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代课老师很多,这即是历史问题,其实也是个现实的问题,所谓代课老师现象,可谓中国之一大特色,从历史到现实,这些拿着最微薄收入,却默默无闻的奉献于中国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代课老师们,不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也曾经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他们实实在在的以自己的牺牲为了中国最基层的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普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历史发展到今天,这些默默无闻的代课老师却因为国家的政策而将要被彻底清退并走到历史的尽头,但他们的遭遇无疑也在被人们感谢并记住的同时,引发了人们发自心底的同情。这可以从最近兰州清退全部代课老师所引发的社会反响可见一斑。
据新华网兰州11月19日专电
从2008年起,兰州市开始对代课教师进行有偿清退,按照计划,今年内将完成所有代课教师清退。政府财政拿钱,对代课教师进行有偿清退,在一些人看来,这是“负责任”的做法,可依然引来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代课教师清退,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合理呢?无疑成了人们心头的问号。报道说,为了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兰州市于2007年9月专门研究制定了《兰州市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工作方案》。根据《方案》,兰州市代课教师清退工作分2008年、2009年两个年度实施。被清退的代课教师,按每满一年教龄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补偿经费由市县(区)两级财政分担。
每年教龄补偿1000元,可能按照兰州当地标准已经不算低了,但相对于那些长期拿着微薄工资做贡献的代课老师来说,这点补偿也实在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补偿,实在算太低了,与官员们动辄几千元一餐的应酬付出,简直是杯水车薪,按讲兰州清退代课老师也是出于无奈,因为这并非他们的本意,而是教育部的统一布暑,全国都必须实施,或许国家的考虑是出于长远或现实的需要,但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这项政策或多或少有其不合理甚至不道德的成分,不合理是指在经济补偿上存在着太多明显欺负人的味道,与那些近乎无偿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代课老师的付出和贡献太不相符,不道德是指政府无视代课老师默默无闻的为国家的基础和基层教育事业做贡献后,竟然可以为了一些过于功利和现实的考虑而一脚将他们踹开,从行政的角度来讲,这种作为显得过于残酷,过于不道德。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尤其是那些贫困落后的地区,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长期就靠一些代课老师维持当地的教育发展,他们尽管可能师资水平没有科班出身的老师高,但他们的敬业精神绝对不比正式老师差,毕竟他们的职业风险要比正式老师要大得多,基于他们是代课老师,工作不稳定,他们也只能兢兢业业的奉献,而我们知道,那些需要代课老师的地区,往往是很多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们所不愿意长期稳定工作的地方,而我们更知道,那些代课老师们的工资往往比当地教育系统的正式老师们要低得多,甚至只有正式老师工资的零头,很多时候他们还要靠务农来维持自己的家庭收入和正常生活开销,记得去年被央视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一位四川悬崖学校的老师,他风雨无阻的在贫穷的山区农村的悬崖上教孩子们读书,那对夫妻正是代课老师,以他们为代表的代课老师们,正是中国贫困地区代课老师的典范,是他们曾经撑起了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如今因为师范毕业生大量增加,师资力量越来越雄厚,而提出彻底清退全国代课老师的政策,不乎从行政的人性化上来看,有些过于残酷,也彰显出一种不道德的行政,如果确实是必要的措施,那政府应该出于人性化、出于一种责任,也出于一种道德,应该至少从经济上给予更合理的补偿,或者给他们更多转正的机会,而不是一脚踢开了事。
其实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讲,很多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并非真的再不需要代课老师,如果一刀切的清退,可能会造成农村基层教育的脱节,我们其实也可以想象,那些地区,即使能公派师范毕业的正式老师下去,也未必能持久坚持教学,就是说很难找到更多的能扎根于贫困偏远农村教育的老师,也只有那些当地的代课老师,能做到这一点,而且他们的收入水平远低于正式老师,可以说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尽管这些节省下来的钱沾有太多的代课老师血汗,但他们的付出,得到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认可,也实实在在的为国家的基础教育做出了无私有奉献,作为教育部,作为政府部门,不应该一刀切的彻底清退,至少应该有更人性化的处理考量,否则就会给人们一种卸磨杀驴的味道,也显得太不道德。
作为政府,作为教育部门,甚至作为中国人民,应该感谢那些长期为中国偏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代课老师们,他们值得国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