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央组织部门提出要提拔重用老实人是基于当前存在一些地方干部任用过程中存在或明或暗的不正之风,比如阳奉阴违、拍马溜须、买官卖官往上爬的等等,往往让那些勤勤恳恳干事的老实人吃亏,得不到提拔,不论效果会如何,但无疑至少这项政策提议的出发点得到了公众的一致认可。但愿望归愿望,如何真正实现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不让老实人吃亏,还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个难题;不过广东省南雄市为此出台了一个《选拔任用老实人办法》还着实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头皮发麻。
据南方日报2月7日报道 近日,广东南雄市正式建立老实人选拔任用长效机制,出台《选拔任用老实人办法》,真正让老实人吃上“定心丸”,在实践中放开手脚干事创业。报道并例举了早在去年10月,该市率先提拔重用了一批老实人,一度引起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视为“南雄重用老实人样本”的故事,并称该市为了使提拔使用老实人工作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增加透明度和诚信度,把认定、识别“老实人”的话语权赋予网民,并以走访群众、组织座谈会等形式,多渠道了解民意,宽领域汇集民智,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几经酝酿而修订成文下发。
不过我还是相当怀疑此《选拔任用老实人办法》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如果只是为了应景而作,则实属作秀,这里我主要是对南雄市组织部门如何基于目前的干部选拔任用体制框架内如何操作、如何界定什么是老实人表示相当的疑惑,首先我们知道,干部选拔任用的体制是全国统一的,南雄市声称“把认定、识别“老实人”的话语权赋予网民”,是指哪能些网站的网民呢?范围多大呢?就算如果只是本地宣传部门开办的政府网站,那些绝大多数普通的网民又如何能了解哪个干部老实、哪个不老实呢?我想说的是选拔任用干部按照现行的组织制度最终仍然要由当地领导说了算,也就是说最终认定谁是老实人还得领导来认定,当然领导可以参考网民和走访群众的意见,这完全还是要看当地领导的组织观念是否正统严肃,是否按党性、按组织原则办事,现在中央提出要选拔任用老实人是强调一个用人原则,并非新组织制度,我们知道以往的选拔任用干部制度也是要考查、包括走访基层群众意见的,但过去还不是往往成了走过场,大量潜规则充斥其中,结果就是让相当多的老实人吃亏,不然中央也不会有的放矢的再提出这个用人原则。所以制定一个《选拔任用老实人办法》本身就很可笑,似乎在南雄市组织部门看来以前的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就是欺负老实人的制度,这根本就是个谬误的出发点。
其次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到底如何界定什么是“老实人”,恐怕放到全世界,放到古今中外这都是一个难题,“老实人”概念其实是很模糊的,或者说界线不清,每个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看另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老实人标准,有的人勤政廉政不附和潜规则那当然算老实人,但如此这种能干的人太显眼、太抢风头,在领导们看来或许就不算老实人,往往一个太突出、太个性的人,就算老实,那也不一定被别人认可;相反一些混在机关里虽廉政但懒政、或迂腐、或工作没有创意没有进取精神的干部,虽然很无能,但作风低调,或许会被群众和领导认定为老实人,这种是存在的,那这种老实人又有何用呢?选拔上去岂不是误国误民?所以弄一个僵化的制度来选拔任用老实人,其操作性本身就存在漏洞和不现实性。
选拔任用老实人其实说到底不过是强调用人原则,是基于目前的干部选拔任用的体制内要求各级组织部门必须贯彻落实的既定方针,南雄市的应景《办法》显然有些多此一举的意味。毕竟谁老实谁不老实不是由谁自己说了算,也由不了网民说了算,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些不老实的人为了被选拔而夹起尾巴做人来伪装自己象一个老实人,那又如何判定呢?再者现在老实也不代表将来不老实,现在很多犯了错误的干部在提拔时恐怕大多数都是老实人,都是勤政廉政者,都是有理想、有事业心的人,但很多人同样在权力面前丧失了方向,很多贪官在吃后悔药的时候不是都声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云云,言下之意他们以前很朴实、很老实,这一点其实我相信。也就是说选拔任用老实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是选拔任用的时候用老实人,即使用了以后还要从制度上、体制上加以监督管理,持续的从基层群众、从网民中获取信息,以确保被选拔的老实人永远保持老实人的身份,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才最重要。而基于我们经常看到的干部带病提拔到出事后才收场,我倒是担心真正最后界定老实人标准的话语权掌握到少数领导的手上,就算出台一个《选拔任用老实人办法》又有何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