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弟为何对读书失去信心
(2009-12-27 22:02: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考写得 |
近日,武汉大学“感悟爱·折射爱”学生团队对武汉市300多名即将毕业的初三年级农民工子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弟学习上进心不足,多数农民工子弟初中毕业后选择职高或是技校,还有部分直接去打工。而选择继续上高中的同学只有18%。(中国青年报12月27日报道)
我相信,若以相同的问卷调查城市子女,必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前不久有调查称,城市的孩子更倾向以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相较之下,如果以农民工子弟学习上进心不足作为解释原由,恐怕还是过于苍白。作为某个人上进心缺乏,还可以诊以个例说;但一个群体的绝大多数放弃接受学习提升自我的机会,那么就应该关注这个群体的共同处境了。相比于城市孩子对于未来的信心,那么农民工的子弟怎么就失去自信了呢?
就教育而言,农村中“读书无用论”蔓延已经不是一两天了,而民工子女弃读高中也只是这其中的一个子命题。粗放的教育管理、低升学率,已经让农村孩子的“独木桥”变成了“钢丝绳”。而现实的教育情境逻辑中,学生接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成本也来越来高,却越来越没有收益保障。这种前提下,弃读对于难于支付教育成本的农民抑或他们的子女来说,是一种必然选择。
但这个问题又不单是教育困境,它深深植根于当下的社会,植根于城乡的鸿沟。这些年,虽说教育改革天天喊,但都限于小修小补,但最根本的城乡平衡却鲜有触及。乡村教育的没落化、甚至是空洞化,成了压倒农村孩子改变自身命运期望最后的稻草。
美国著名学者奥斯卡·刘易斯曾指出,长期处于贫困的人就会产生屈就感,而不愿为未来多做计划,从而形成一种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而具体到八成多农民工子女放弃接受高中教育,就源于他们对于目前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无望。这种放弃并不是“糖吃多了反胃”,而是不公正环境浸淫下的精神熄灭。长久以往,教育的困境必将是社会阶层固化的预演,贫困者必将接受这种贫困文化并放弃从底层奋斗的愿望。那么,社会的活力也将因此而消失。
近年来,留守儿童入学率不断走低,而其犯罪率却不断增加。这些问题释放出危险的信号,底层沉沦正在一步步加剧。作为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短板,这是亟需的系统问题。跨越深渊不能用两步,要扶助农民工子女成长,消减城乡壁垒,完善乡村服务机制等措施势在必行。这是最重要的“希望工程”,因为数量巨大的农民工子女正在成为“迷失的一代”,因为他们也是社会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