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等“死人”复活来苏醒正义
(2010-05-08 00:28: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考写得 |
多么相似的情节,一个被诬杀妻,一个被证害死邻居,赵作海跟佘祥林的命运脉络如此相似,相同的还有曾经是罪证的“死者”却在经年之后重现。十年光华,铁窗月冷,被强加的罪名和被惩罚的身体如影随行,像是一个诅咒。当人们在心中默念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并渐渐接受佘祥林案的纯属个例的解释时,赵作海的遭遇无疑再次将法律的信仰击溃,也再一次证明如果司法出现漏洞,民众从来都是祸不单行。
面对悲剧引发的愤怒,需要不断地追问,弄清这样一起冤案是如何成为现实的。为何,不弄清死者的身份就跟失踪者直接挂钩;为何,不细致厘定证据就怀疑一个跟失踪者有过节的人杀人;为何,一个存在关键证据缺失的案件能够成立并宣判执行。一切都只是符合办案人员的想象,便成了完整的故事逻辑,在破案的紧张过程里,这个故事化的思维又代替了法律的严密论证。
相信任何人都不会接受这天大的委屈,但蹊跷的是赵作海的不承认却没有为他带来清白,不承认杀人的他最后臣服于刑罚,甚至连申诉都没有。在百口莫辩的怀疑眼光里,一个人不再相信正义而甘心认命,更为可信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赵作海根本没得申辩的机会。要一个无辜的人承认害命,这需要多大的苦难才会有的低头,这其中的审讯有没有刑讯逼供,有没有屈打成招,费人思量,虽然时光过去,但依然需要怀疑,需要追问。
为什么赵作海案件不顾巨大逻辑漏洞,能够一路绿灯,最后落槌成实。当地司法机关的执掌法器之时,是如何认定证据完整合理的呢,这其中有没有冷静地判断,有没有秉着公正来使用法律,如果这其中有任何一关把严了,就不会有佘祥林,也不会有赵作海。可以说,从审讯到审判的所有的漏洞,所有的失责,合谋了赵作海的悲剧,原本担负维护正义的机构,反而成了加害的凶手。而这个过程,则是一个个的执法者在所谓“命案必破”铁律的牵引下,放弃了对于法律的敬畏,放弃了对于正义的信仰,为无辜者挖好了一个个陷阱。
还记得,佘祥林案中奔走呼喊了十余年的佘母,以血泪的申诉并没有换来正义的降临。最后的纠偏,源于一个稀有且荒诞的“被杀死者”自己“复活”,冲刷了罩在无辜者身上的迷雾与诅咒。为了错误而受难的无辜者,难道真的只能等到“死者”复活,来换回迟到的正义。为什么司法当局就可以认为自己办案如山,自己完全不容怀疑,而随时准备纠正自身的错误。这一切暗雾与苦难,恐怕需要司法从自己身上祛除盲目且固执的毒素,以法律的理性唤起比阳光还要明亮的正义。
珠江晚报
http://search.zhnews.net/zjwb/pic.php?ud_pic=20100508/page_02.jpg&ud_date=
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