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件酝酿场”源于论坛江湖被误读
(2010-05-09 23:15:44)
标签:
杂谈 |
日前,媒体发文称一系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舆论旋风的事件几乎都发端于网络论坛,在网络民意的推动下,一步步发酵升级,并最终解决。而“信访不如信网”也成为当下许多利益受损群众信奉的法则。(现代快报5月9日报道)
对于社会现象进行归纳法式的总结,总是值得商榷的。譬如,这样一个“论坛成为公共事件酝酿场”的观点推导出“信访不如信网”的结论,其论据不过是广西烟草局长“香艳日记”、山东新泰选拔23岁副局长、南京“徐宝宝”等这样一些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舆论旋风的事件。这些事件肇始于于网络论坛,在网络民意的推动下,一步步发酵升级,并最终解决。如此顺延,就实现了一加一等于全世界的推导。
不可否认,网络论坛引发的舆论对于公共事件具有影响力,并常常能够扮演呼吁正义的角色。但是,“网曝”并不是所向无敌的,事实上,很多事件并没有或者也没有机会通过网络论坛呈现,就是曝光引发了舆论哗然,也不见得有效果,如吴保全案,当初未尝没有舆论参与,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加刑。这也就是说,网络论坛的纠偏也只“路见不平”的口水维权,并不是一种维权机制。而现在,网络论坛被突然提到了“公共事件酝酿场”的高度,不是自我的夸耀,便是媒体自己意淫出来的伪概念。
一个常识是,公共事件并不是舆论口水能够孕育的。一个事情成为公共事件,就在于其本身涉及公共利益,引发公众关注参与。所以公共事件的甄别,是由其发生那一刻的特征决定的,并非进入了网络论坛视野之后,才突然被打上了“公共”的标志。公共事件酝酿场永远只能是现实的人和组织,如同法律权力的运作,如同道德褒贬的审视,所以比之网络论坛的“事后诸葛”,拆迁或许更符合“公共事件酝酿场”的特征。
再者,进入论坛引发舆论的事件毕竟很有限,这是媒介关注力的有限性特点决定的。利用网络论坛维权,可以说机会成本太大,并不是每件事都可以引发民众持续的声援。而所谓的公共事件,每日发生的何止百千,纳入网络视野的可谓寥寥,原因就在于事由要满足新鲜猎奇的传播定律。所以,“信访不如信网”只是一个虚幻的看法,网络自身传播的强势夸大了其在维护正义方面的作用,不要迷恋网,网只是传说。
另外,信网的现象出现是建构与当前利益表达渠道不完善的基础上。这也是为什么网络表达成为维权路径的原因,虽然其有着无法每一事件报以关注、不能完全理性判定甚至容易暴露隐私的缺陷。当下,司法信访等正常维权方式往往被权力堵住,利益申诉的难度大幅度提升,才会有网络维权的“后来居上”。
对网络论坛作用的过度阐释,可以说是一种多输的结果。一则,就如“信访不信法”甚至“信访不如信网”,维权越来远离正常的渠道,走上了网络的独木桥,这并非维权者的福音。再则,被誉为“公共事件酝酿场”的网络论坛被加诸了沉重的负担,这样的称号甚至有一种污名化的效果,易引发对网络论坛进行钳制的妒火。
是是非非道不尽的网络论坛成了一个被误读的江湖,网络论坛如何从维权战场回归到自己沟通交流的本位,需要利益表达渠道更好地疏通。如此,网络论坛的“公共事件酝酿场”以及“信网不信访”的迷雾才会渐渐消失。
人民日报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8213/178989/178992/11649078.html
潇湘晨报
http://www.xxcb.cn/xxcba/html/2010-05/10/content_2316094.htm
三晋都市报 “信网”是被误读的江湖
http://epaper1.daynews.com.cn/Paper.aspx?time=20100512&paperType=sjd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