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证书”的工厂化思维和控制欲望
(2009-11-11 22:41: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考写得 |
上海交大正酝酿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一份学业成绩单、一份能力方面的证书、一份“人格证书”。这样一张“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上海交大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刘玉祥11月9日告诉记者,而其他指标,如领导能力等依然需要讨论及论证后最终决定。(红网11月11日报道)
学校对自己学生的内心的价值和思想进行审定,并评判出级别,“人格证书”可以算是对不可言说之物的张扬了。如此,一份薄纸就将一个人的人品内心表现得清清楚楚,真是方便快捷。这里的大学不像是父母亲师,宽容维护自己的孩子。更像是一个工厂,在给即将出厂的产品标上“优等品”、“次品”的标签,降低售买成本。好好的人,就这样在工厂化的思维下被物化了。
和资格证书代表一个人的技能不同,看上去很美的“人格证书”恐怕不能代表一个的人品。一个人价值观的崇高与否,不是由一个标准标刻的,也不能由他人说了算。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人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对自身价值的认可,而不是某一证书的审定。另外,心理素质的好坏,只有当一个人的遇到危险才能表现出来,而情急之下人们有会常常表现出和自己平时完全不一样的勇气和品质。所以,任何审视都是有限的,轻浮地评判他人的内心,就是一种道德上的僭越。
如果 “人格证书”是为了推广毕业生,那校方和学生的都会出于自身的利益而作伪,注水必将难免。如果每个人都是一等人格,那么对于用人单位的就会构成欺骗。这样的道具就如同“牙防组”,始于作伪而终于无耻。
似乎,现在高校的管理措施越来越雷人了,甚至让人感觉有些莫名其妙。这样一个目的、方法和合法性都存在严重瑕疵的评判证书出现大家面前,怎么能让人信服教改正沿着提升教学自由的方向进行。交大此举无论是“强迫高尚”还是“帮助成长”,无疑都会将权力植入每一个学生心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给内心、人格作出鉴定,让人不禁想到了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告诉教民“每个人都是罪恶的”,并售卖“赎罪券”,从而控制民众。虽然很难说“人格证书”是控制学生的“赎罪券”,但事关心灵,任何强力的开导,恐怕都不那么光彩。但学生心灵的自由,需要权力保持沉默。
南方都市报:http://gcontent.nddaily.com/7/af/7af6266cc52234b5/Blog/7fe/6e98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