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子蕴
子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7,782
  • 关注人气:3,8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评选载:真善美汇成的歌

(2023-09-13 15:40:32)
标签:

叶玉枝

读书

真善美

亲情

友情

分类: 我的书评
                                    书评选载:真善美汇成的歌

姐姐的新书出版了!好消息! 立即驱车去取。北京的伏天,很热。又在疫情期间,一切从简,我俩见面交接,只车中小坐,便匆匆道别。姐姐的文字,如同她的人,清新秀丽,真情飘逸。读着,似有声有画。书中的文字,在脑海中不时幻化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人也似走入书中,融入了姐姐的故事里,跟着书中的人,跟着写故事的人,快乐着她的快乐,悲伤着她的悲伤。真实的故事,善良的人,美的景物,纯洁的心灵,透过那跳动的文字,汇成了一首清爽的、真挚的、温馨的“真·善·美”的歌。


喜欢唱歌的姐姐,用美妙的歌词作为各章节的标题,《庭院深深》一章,选用的是电视剧《渴望》的歌词“相伴人间万家灯火”“亦真亦幻难取舍”等,优美的文字,加之诗意的标题,更增加了书的灵动。巧了,这些天,茶余饭后闲暇时,我们正重看这部电视剧,每每歌声飘入耳中,脑海中便会浮出姐姐书中的画面,先生说:看来,我们和湘姐真有种心灵的默契哦。四合院、胡同、老北京。生于此长于此的我,也算个老北京人啦,读着姐姐书,仿佛又回到了那熟悉的四合院、那古朴的胡同里。顿时,记忆中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物,一幕幕地鲜活起来……。为了那深入骨髓的四合院情怀,2000年老房拆迁时,我特意选了原址原地的回迁,直到现在,最喜欢住的地方,仍是原址那两居室的蜗居。


姐姐住过的最后的那个四合院,老君堂胡同,后改名北竹竿胡同,我去过多次,也见过姐姐的妈妈、姐姐、嫂子;还和姐姐的爸爸、弟弟,一起看过剧。回忆往事,仿佛就在昨天。姐姐娓娓道来的故事,每一幕都是那么真实,真实的人,真实的事。透过那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书中人物的酸甜苦辣,如同身临其境。亲人、朋友、邻居的情感、情怀,深感其中。虽然生活艰苦,但人们想着法儿,快乐地过着平凡的日子,邻里间真挚、友好的相处,无不因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特别是分厅儿胡同的陈大妈,姐姐这样描绘:“那是母亲参加工作以后的事,我和弟弟没地方吃午饭,母亲就找到了陈大妈帮忙……。我和弟弟每天中午都到陈大妈家吃饭,夏天陈大妈就在院子里放一个小炕桌,两个小板凳,我和弟弟就在院子里吃饭,陈大妈有时也会搬个小凳子坐在我们姐俩旁边,给我和弟弟夹菜,添饭,唯恐我们吃不好。每次想起在陈大妈家吃饭的时光,我都会闻到满院的花香,看见大妈慈爱的目光。”那时的邻里关系,有如一家,记得小时候,在我家院里,谁家临时外出都不锁门,只对在家的邻居说声“您给照应着点”就齐活儿了,一切都万事大吉。


姐姐的故事中,印象最深的,是邮递员的故事,只因送信的关系,渐渐与姐姐家成为朋友的邮递员,在姐姐也要下乡,家中只剩母亲一人时,小伙子利用休假日,为她家安装了信箱,还准备了一叠信封、十张邮票,并主动代送代邮母亲的全部信件,直至调离这个岗位。小伙子做这一切,似那么自然,又那么随意,但这自然随意中,映照的是邮递员小伙儿那善解人意的、纯洁善良的心。姐姐的故事,没有一句高大上的大话,没有一句特意抬高、夸大的赞美,但字里行间却无不流动着人性的真善美。文字幻化出的每个画面,一幕幕,像是一股流不尽的心灵甘泉,流淌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阳光、乐观、向上的气场,从书中溢出,润泽着读者的心田。


