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按分数推荐别成招生“掐尖战”的前奏

(2009-11-22 21:28:01)
标签:

杂谈

重庆市南开中学和巴蜀中学先后公布了校长实名推荐学生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名单,入选的学生毫无意外都是最近几次考试中的前一两名。(《重庆晚报》1122日报道)

 

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甫一出台就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原因就在于此举将有可能是未来高校招生体制变革的一次“试水”。本以为名中学的校长们“不拘一格”选人才,推荐偏才、怪才上北大,而事实上,这一场推荐俨然变成一场考试分数的大比拼。

 

其实,这样一个实名推荐的确给了校长们很大的自主权,一旦操作成功,必将给招生体制莫大的借鉴意义。但另一方面也该看到,置身于阳光下的校长们承受的压力。怎么来均衡考量不同学生之间的利益,怎么来选定评选的资格,怎么确定最后的人选,这些都是需要校长们在推荐之前考量。而这种推荐又是以校长名誉为担保的,如果推荐出现差错,他们必将受到舆论的谴责。所以他们还是选择一个最没有争议的标准,问题又回归到分数上来了。

 

   综合最近的报道,舆论漩涡中的校长们不是说名单集体讨论产生,就是选择考分拔尖的学生。或许也像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长感慨的那样,不以考试分数定名单的个人推荐,非不能也,是不敢也。这样看来社会还是没有做好接受这项措施的准备,校长们也还是没有充分的勇气承担风险。校长们如履薄冰,惧于各种压力放弃了“不拘一格”的机会,但也放弃了帮助高考招生体制破冰契机。

 

那么这样一个异化之后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将走向何方呢?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它不会成为新的高校招生体制的“敲门砖”。制度的美意,总是敌不过现实的考量,实名推荐最后的结果不过是,一些高分的学生提前被北大“预录取”。

 

每年的高考,各省的最高分数段的学生多是被清华和北大两校收归门下。近几年,有了香港高校的竞争,这种“掐尖”斗争更是进入了白热化。如果校长们“太谨慎”,实名推荐制度仅以分数为依归,最后运行的结果就是一场提前的“掐尖战”,成为个别高校竞争生源的手段。当然,这其中北大的生源不受到什么影响,只是我们的招生体制改革还是在原地踏步。

 

好的制度,也需要好的运行机制,更需要个人的践行。当前的校长实名推荐,如果又只是推荐高分学生,那么该制度的意义就会丧失,“重复昨天的故事”的实名推荐只能是一地鸡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