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为什么逆素质教育改革而动
(2009-11-04 17:29: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考写得 |
山东省沂水县政府发“红头文件”要求狠抓应试教育,要求“凡是能够提高成绩的措施就要使,凡是能够提高升学率的方法就要用”。此外沂水教育系统违规办补习学校,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补习学校要求学生提前一个月开学,当地教育局辩称这是家长的一致要求。(《北京青年报》11月3日报道)
在当下中学教育心照不宣的做法是,高喊素质教育口号,埋头苦练应试功夫,而沂水县不过是一个有些冒进的典型。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在治理应试教育上屡有动作,有报道称仅在去年就处罚了三十多位校长,有人认为山东省抓素质教育动了“真格”。在这样一个情景之下,估计沂水县的教育行政管理的人员,恐怕难逃责罚。
素质教育的要求的硬杠杠悬于头顶,但实际上的评价标准还是“老样子”。高考成绩下滑催生了沂水县发“红头文件”狠抓应试教育,并违规办补习学校延长学时。就说明成绩对于教育的评价来说还是首要的,她还是和教育工作者的政绩和考核牵系在一起。评价的标准没有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而看淡“数字”,狠抓应试教育从体制上还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从民间来说,笔者并不怀疑补课是多数家长的要求。相比于城市优厚的教育条件,乡村人才和设施的匮乏,使得学生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进行的是一场不公平的赛跑。谁又愿意自己的孩子始终落后呢?笨鸟先飞,老师和家长想到的也只能是通过补课等延长学时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令行禁止,说的是规则的作用是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以较低的代价获得运作的良序。严令在前,还有教育管理者前赴后继去触碰“高压线”,不得不说是这种改革和现实之间两难。二者未接轨的结果就是它只是成了一项惩罚性措施,而不能起到预想的引导作用,这并不是推行教改的本意。现在的教改措施没有为政策的接受者铺平执行的道路,管理者们进退维谷的行为选择,折射出素质教育改革的犹、踟蹰。而困局中被惩罚的这些校长们,不过是素质教育改革不彻底措施下的牺牲品。
素质的教育的呐喊,山呼海啸,只是总难免雷大雨小,原因就在于这是个系统工程。教育和多种力量和利益的交叉,地区之间的差异的均衡,评价标准的再认定,都需要“动真格”重新去审视、理清。如果这些东西都还是保持原样,仅仅是从表面要求学校践行素质教育,很多学校的实然选择必然是狠抓成绩,应试教育的阴魂也就不会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