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北网1月11日报道,有市民在哈尔滨市政府网站反映南岗区政府门前大理石步道板雨雪天气湿滑难行一事,哈市政府网站回复:“此处步道板面积并不大,下雨、下雪天可以绕行,没必要非在其上面走”。此事一经报导,自然受到了众多网民的口诛笔伐,并想当然的认为这是市政府对群众网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明显的忽悠,起码回复的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忽悠或不负责任,仅仅提醒市民“下雨、下雪天可以绕行,没必要非在其上面走”,也就是“绕道走”,其实很显然,政府网站在回答此民生问题时打了马虎眼,简单处理的方式更可以理解为当地政府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试图“绕道走”。

但仔细想一想,对于哈尔滨有市民在政府网站反映问题希望得到有实际意义和效果的答复虽然理所当然,但事实上作为一个城市的政府网站,恐怕每天都要面对诸多大大小小的市民需求问答,而仅仅一个政府网站,面对质询的群众提问,恐怕也只可能仅仅是少数网站工作人员,而面对的市民提问一定包含涉及到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那么在短时间内,网站的人谁能回答出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回答呢?难道每个政府部门都得在自己单位设立一个专门的专业或能解决问题的人员坐在网络前答疑?似乎涉及面很大,操作上有一定困难。所以我觉得或许简单的回答市民可以“绕道走”的回复,仅仅只是出于考虑市民雨雪天气条件下尽量注意安全,倒也不失为一个提醒式善意答复,尽管其中凸显出政府网站同样在“绕道走”的无奈。
为什么这样说,首先因为我一向认为政府网络问政本身就存在太多虚拟的成分,过去几年来,虽然各地政府顺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纷纷办起了政府网站,甚至开设了形形色色的市长信箱,试图以一种更便捷、更亲民的方式与民众直接沟通,起初一看,确实不失为一项便民利民的好举措、好方式,可以拉近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更好的解决一些群众的实际需求或让政府更便捷的了解民意,掌握民意,为以民为本的执政和决策提供一个高效的平台。但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或许都看到了,所谓的市长信箱也好,政府网站也好,从一开始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到后来徒有虚名、形同虚设,或长期没有动静,或随便机械的回复,甚至草草收场,反而造成了更多民意的不满,为什么会不满,绝不仅仅因为到网上提问的市民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而是之前政府对网络问政或市长信箱的高调宣传本身就已经吊高了民众的胃口,根本就没有充分考虑到实施起来能否高效回复的可行性,试问市长能有时间天天回复没有门坎限制的众多网民的提问吗?或者就算不用市长,其它领导或专职部门领导能天天面对吗?我想如果官员们没有下决心、没有更实际的举措的话就很难做到,充其量是网站工作人员将问题汇总再交有关部门之后落实解决,如果是一些早就知道的但政府也一下子解决不了的民生问题,更是棘手,而往往这类问题会很多,又解决不了,就象哈尔滨那位市民提出的政府门前大理石步道板雨雪天气湿滑难行一事,还有什么更好的马上处理解决的办法呢?恐怕“下雨、下雪天可以绕行,没必要非在其上面走”也算是一种解决方法了,让群众“绕道走”的市政府似乎也只能在答复上无奈的“绕道走”了。
不是我替哈尔滨市政府的忽悠答复辩护,而是我根本就不相信那些所谓的政府网站能真正高效的答复群众提问更不用说解决实际问题了,目前大多数政府网站只是顺应潮流甚至赶时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变成一个政务平台,相信大多数地方的政府网站也都是如此,如果很多大程度能做到了解民情民意也就不错了,至于解决问题,想想看,市民很容易就可以向政府提问的网站,面对的有多少依赖网站处理公务的官员呢?这本身就不成正比。相信大多数网民出于失望早就不再理会所谓的市长信箱或政府网站了,政府“绕道走”的结果,也就必然是让市民“绕道走”,这并不奇怪。
无独有偶,今天从人民网上又看到河南新乡市长信箱答非所问,投诉偷税回复找超市交涉,投诉抢修电话无人接听,回答供气减少注意安全,还有市民投诉霸王条款,被安慰“凡事都有第一次”,等等都在印证着同一道理,我甚至觉得政府网站能对提问有回复就已经很不错了,哪怕是答非所问或敷衍塞责,总比那些仅仅是为了作秀而虚设的很少更新甚至基本不更新的政府网站或从无回音的市长信箱要好得多了。所以我有时就想,一开始政府就应该想到到当你高调宣传政府电子问政、网络问政时,是不是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官民互动,是不是能满足民众的诉求,否则当你吊起了群众的胃口却又没有相应的措施、或者选择敷衍塞责、“绕道走”,甚至根本就没有能力解决时,无疑反而会让老百姓失望,失望之后是指责,作秀是要付出代价的。
所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政府如何发挥与民众互动的信息平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政府能否真正放下身段的决心问题,群众欢迎政府上网,更是期盼政府能给他们创造出一个向政府反馈意见、沟通信息的便捷通道来更高效的解决群众的实际诉求,从而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否则习惯了“绕道走”的政府网站,最终也只能忽悠或无可奈何的劝市民“绕道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