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调查50亿扶贫款何以10亿被滥用浪费或冒领?
(2016-06-30 06:44:04)分类: 时评 |
其实不光是众多扶贫项目建成后废弃、闲置或未达预期效果,刘家义的审计报告中罗列出更多的问题诸如:通过伪造合同、编造到户补贴发放表、重复申报、假发票入账等,虚报冒领或骗取套取扶贫资金,违规将扶贫资金用于平衡预算、市政建设、宾馆改造等非扶贫领域;甚至用于弥补业务经费和发放福利等;还有在扶贫工作中违规收取项目推广费等。
其中大量扶贫资金被地方政府用来平衡预算或用于弥补经费,而这早就是众所周知的扶贫漏洞和现实,并非现在审计部门突然才发现,那些负责编制扶贫预算或发放扶贫款项的部门某种程度上也早就心知肚明。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一些年媒体曝光出一些地方政府在取得国家级贫困县或国家级连片开发扶贫地区后,在当地媒体和街头广告肆无忌惮的大肆庆贺,张扬之极,试想一个地方政府被戴上项贫困帽子,原本应该是件耻辱之事,为什么还会出现兴高采烈的庆祝呢?道理很简单,这项帽子就意味着巨额的国家扶贫资金援助,就意味着当地官员又有了天上掉下的馅饼。至于这笔钱如何用?用多少在真正的扶贫项目上?从目前审计署抽样调查的情况看,其实已经一目了然。
显而易见所谓的国家扶贫资金,很大程度上被地方政府用作了扶贫之外或滥用甚至依法冒领的境地,对那些心术不正的地方官员而言,与其说是扶贫资金,不如说是唐僧肉,尤其是这近乎天上掉下的馅饼几乎是年年都有、年年都下拔,前提是只要贫困的帽子不丢掉。
真正的问题是既然类似丑恶现象多年来都不断被揭露和批判,却照样年复一年的屡屡发生?审计署能够发现的问题,媒体早就轻而易举的发现了,这对大多数贫困县而言,并非秘密,甚至很张扬,包括大肆庆祝取得贫困县资格等等,摆明了就是以此彰显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过去媒体甚至曾经甚至还有曝光出经济百强县也瞒天过海一般的同时取得贫困县资格的,基层官员一方面用假数据骗取政绩荣誉,另一方面又用另一组假数据骗取扶贫资金,可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另类实践。弄虚作假的背后,恰恰是官员腐败的表现。
现在审计署又在重复报告他们调查发现的问题,其实说到底这还是一个腐败问题,涉及到挪用、滥用或冒领或浪费扶贫资金的甚至就是严重的犯罪。然而要查出这种屡禁不止腐败歪风的真正原因并不难,即使要制定出严厉惩罚措施也并非难事,比如对涉嫌扶贫资金犯罪的官员进行法律上的严惩,比如发现问题后立即取消当地贫困资格,比如在扶贫地区对象的资格审查上制定更完善的制度以及更严格的审核流程等等,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相关主管部门视而不见或长期对发现问题采取罚酒三杯所形成的局面。
毫无疑问国家扶贫资金的大量投入原本就是一项典型的惠民工程,一件好事,却总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成了负面的形象,难道不值得深思?只有真正将扶贫资金的规范使用纳入反腐败的高度进行管理,或许才能更有效的遏制这个领域腐败现象的漫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