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门“无间道”与权力护短
(2009-11-30 16:20: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考写得 |
河南兰考县一无证小造纸厂污染严重,排出的废水致使近百棵杨树死亡,居民多次向县环保局投诉未果。接到这一投诉后,记者对这家造纸厂进行了暗访,随后通知了环保部门。谁知,记者竟意外接到了纸厂老板的电话,被要求见面“协商”。据悉,有工人称厂是村支书的。(《东方今报》11月30日报道)
记者暗访污染企业并举报,却接到被举报人的电话。这样戏剧性的情节,恐怕只有在《无间道》这样的电影才能看到。而现实中,因为有时候举报的并非是村干部,而被控告者对待“深喉”的方法也不都是“协商”或者“吃饭”。围观之余,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脊背冒冷汗的感觉。
这种报信不但剪灭了举报者纠偏的希望,也违背了行政部门的诚信道义。并不是说兰考县的环保部门是村支书家的“卧底”,相信一个村支书也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支配一个县的环保部门。但是造纸厂屡遭投诉,仍然能坚强地存在下来,甚至被举报后,都能知道媒体记者的联系方式。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说“做错了”,很中肯,但这恐怕太含糊了。
环境部门和污染企业本来是“猫和老鼠”的关系,兰考环境部门的报信行为,却让人看到这种关系已经悄然发生转化。原本制度设计的监督意图,被消解殆尽,原本对立的二者更是“化敌为友”,构建起一种崭新的和谐共生的关系模式。
任何售卖,都是需要代价的。环保部门愿意为一个提供情报,肯定会得到相应的报酬。
环境部门和违规企业因为利益而结盟,违法的企业通过“纳贡”成为某些行政部门的“门生”,而相关部门则充当保护伞,为违法商人提供庇护。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必然会用手中的权力给违规企业护短。
这种权钱之间的“暗送秋波”,以至形成利益食物链,实乃法治社会之耻。他们之间的“和气生财”,便意味着环境的遭殃和民众利益的受损。此风不除,行政部门的的道义基础必然会荡然无存,其行政的合法性堪忧。而违规企业则会像毒瘤一样生长,危害着社会和环境的肌体。
行政部门充当“无间道”为污染企业通风报信,本质上是种行政管理的价值畸变。而价值的畸变的结果就是,行政行为不再是以公共利益作为行政的出发点。长此以往,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破坏和错乱。就像兰考县环境部门,不再是持正的监督者,而成了个别人利益的“守夜人”,带来的就是污染的扩散和人们生活的恐慌。环保部门报信的背后有着怎样利益媾和,还需要执法部门调查清楚,给公众一个交代。
台湾《旺报》当企业与环保局合演无间道http://gb.chinatimes.com/gate/gb/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208004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