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喻园建筑:一个拼盘式的“大花脸”

(2009-12-11 10:41:46)
标签:

杂谈

分类: 思考写得

这个冬天,原本宁静的喻园有些噪杂。

从东校区的脉冲强磁场实验室到紫菘操场旁的化学楼,在建或者翻修的房子不下十处。拉土车扬着灰尘在校园里穿梭,留下掩鼻学生的抱怨;随处可见的升降机和脚手架,为即将面世的房屋造型做准备;轰鸣的切割声和敲击声不时透过道路和树木,震得人耳膜生疼。有人说,不方便是暂时的,过完冬天,一切就会不一样了。

但是,过完了一个冬天将会怎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不是一个崭新的喻园,恐怕还说不清楚。从充满了蓝图气息的规划纸上,可以瞥见这些建筑充满了现代感。某种意义上,现代感就是一种不确定感,带着莫名的惶惑和不安。不知道这些建筑揭去面纱后,作为一个学生会不会看上去觉得“舒服”。

确实,我们对于喻园将要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或者这些建筑同喻园的契合,无从知晓。就是一个在喻园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恐怕也很难讲出喻园的建筑在整体上有何种特色,抑或风格。因为,当各式的建筑都塞进围墙之内的时候,展现在眼前的就是光怪陆离的杂烩镜像,簇集喻园的建筑就失去了风格。只是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楼栋相互冷视,看不到整体和合的氛围,就像信手的拼盘一样。

主校区图书馆算得上是喻园建筑的一个微缩样本了。完全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的三幢楼,被钢筋水泥生拉硬拽地凑在一起,却又各自风华独立,就像来自俄罗斯的破落贵族、中国的农民和实业富豪三个人坐在一起会谈,纵然是觥筹交错,实则是相去甚远而貌合神离。整个交流的过程,看上去就像一场荒诞的滑稽剧。

老馆是1953年建校时修建的,与之一起诞生的还有南一楼等学校的早期建筑。由于同苏联的特殊关系,那时的建筑多沿袭东正教风格,整个建筑高大、方正,墙体呈现淡淡的黄色,给人一种凝重的半旧的高贵,整体上却透出威严和肃穆,站在南一楼前都有一种沉浸在具有宗教意味的氛围中的感受。曾经有一度,学校被人称为“华中神学院”,不知道和南一楼这些建筑及广场有什么关联,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气场吧。当然也可能这里作为母校的象征,而在学子心中显得神圣。但这些俄国风格的楼栋,并不是没有人间烟火气息的。在栏杆处,常常都会有花瓣状的纹饰,旁边的盆栽植物和野生草木恣意生长,建筑和周遭环境融为一体。庭阶寂寂,鸟鸣啾啾,一切相映成趣,不失雅味。在窗沿下,也有简单类似于正方的花饰图形,淡淡数笔,原本单调的墙面就面貌焕然了,显得朴素而有生活味,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亲近之感,驱散了冷漠,也可以看见建筑者旨趣。

紧接着进入文革时期,家国困顿,建筑也难免凋零。图书馆的中间楼栋就是这时候建筑的代表,方正灰暗,站在它的面前都会感受到语言的匮乏,因为实在是没有任何可以笔墨的地方。这一时期的建筑仍然散落在主校区东二区、东三区一带,荒凉破落,荆棘丛生。和老图书馆和南一楼时常有人前去怀旧休憩不同的是,人们对这些地方弃之不可惜,不再忆及。

穿过幽暗的岁月,新时期来临带来万象更新的变化。跟随学校突发猛进的发展,喻园内的建筑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为了摆脱灰暗的校园形象,各式各样的新潮建筑很快崛起于树丛,凸显着学校的自信和野心。看看科技楼的高耸独立,充满了写字楼的气息;号称“亚洲第一”的逸夫教学楼,更是将宏伟气魄和商场过街天桥的消费思维发挥到了极致;而管理学院的大楼,则杂交了奢华的装饰、硕大的楼体、庞大的底楼停车场、喷泉和广场,张扬着暴发户颐指气使的傲然神态。这时候,新潮和宏大成了建筑合法性的代名词。唯一有些设计意识的西十二教学楼,在逸夫教学楼的比衬下,不禁自惭形秽,一度传出消息说要拆了重建。

“第一”和“现代”成了校园建筑的关键词,那么校园出现突兀的高层商住楼和其他怪诞的建筑,也就见怪不怪了。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喻园在这个冬天会有超过十处建筑施工,那么的急切和躁动。

游历武汉大学的一个突出感受,就是她整个建筑风格的一致,从樱顶到教学楼,从学生宿舍到图书馆,灰墙青瓦修饰以飞檐,一点也不时尚新潮,甚至有人戏言武大的建筑都戴有“绿帽子”。但樱花盛开,学生们抑或游人们会在流连花枝横出屋檐之间,都会轻叹一声“这就是武大,最美的校园”。因为武大的建筑保持了一个风格,不论如何变换,她只有新旧之分。当我们站在喻家山巅,望着下面五光十色的建筑,她更像一个城市而不是校园。喻园建筑杂乱得像是一个各民族各阶层居民的杂居区一样,没有风格之辨,却有贫富之别。

大学的之美,在于她学术上的前卫开拓和实体文化的保守,这种保守凝聚着学校精神气质的魂魄。这种保守,在于对一种文化遗存的保护,也是一种自由表征。这种自由,在于所有的人平等地站在“华中科技大学”的面前,对头顶的璀璨星空怀有敬畏之心。而不是把校园变成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些人任意涂抹,而更多的人只能接受一个拼盘式的生活环境。

有建筑学家感叹,中国的建筑是没有故事的。其实这句话更适合喻园,在这里各种建筑都带着时尚的傲气和对旧有建筑的蔑视,大摇大摆地走进喻园。我们的校园怎么就成了“大花脸”呢?是谁在涂抹?这不是一个人的错误,而是我们没有一个传统,也没有一种文化。就让喻园的决策者在不同的时期或者时间,根据心情和审美旨趣的变化,将整个校园变得像一个建筑的实验场,同时在整体上,也是一个建筑的垃圾场,堆满了时尚的垃圾。很可惜,没有一以贯之的传统的我们只能慌张而浮躁地改造着喻园的面目,而少了那份从容不破的情怀。

    喻园建筑的故事也消解在一次次推陈出新的施工之中,就像我们不知道正在施工的这些楼栋又将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喻园,回忆被生生地磨掉了。以后,当人们回到校园,看着煌煌的现代化大楼,会否有“纵使相逢应不识”的黍离之悲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