文字是心灵的反映,姐姐那颗“真善美”的心,无时不在文字中跳动。她纯洁的心灵,来自家庭的熏陶,来自父母长辈言传身教的耳濡目染。她善良美丽的母亲,儒雅渊博的父亲,聪慧睿智的姥姥,都是那么优秀,不仅给了她不俗的骨血,更培养了她大爱在心的情怀,教会了她如何做人。有如此的父母长辈,姐姐家的兄弟姐妹各个优秀。作为家中老大的刘燕姐,读大学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和困难时期,为了替母亲分忧,每天从自己的伙食中一点点地省出5斤粮票,在一个周末的晚上,经过曲折往返,带回家中,捧给母亲。读着这一段,我不仅泪目,为燕姐的懂事,为燕姐的情怀,读到燕姐终因营养缺失,得了肝炎,住进医院,心中的巨疼,更使泪流满面的我,无法平静情绪。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忍受饥饿的滋味,有多么难捱。如果没有信念,没有毅力,没有一颗爱他人胜于爱自己的心,恐怕难以承受。燕姐这5斤粮票的分量,恐怕再准确的度量衡,也无以称出。


和燕姐一样,姐姐爱他人的情怀,用博大形容也不为过,特别是她搞劳动就业工作的那几年,心系下岗再就业人员,心系外来务工人员,为人解忧,为人答疑解惑,为人实现梦想,工作干的风生水起,姐姐也因此被评为劳动系统全国劳模,媒体的采访络绎不绝。但她为人低调,做事出于内心,从不考虑个人利益,能拒绝的采访均被拒绝,更不愿别人知道她的荣誉,我这也是第一次透露她全国劳模的身份。记得那年,我得知她的荣誉,又在报上看到她的事迹后,电话向她祝贺,她再三嘱咐我,千万别张扬,不要向他人说。


姐姐心中也有不甘,看她那节“书中自有颜如玉”,便能体会她对上学的渴望,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本该读大学的年龄上山下乡,没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深造,是她心中永远的痛,更是解不开的心结。前年年底,我在日本,姐姐到我家小住,一天晚上,我们和在日本任教的邻居,一位北大的汉学教授,一起喝酒聊天,话题触动了姐姐的痛处,姐姐几次流泪说道:我不甘啊,不甘今生没能按部就班进大学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后来虽然学了劳动经济、政法专业,但都是因为工作需要。姐姐的情绪也触动了我,其实那也是我心中最大的痛,我俩借酒浇愁,索性喝他个一醉方休,那顿酒,我们从傍晚喝到凌晨4点。那一夜,和北大教授,和已是知名学者的我的先生,聊啊聊,两位男士陪着我们,聊得酣畅淋漓,话题始终没离开学校,没离开学习。但遗憾归遗憾,不甘归不甘,我们一生没有放弃学习和努力,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弥补时代带给我们的缺憾,姐姐更是用自身的成就,证实了自己,她在有些方面完全可以做天之骄子的导师。姐姐还把自己的遗憾,化作对贫困学生的爱,她连续12年为希望工程捐款,资助的贫困生达几十人,并且单独资助着一家两个兄弟上大学,让自己的大学梦,自己上学求知的心愿,在渴望上学却上不起学的孩子身上体现。


读着姐姐的书,忆着从前的事,想着姐姐其实是在做着一个伟大的工程,姐姐在追记着历史。华章先生在北京篇的序中这样说“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根历史的细线,同一时期的无数人形成的这些细线便拧成了一段历史的绳,结成了一个历史的环。…… …… 所有关于乡村文化、胡同文化、里弄文化的回忆,都是在做这种底相的搜集收藏工作。把这些原始的东西用文字得以赋形,就是对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一种世俗文化的挽留和记录,其文化意义就在这里。……写下来、定格下来、就是文化博物的搜集者,储藏者,功莫大焉。”华章先生不愧大家,简短精髓的寥寥数语,便点到了此书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姐姐的书,不仅是一支“真善美”汇成的歌,更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

 

                                  作者:叶玉枝  2020.8.28  于北京


(题图:子蕴与叶玉枝 摄于1973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