然回到家里,就被告知,毕业到外地的旅行不能参加,因为只得第3名,如果第二或可相商。那时候,没有什么网络舆论,我是什么都不知,我就以为,我本来就应该得第一的。
初中之后,母亲就不大管我了,因为这个观念已经形成,考试得第一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像我母亲说的,到学校看成绩单,就看前三名就好。实在说,我最差第二,从未考过第三名。这样一路走来,又怎样?还不是工作了,还不是生活中的烦恼一大堆。和初中毕业根本没有考学的伙伴一起聊天,她的快乐不比我少,我的烦恼不必她少。
那母亲精心培养出的我和弟弟,至少目前是可以让我母亲骄傲一下的吧。可是,上周越洋电话中母亲却说:“当时最不该的就是让你们一定要第一,如今都走得远远的,不过是个虚名罢了。守在我跟前,今天来吃饭了,明天来过节了,多好。如今,我看到那些拼命让孩子考学的家长,心里暗暗说,将来有后悔的时候。”去年夏天回国,我导师和我说过相同的话,她的两个儿子如今都在美国。
去年由于父母的病,我颇在国内父母那边呆了一段时间,天天上午在家里照顾母亲,下午去给父亲到医院送饭。城市小,到那里1块钱公车非常方便。这就是我在家乡同学的日常生活,而我要看父母一次,就要隔山隔海,花钱劳力地辗转啊。
母亲说那一番话时,我只好安慰她,可那些安慰和老人寂寞的晚景相比,又有什么用呢?远水不解近渴罢了。
我打电话时,田田在旁边折纸玩,大约是听进去了。晚上躺在床上,突然对我说了这么一番话:妈妈,你放心,我长大了就上北京大学好了,我绝对不离开你的。我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说到很远了,但是其实是想说明,实在在教育的时间点上,先前以为很重要的一切,到最后却发现可能无关紧要。
世界千变万化,要给孩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这人生观是否正确的标准,就在于是否有利于她将来快乐而幸福的生活。我觉得,幸福不幸福,是人内心的感受。像林语堂说的,躺在席梦思床上做的梦不一定有躺在草席上做的梦闲。实在幸福是要向内求的,此心是靠自己安定,而不靠外界。心外求法,了无可得。金钱、地位等等,不是快乐幸福的保障。有一颗能幸福的心,比其他都重要。这些东西,西方不能说没有,但是其哲学中,不是这种哲学。
因此,我常常对田田说的是:你不快乐,不是因为你得到的少,是因为你要求的多。在给她念胡适的《差不多先生》的时候,我说:“你看,人生就是这样,差不多就好了。”可以说,在日本的环境中,在我的教育下,可能形成的就是与世无争的安静的理念。我东京的同事告诉我,你这是大错特错,她将来怎么面对激烈的竞争?我说,凑合能上个大学就妥了,母女俩快快乐乐逛逛商店,做做吃的,那才是享受。
不过,纵是如此,田田却表现出出乎我意料的争强好胜,对自己近乎苛责。先前不念《论语》,如今背《论语》的时候,有一个字说错,脸色就阴沉,两个字错,声音就哽咽了,错了3处以上,眼泪就掉下来,每次念新的章节,哭着念完是常事。如今,练钢琴又是如此,一定要最好,这真叫我纳罕。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前生今世罢。对于这样的孩子,更加要让她活得轻松点。我常常说的是:“第一只有一个,不得第一也应该是快乐的。得到第一的人的快乐也就一刹那,不停追第一,纯粹和自己过不去。再说,追到也怎样啊?”就差告诉她,无用即大用了。
《论语》、《老子》真正的好处就在于此,不是它有助于记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文化底蕴,那都是枝节,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孩子在长长的一生中,有所依托,智慧而快乐地生活,不给别人麻烦,不给社会麻烦,更重要的是不给自己麻烦。
在养育田田的过程中,我才常常反思和关照自己的人生理念,慢慢有点清楚了。
可能我的理念和想法是不合时的,竟是毁了田田,不过也没有办法了。我对田田引用过一句话:上帝给每一个民族一个杯子,在其中他们饮入自己的生活。生在东方,必要吸收东方的智慧;生在中国,必要接受中国的传统理念;生在这个家里,必定要受这个妈妈的诱导。呵呵,也是无法可想。这,就是因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