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干粮的队伍攻不下物价疯狂的“关口”
(2010-12-02 21:21:29)
标签:
学校食堂自带干粮嵊州市第一中学物价杂谈 |
浙江省嵊州市第一中学食堂涨价,菜价平均上涨五毛至一元,引起学生不满。上千学生自发组织带干粮上课,不去食堂吃饭,致使食堂饭菜被倒掉损失过万。校方称物价和人工成本涨太多,涨价实属无奈之举。(钱江晚报12月2日报道)
稻花香里说疯年,听取涨声一片。疯长的物价,已经越过普通人的“菜篮子”,让身在校园的中学生也开始计较油盐酱醋,有了对专业词汇CPI的“初体验”。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物价战争之中裹挟的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作为家庭主妇可能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精打细算,节省用度。对于生活经验匮乏的学生来说,自带干粮将求知之路走成“文化苦旅”,也是无奈之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自带干粮抗议学校食堂提价是值得积极阐释的。因为,小小年纪就懂得了以行动来表达利益诉求,不再是喑哑无语不懂改善自己处境的“乖宝宝”。而且就自带干粮的创意来说,方式是如此的平和,而诉求也是明显的,食堂饭菜太贵了,我们就不去买,逼迫其降价。这样理性而温和的表达方式,可谓深得“不合作”抗议的精髓,寻求改进但又十分克制。
自带干粮的“矛”是锐利的,学校食堂很快就撑不住了,经老师劝说后学生们又纷纷回到食堂。故事的最后,还是反抗者心肠软了,谅解了涨价,折腾来去又回到当初。人们又忍不住说,书生革命,发于煌煌,结于草草。
其实,这不啻为现状之下一个最优的结局了。就学生反对的对象学校食堂来说,本就是“影子”目标,根本不构成被反抗的条件。首先,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学生吃饭目前并没有补贴,也就是说学校食堂并没有为学生提供低价就餐的义务。再者,没有财政补贴的食堂运营就只能遵循市场的规则,面对成本因涨价而激增,继续为学生提供服务与破产就成了二选一的艰难前景。可见,学校食堂根本上不是自带干粮之“矛”要攻击的“盾”。
所以,自带干粮顶多只能堪称是学生无奈之下的一次行为艺术而已。但面对涨价,学生不能安坐于课堂却是一个真问题。让物价战争裹挟了需要“宁静致远”的学生们,不可不谓是基本保障制度的缺失。试想,如果不能平抑物价,或者在资助体系上做出安排,食堂里的风暴怕是难以平息。而作为学生们要么接受高价饭菜,要么自带干粮,总是不得安生。
问题的解决不能靠弱者的原谅,如此心软的一方总是吃亏不辍的。但囊中羞涩的学生与疲敝的食堂,这二者之间能有多大仇恨呢,激烈对抗下去也不过是弱者之间的争斗,没有什么输赢。在物价此起彼伏的时期,这是一种捆绑的困境,学生的愤懑和食堂的为难各自哀愁,而问题总是不变的,答案却在遥远的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